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大河家水电站是甘肃首座已建成发电的灯泡灌流式机组电站 ,电站动力渠地质条件复杂。 1 998年 2月因施工原因 ,动力渠红土洼段发生滑坡 ,设计采用双孔箱涵进行处理 ,成功地解决了滑坡及过流问题
bakun水电站溢洪道引渠上游存在一段大型古滑坡体,该滑坡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溢洪道引渠左侧边坡及溢洪道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古滑坡周界、地质特征的勘察,对其成因、变形机制进行研究和稳定分析计算.传递系数法和sarma法计算表明,古滑坡体在天然状态、蓄水过程及长期运行等不利工况下整体稳定.根据古滑体的结构特征、成因、稳定性提出了减载和反压等综合整治措施建议,为其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文章分析了渠道滑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预防及处理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
大林江水电站引水渠滑坡原因分析及边坡处理——大林江水电站引水渠人工边坡部分开挖形成后,右岸边坡出现了岩体滑塌现象。文章分析了滑坡原因,并通过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选定采用普通水泥砂浆锚杆进行加固处理,文章介绍了边坡具体处理方案。
倾倒-变形多发生在逆向层状边坡内,但在近几年工程勘查中发现,陡倾顺向边坡也存在该种失稳模式,研究其形成机制对正确评价工程边坡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西北黄河流域某水电站坝前右岸的ⅲ~#滑坡为例,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和定性分析得出:滑坡的形成过程分为河谷下切、坡表卸荷,岩层发生倾倒-变形,滑移-拉裂3个阶段,利用udec再现了滑坡的形成过程。利用有限元和离散元计算得到的结果互相吻合,证明了结论的合理性。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左坝肩下游边坡曾于1986年6月和1988年2月两次出现沿覆盖层和部分基岩的顺层滑坡。滑坡规模:长为80m,宽为45m,高差35m最大深度9m,滑坡体积近2万m~3。滑坡给大坝基坑的施工和道路的通行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且施工
水电站滑坡体位于左岸坝轴线下游,距坝下游电站出水口较近,其稳定性与否严重影响到引水发电系统及泄水建筑物的运行及安全,需要对该滑坡体进行分析研究及处理。文中主要对水电站滑坡体设计、施工和安全监测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描述。
滑坡发生于拟建的水文站坝址i勘探线下游约300m的左岸陡倾顺向坡(倾角85~87°)中。据平硐揭露,坡体主要由薄层(单层厚2~3cm)泥质板岩组成。岩层倾倒变形极为强烈,由硐口至硐底(220m)岩层均呈反倾坡内,且倾角随硐深增加呈明显增大趋势,即16~55°。沿硐不时可见因岩层弯曲而形成的楔形张裂缝(隙),倾倒变形的范围(平硐水平深度)达220m以上。洼里滑坡正是在上述的弯曲一拉裂变形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规模滑坡。即谷坡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并逐渐向坡内发展。弯曲的板梁之间互相错动并伴有拉裂,弯曲后缘出现拉裂缝。由于岩层薄而相对较软,其弯曲角度很大,在岩层最大弯曲部位出现与层面垂直的楔形拉裂缝(隙)。随着河谷强烈下切及江水对凹岸的冲刷,上述倾倒一拉裂变形则进一步加剧,一旦各层最大弯曲部位的缓倾坡外楔形拉裂隙(缝)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滑动面(带),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滑坡;通过用简化毕肖普法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蓄水位达到1800m高程时或在此种情况下遇到ⅶ度地震,滑坡体有可能局部发生失稳。而在其它工程情况下,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结合滑坡体的地表型态,实测变形的分析,在人类工程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并依据滑坡体自身特性,提出该滑坡体在蠕变过程中形成“拱效应”,由于“拱效应”的形成改变了滑坡体的变形方向。笔者根据“拱效应”的特征,进一步提出该滑坡体的稳定性预报是“关键块”的预报,文中对目前滑坡体稳定预报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水、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水利工程的渠道和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渠道工程及其渠系建筑物(渡槽、倒虹吸、水利工程中的桥梁、跌水、陡坡、涵洞、渠道专门量水设施)。其中在渡槽、倒虹吸、桥梁、涵洞中引进了南水北调工程中大流量输水条件下采用的新结构型式。
在水利工程中,坐落于斜坡上的输水渠道产生滑坡,会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的经济效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为了彻底杜绝渠道滑坡带来的危害,首先应当就渠道滑坡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作为滑坡处理的理论依据,才能最终有效地选择科学的防治措施。
两河口水电站大型倾倒变形体位于场内交通工程3号公路隧道出口边坡,倾倒变形体从山顶延续到山底,总高度约300m。3号公路隧道出口边坡开挖完成后随即对洞口边坡进行了支护处理。由于2010年雨季明显长于往年,雨水浸泡使倾倒变形体产生了倾倒破坏及卸荷拉裂,覆盖层发生蠕滑。在综合分析了倾倒变形体地质结构、滑坡原因后,对拟采用的两种方案进行了经济、合理的分析,得出采用清坡卸载方案用于现场施工,既节省了投资又满足了该工程原有使用要求。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的ⅰ、ⅱ号滑坡体一直处于蠕变状态,对电站的安全构成很大威胁。ⅰ号滑坡的变形特征是,在库水作用的岸边先蠕滑失稳,并进一步向上部扩展,后诱发次、主滑面开裂变形、直至整体失稳;ⅱ号滑坡是,中下部浅表层坡体首先蠕滑失稳,之后引起中、深部的次滑面开裂、下滑,最后沿主滑面开裂、变形直至整体失稳。经过采取削头压脚、削头减载措施,使安全系数提高到基本稳定状态。
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合理地治理滑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而合理的力学参数对滑坡治理又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滑坡滑带力学参数是最关键参数之一。根据现场踏勘和地质资料分析,对滑坡滑带参数在含水条件和天然条件下进行反演分析、利用采集的数据为学习样本进行神经网络学习,对室内实验3组数据进行bp神经网络预测土样的c、φ值,并参照已知滑坡滑带的力学参数来综合确定该滑坡滑带的力学参数,为合理治理该滑坡提供依据。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发育有i号大型深层岩质滑坡,自1984年以来一直处于等速蠕动变形状态,失稳下滑的可能性增强。为确保电站安全运行起见,对i号滑坡高程2200m以上的滑体进行了削方处理,并采用加载反压法的防护措施。为了对处理前后滑体稳定性有一比较确切的了解,采用递推系数法对滑体处于各种库水位变化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重新评价。
(一)概况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的厂房位置,原方案(1976、1982年初步设计)布置在中山包处。由于该处存在着边坡高、施工导流难、尾水渠易淤积等三大难题,故于1983年8月在厂址复审会议上,将其由中山包下移至芭蕉林。但当开挖时,发现此处卸载裂隙发育,沿软弱夹
运用古滑坡体灾害勘查方法,通过对古滑坡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与论述,从滑坡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滑坡体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和计算,阐述了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一般步骤和内容,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概述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的厂房为引水式地面厂房,为布置厂房需作深挖,以致出现高的开挖边坡,坡顶还存在滑坡体。高边坡及滑坡体的稳定问题成为该电站设计和施工中的重大问题之一。1986年开始开挖边坡顶部的覆盖层及风化岩层,由于地表植被破坏,除雨水入渗增强之外,又增加了施工用水的入渗,再加上开挖爆破的影响,于同年7月550m高程的坡面曾出
湖北省清江水布垭水电站为高面板堆石坝,位于大坝下游的古树包滑坡体,于2001年1月发生了整体滑坡。由于安全预报及时,滑坡体上居住的300多人得以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滑坡造成大坝施工交通公路被迫一度中断。经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对滑坡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工程加固和生态环境防护措施。通过深部位移监测反映,滑坡体目前压缩变形较大,未发现新的滑动面。滑坡体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文章结合杂木寺水电站岩石边坡滑坡处理中多股锚筋桩的支护施工,着重介绍了岩石边坡多股锚筋桩的钻孔、桩体制作、安装、锚固注浆等施工工艺,对同类工程提供借鉴与帮助。
红层岩体以其岩体结构的软硬相间及软弱夹层发育而在边坡稳定方面表现为\"易滑地层\"。瓦屋山水电站厂房区边坡为顺向坡,砂岩类岩石与黏土岩类岩石呈缓倾、互层状(倾角10°~20°)产出。构造与表生改造作用下,在这两类软硬相间的岩石界面上常形成分布较为连续的软弱夹层,这类岩体较易沿软弱夹层产生顺层滑动。地质历史时期,瓦屋山厂房区就是在这样的地质背景下,形成了多个古滑坡体,如颜湾和庙子岩古滑坡,它们在自然状态下已基本稳定。随后因风化剥蚀等作用,古滑坡体形态被改变或被来自后缘斜坡的坡残积层所掩埋,使其在勘察期间难以被发现。庙子岩滑坡即是这样一个被掩埋的古滑坡体坡,施工开挖过程中,由于切脚及降雨作用,使其重新滑动复活。本文以反复剪试验得到的滑动面抗剪参数,采用边坡稳定极限分析能量法(energymethodupperbaondlimitanalysis),简称emu法,对庙子岩古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作了计算,并据其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抗滑处理。本文可作为红层岩体地区该类型滑坡勘察和工程处理设计的参考。
柘林水电站扩建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是在已滑动过的古滑坡处开挖形成的,施工期间产生了三次不同程度的边坡变形,根据监测信息,及时采取了回填压脚,设置深孔锚杆束,抗滑桩,压坡混凝土以及加强边坡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时有效地扼制了边坡变形,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
职位:岩土勘察总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