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调查河段发现有鱼类49种(亚种),没有海河间洄游的鱼类。董箐电站建设将导致长薄鳅、叶结鱼、乌原鲤、长臀鮠、卷口鱼等濒危保护鱼类和珠江水系特有鱼类以及部分经济鱼类减少,甚至绝迹,应予以保护。通过对比分析,建立鱼类增殖保护站,结合资源、环境和渔政的保护管理,合理调度电站的生产运行,可以将电站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同时,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分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使资源得到长期、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对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影响河段鱼类资源进行现场调查,采集鱼类45种,其中18种为新记录种,各河段鱼类组成特点与生态类型相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调查河段鱼类共71种,其中珍稀濒危鱼类4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3种。光照电站的建设对库区河段的鱼类资源影响显著,喜静缓流生境鱼类占76.5%,喜急流或流水生境鱼类占23.5%;流水生境河段受影响较小,约90%鱼类喜流水生境。调查水域没有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生境,原记录的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受影响较小。
一、工程概况\r\n董箐水电站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北盘江下游贞丰与镇宁的交界河段上,工程以发电为主,电站装机880mw,年设计发电量30.26亿kw·h,工程规模为大(ⅱ)型。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对河段水文情势及水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当地的鱼类生境。为了探讨电站建成后大坝上下游鱼类生境的变化以及鱼类新的分布格局,在收集河段鱼类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地的鱼类资源和鱼类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东德水库建成后,大坝的阻隔效应将使鱼类生境片段化和破碎化,下游白鹤滩库区适宜流水生境的鱼类将大幅减少,其适宜环境将集中在白鹤滩库尾不受回水影响河段和部分支流河段,同时,适应缓流、静水开阔水域生活的鱼类将大幅增加,并成为库区的优势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乌东德水电站建成后相关水域的鱼类保护。
董箐水电站是北盘江干流上的大型梯级水电站,已经历了规划选点、预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测设计工作。该电站上坝址岩性复杂,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亦较复杂,而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则较为明朗,经综合比较后确定为推荐坝址。文章着重对董箐水电站水库、坝区基本地质条件,以及推荐坝址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北盘江董箐水电站截流设计与施工——董箐水电站坝址区为开阔的“v”型河谷,河流枯期流量较大。通过水力学计算和分析论证,选择了合理的截流方案。董箐水电站并于2006年11月15日成功截流,为工程全面开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电项目建设会对江河鱼类资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戈兰滩水电站建设前后库区鱼类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析,从鱼类生存环境、鱼类区系变化等方面,分析该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北盘江上进行水电梯级开发势在必行,梯级水电开发使北盘江原有的生态环境片段化或破碎化,生态影响叠加,导致北盘江水系鱼类资源受到破坏。通过建立鱼类资源保护区、修建鱼类增殖放流站(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建设必要的人工辅助设施、合理进行水位调度以及结合其他综合防治措施,以尽量缓解水电梯级开发造成的不良影响,是目前应该做到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董箐水电站溢洪道的单宽流量、总泄量及泄洪功率较大,且其开挖料要用作筑坝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试验研究,实现了挖填平衡,解决了泄洪高速水流和消能防冲等问题,达到了合理、经济、安全可靠的目的。
水电工程将对所在河道鱼类产生不利影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将使部分喜在流水、岩石底质的环境中生长繁殖的鱼类(主要为国家珍稀保护及特有鱼类)生存环境范围缩小,数量迅速减少。为此,从北盘江流域开发特点和保护要求出发,在有效保护国家珍稀保护及特有鱼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照、马马崖、董箐梯级水电站联合修建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设计方案,供水电工程鱼类保护设计参考。
董箐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布置于砂泥岩地区,其进水口存在分层取水的问题,引水隧洞存在小间距、大洞径、薄岩壁的问题,厂房存在高尾水位变幅的问题。通过设计研究,提出了进水口设前置挡墙、引水隧洞采用分期错距开挖支护方式以及设置多功能排水洞、厂房采用分期建设以适应高尾水变幅的要求等设计成果,形成了该工程引水发电系统设计的独特技术特点。
我国的水电资源丰富,但在水电开发也带来很多生态影响,对鱼类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改变水生生境、阻隔鱼类通道、河道减水造成鱼类资源减少等。因此,在考虑水电开发适度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鱼类保护措施,包括修建鱼道、配备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流、设立鱼类保护区等。同时应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水电建设中设计类型合理的过鱼通道。
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贵州省从未进行过水生生物资源调查,2005年10月、12月,经2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15种,底栖动物9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种,鱼类63种。对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预测了建库后对水生生物及鱼类的影响。
{r 《淡水渔业》1992年第4期 五强溪水利工程对沅江鱼类资源的影响’ 啦~l匾雪7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提要根据1989年沅江鱼类资锅[调查结果.报道沅江鱼类区系组成.五强误未成水库库区及 坝下江段渔业资源状况和产飘浇性卵鱼类的繁殖状况,并就五强溪水利工程对沅江鱼类资源的影 响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发展渔业对策。 关键词沅江.水利工程,鱼类资源 ~— 一●——— ’一 沅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多年平均水 量为643亿立方米,大于黄河和淮河,与赣 江接近。沅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 降水充沛、气候温和及四季分明等特点。沅 江上游为河谷型河段;中游黔城至桃源为丘 陵、峡谷相问,河床多为卵石;下游为平原 浅丘河谷。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江水多年平 均含沙量仅为o.27公斤/米
董箐水电站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第二批电源点之一,坝址区为较开阔的\"v\"型河谷,地层岩性为砂岩夹泥岩,地基承载力不高;电站坝址位于广西龙滩水电站库区,受龙滩水电站库水位变幅的影响,电站最高尾水水头达60m,存在高尾水位变幅问题。通过砂泥岩筑坝技术研究,进行了董箐水电站高尾水变幅下合理利用水能、水轮发电机组的适应性、建筑物结构及防护等研究和论证,选择了面板堆石坝、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坝后地面厂房等建筑物布局的工程枢纽总布置,使枢纽布置紧凑、合理,并充分利用了溢洪道开挖的砂泥岩料筑坝,达到了节省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满足了环保、节能的要求。
董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主要堆石料采用砂泥岩料,存在渗流控制和变形控制等技术问题,通过对砂泥岩料试验研究和坝体分区方案比选,提出了适应砂泥岩特性的分区设计,达到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程投资,保障工程安全的目的。
董箐水电站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0m,是目前国内率先采用砂岩和泥岩混合料用作坝体堆石料的高面板堆石坝。该电站通过对工程开挖料的利用和对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研究,在吸收了以往类似工程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砂泥岩料的特点进行了创新设计,取得了砂泥岩筑坝技术的系列设计成果。
董箐水电站建设一开始,业主就提出了\"争创环境友好工程\"的建设目标。之后,在电站环境保护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中,业主始终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严格按照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批复的《北盘江董箐水电站\"三通一平\"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国家环保部《关于北盘江董箐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中\"有关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应重点做好的工作\"——加与落实。坚持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努力协调好水电与其他资源开发的关系,使本工程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各项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很好的实现。
根据岩滩水电站河段近30年水生生物自然资源长序列数据,分析水电站建设对水生生物自然资源的影响,研究红水河流域渔业自然资源枯竭的原因。结果表明:岩滩水电站蓄水11年,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减少2.7%,单位体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4.4倍;浮游动物种类增加97.9%,单位体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16.1倍;底栖动物种类减少70.6%,单位面积生物质量为蓄水前的5倍;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增加80%;鱼类种类减少40%。岩滩水电站建设前后水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结构差异显著,鱼类及底栖动物种类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严重。
董箐水电站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业主的主导作用,确立了业主方、监理方、设计方、施工方"四位一体"的工程管理理念,按照"服务、协调、督促、管理"的"八字"管理方针,认真抓好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环保"六个控制",工程建设目标一个个得以顺利实现。
龙滩水电站的修建,淹没贵州各类土地面积176.93km2,林业用地总面积5524.38hm2,森林蓄积12.7万m3,势必造成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文章分析了电站建设对林业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健全林业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等恢复库区生态系统的对策
董箐水电站发电引水系统进水口塔高39.50m,设计水位490.34m,电站运行时水位距取水底板最高达35.34m。为达到引用水库表层高温水,减轻发电下泄低温水对下游水生生物的影响的目的,必须采取相应分层取水措施。经过方案比较及试验研究,采用混凝土前置挡土墙设计方案,实现了分层取水目的,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投资。
职位:助理暖通空调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