2025-01-17
GPS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简要叙述GPS—RTK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通过对GPS—RTK高程测量误差的探索,在观测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验证了长江口二期工程软基处理工艺的...
简要叙述gps-rtk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通过对gps-rtk高程测量误差的探索,在观测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验证了长江口二期工程软基处理工艺的可靠性。
介绍gps定位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其中有gps区域控制网、高程异常网的建立;应用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技术,实现了动态验潮测量,实施了数字化测量;同时,应用gis的技术和可视化施工技术,保证了工期和工程质量,取得较好的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疏浚工程建设过程中,组织6艘装备adcp的水文测验船,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固定断面法对耙吸作业过程的溢流疏浚土及北槽内贮泥坑、抛泥区涨落潮抛泥过程中的疏浚土扩散情况进行了观测。首次在长江口成功获取了水体中疏浚土扩散场的实测资料,深化了对长江口疏浚土扩散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疏浚溢流和疏浚土处理的时间控制措施。
在总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吹泥上滩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长江口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必要性、经济性,并对吹泥工艺及其设备选型、吹泥站布设和输泥管线的形式、管材及管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选和论证。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具有规模大、施工强度高、作业条件差,特别是滩面物质易发生冲蚀等特点,工程建设难度极大。经不断探索,依靠技术创新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工程大量采用了新型结构,研制开发了一批施工新工艺和大型专用作业船,创造了水运工程建设的高速度,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河口治理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对工程的特点、技术创新和工程效果作了概要介绍。
一、工程概况。为彻底解决长江口栏门沙滩而水深不足,打通严重制约长江三角洲及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经国内三代专家学者近50年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航道水深分别为8.5m,10.0m和12.5m。
介绍了基床悬吊刮道gps定位整平工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工作原理、施工准备、施工步骤、技术要求和特殊情况下的施工问题。应用结果表明:平均每天可整平450m2,最快可达600m2。远超常规工艺;整平质量完全满足长江口工程的质量要求。该工艺能够广泛应用于类似项目的施工。
长江,一直都被誉为黄金水道,但全长3倍于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的长江干线,然而其货运量却不到莱茵河的十分之一。每年4.8亿吨的泥沙在长江口淤积,形成了长约60公里的混浊浅滩,严重制约了长江流域的货物运输和经济发展。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试验段建设中,应用gps精密定位与导航技术代替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并在施工过程中指导工程的施工及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gps技术在此工程中系统、全面、成功的应用,在我国相关领域的工程建设中尚属首次,其经验对整个治理工程及相关领域类似工程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之处。针对gps技术在此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0年3月14日上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12.5m深水航道正式试通航,该航道长92km。这标志着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大的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据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开通之前,2万t级船舶需候潮才能进入长江口,经过治理,长江口通航水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维护疏浚量(包括三期施工期回淤量)急速上升,且回淤沿航道的分布极不均匀;2009年加长了大部分丁坝,意图提高回淤集中航段的落潮流速,刷低滩面,减轻回淤,但效果不显著。为此,总结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河口河槽演变若干问题,研究整治建筑物对北槽河槽形态、沿程水沙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初步分析造成高回淤量的原因,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口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归纳,对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在波浪作用下,导堤下近表层的②2-0土极易软化,曾使工程严重受阻。为此采用排水板和基床预压的抗软化加固方案,对方案进行现场试验验证。为在远离岸边且台风时监测,首次采用多个固定测斜仪的连续沉降板法监测沉降,精度达到0.001mm。首次将自动监测仪器长期放入海底。从监测一年多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曲线看,不仅规律性好,无异常点,而且在定量上准确、稳定。监测期间经几次台风袭击,未发生突降。试验验证了抗软化方案是非常成功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是交通部1974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河口模型。在“八五”攻关研究中,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为整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出了科学论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以来,继续运用整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动态调整等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定性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是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在复杂、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取得了成功,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了环保投资,对固体废弃物、污水、噪声以及整治建筑物自身对生态的影响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回收处理、增殖放流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环保评价,促进了长江口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了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长江口综合治理和长江口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条件和成功经验。为其他河道等整治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由中交一航局施工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北导堤nⅱb标段和niic-2标段的主要结构为全封闭半圆型沉箱。采用该种结构的堤身设计轴线总长度10880m,共使用单个长度为19.94m的半圆型钢筋混凝土沉箱544个,沉箱单个质量约1200t,分4种规格。根据半圆型沉箱结构特点,半圆型沉箱的预制采用水平分层的施工方法,分三层四次浇筑。沉箱在预制台座上预制完成后,通过千斤顶组顶升,步行式液压顶推系统顶推,纵横移车运移,斜架车溜放,将沉箱从预制场出运下水。
在波浪作用下,导堤下近表层的②2-0土极易软化,曾使工程严重受阻.为此采用排水板和基床预压的抗软化加固方案,对方案进行现场试验验证.为在远离岸边且台风时监测,首次采用多个固定测斜仪的连续沉降板法监测沉降,精度达到0.001mm.首次将自动监测仪器长期放入海底.从监测一年多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曲线看,不仅规律性好,无异常点,而且在定量上准确、稳定.监测期间经几次台风袭击,未发生突降.试验验证了抗软化方案是非常成功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南导堤,位于南港北槽——江亚心滩至九段沙之间。南导堤一期工程主要由20km南导堤、3.2km潜堤、1.6km南线堤和三座丁坝组成。
职位:市政专业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