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到底是提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衡量标准则是其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本文依据2007年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工程流体力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根据专业具体培养方向要求,将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本文介绍了《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内容。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相关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分析\"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应考虑的几个现实问题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用系统观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把握教材建设方向、构筑实践平台营造人才培养环境、理清课程关系实现知识的连续、深化教学改革把握课程建设前沿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基础等具体措施。
工程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学院本科教学现状,在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基于对地方高校园林专业现状的分析,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采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成实验课、教学实习的第一个循环以及校外三结合基地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的第二个循环等措施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考研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一次签约率逐年攀升,就业率达100%。
结合教学实践及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现状,就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安排、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有益的改革尝试,提出了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
本文根据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特点,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工程流体力学论文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1700~1782)瑞士物理学家、 数学家、医学家。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著名的伯努 利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数学家j.伯努利的次子,和他的父辈 一样,违背家长要他经商的愿望,坚持学医,他曾在海得尔贝格、斯 脱思堡和巴塞尔等大学学习哲学、论理学、医学。1721年取得医学 硕士学位。努利在25岁时(1725)就应聘为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院 士。8年后回到瑞士的巴塞尔,先任解剖学教授,后任动力学教授, 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在1725~1749年间,伯努利曾十次荣获法 国科学院的年度奖。 丹尼尔受父兄影响,一直很喜欢数学。1724年,他在威尼斯旅途 中发表《数学练习》,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被邀请到圣彼得堡科学院 工作。同年,他还用变量分离法解决了微分方程中的里卡提方程。 在伯努利家族中
《工程流体力学》 习题与真题 (内部学习资料) 《工程流体力学》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 班级姓名班级序号成绩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粘性 。 2.流线 。 3.流量 。 4.速度环量 。 5.边界层 。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简述定常不可压粘性流体有压管流中层流和紊流的基本规律。 流动特征hfv(r)va/vmaxτ 层流 紊流 2.画出无限空间自由淹没紊流射流结构图,并说明其几何、运动、动力特征。 三、选择与填空(30分) 1.两平板相距0.1mm,中间充满了粘度为μ=0.00114pa/s的流体,上平板相 对下平板的运动速度为3.5m/s,则平板表面的切应力为pa。(3分) 2.某点的计示压强是1.36米水柱,当地大气压是10米水柱,则该
针对全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积极探索拔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探讨了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结构力学教学应该注重与其他力学主干课程交叉融合,宜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以练促学的学习途径和多次考试的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
针对全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积极探索拔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探讨了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结构力学教学应该注重与其他力学主干课程交叉融合,宜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以练促学的学习途径和多次考试的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
针对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过程,对工科院校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设想,对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将工程流体力学的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流体力学(cfd)引入教学过程中,以便能促进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加强,培养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和研究工作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针对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过程,对工科院校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设想,对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将工程流体力学的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流体力学(cfd)引入教学过程中,以便能促进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加强,培养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和研究工作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文章首先论述了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其次探讨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和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案例解析教学模式、引导讲授教学模式、自学自测教学模式,最后分析了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与评价。
针对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过程,对工科院校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设想,对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及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将工程流体力学的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流体力学(cfd)引入教学过程中,以便能促进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加强,培养学生对现代工业设计和研究工作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针对高职院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工程流体力学的知识体系,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并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包括使用多媒体教学及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重基础的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而传统教学方式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效果低下;且随着学科的发展,授课内容的滞后性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文章通过课程重点、难点的优化,授课方法的层次化,课程资源的丰富化,课程内容的前沿化等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引导法,使授课过程更符合学生自主认知规律,保证了学生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长期实践教学和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结合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现状,就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提出了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探讨课程应用化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效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工程流体力学》是航空航天、化工、流体力学等相关本科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本文主要基于个人一线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旨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1/6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案大纲 一、课程名称 工程流体力学 二、课程英文名 engineeringfluidmechanics 三、课程编码 050915 四、课程类别 必修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30学时;1.5学分;第七学期 六、适用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七、编制者 武朝军,副教授 八、审核者 秦海丽,副教授 九、审定者 高俊,教授 十、编制日期 2002年9月 十一、课程开设的意义 《工程流体力学》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是一 门系统地研究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应用的科学。本课程采用根据 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案指导组审定的《工程流体力学》教材,以体现流体 力学学科体系,突出专业应用背景、适应教案规律为基本原则,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研究方法合
本文从创新人才的要求入手,着重分析了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以加快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
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在体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大力加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焊接专业创新教学方法,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与焊接专业实践创新教学相结合,营造工程应用环境、培育工程应用型人才、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实践表明,焊接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焊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在信息时代,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环节,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拔尖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在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保持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改革高等教育的现有弊端,较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职位:城市规划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