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廊道,以此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源地面积为62 150.34 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4.7%,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土地利用整体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生态源地核心区林地占比最多,达到75.46%;关键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分别长246.63 km和5 072.32 km,以\"三轴一环一网\"的形式将安徽省生态源地相连。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生态源地识别与空间阻力面构建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技术难点.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与景观连通性三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云浮市生态源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6.47%,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山林地.云浮市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08.87km,其中景观廊道总长度为315.58km,组团廊道总长度为193.29km,呈环状辐射分布于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的山区地带.全市16个自然保护区基本都位于生态源地范围内.构建的“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指引相关空间规划.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高速公路由于先期建成路段设计标准较低、超长中服役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大交通量的需求,面临着改扩建等问题。文章采用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改扩建高速公路的敏感因素;从影响交通安全的风险因子发生概率、严重程度2个方面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改扩建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高速公路先期建成路段由于设计标准较低、超大中修期服役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大交通量的需求,面临着改扩建等问题。阐述了敏感性分析理论,采用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改扩建高速公路的敏感因素。然后分别从影响交通安全的风险因子发生概率、严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改扩建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针对分析出的改扩建高速公路的风险因子的敏感性大小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改扩建高速公路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性帮助。
为了解岩体结构和岩体力学参数等对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差分数值仿真软件flac3d计算了模型在不同岩体容重、泊松比、内聚力、摩擦角等因素作用下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利用正交实验法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获知不同影响因素对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敏感程度及权重比例。计算结果表明:摩擦角、内聚力、容重、泊松比与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接近于线性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权重从小到大依次为泊松比、容重、内聚力、摩擦角。
采用正交分析法将影响边坡稳定因素:粘聚力、内摩擦角、变形模量、泊松比、剪胀角进行水平组合,进行各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强度折减法为依据得出各因素的敏感性大小为:内摩擦角>粘聚力>变形模量>剪胀角>泊松比;泊松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强度储备的发挥,当泊松比取0.2时,强度储备发挥最大,超过或者不足该值强度储备都不能充分发挥;变形模量和剪胀角之间有交互作用.
开展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有利于了解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丰都县为例,遵循代表性、完整性、可计量性等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坡度、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自然损毁情况作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gis进行单因素的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再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和重分类工具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将丰都县划分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类型区。针对丰都县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特点,建议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向调整,减少极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有效防控中度敏感区向高度敏感区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快速城市化必将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环境健康风险加剧,由此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尽管生态安全的概念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但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如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在分析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概念辨析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认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一个涉及多尺度的区域性、综合性问题,除了要遵循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流域适应原则、区域协调原则和有限目标原则。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宏观与微观尺度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协调、理想与现实目标之间的权衡、人类生存需求与生态服务需求之间的权衡关系。通过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实现以下目标:控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持城市地区正常的物质循环与代谢功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满足现有城市居民可预见时期内生态服务需求。从景观、城市和区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需要面对的实体、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土地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距离条件、生态敏感区5类因子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1.61%,25.70%,37.80%和24.80%,乌海市以不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2.6%。(2)土地利用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最为敏感,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了86.03%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3.18%的交通运输用地。研究结果将对乌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为了探究和田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生态效益,基于和田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并选取符合干旱区特点的constanza价值系数,依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分析了1990-2010年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服务价值对系数变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29.33%,变化幅度最大;草地、耕地、湿地的面积分别减少7.42%,17.45%,7.1%,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河湖与荒漠面积的减少幅度均在1%以下;(2)和田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为380.62亿元、341.82亿元、350.83亿元,2000年比1990年减少了10.19%,2010年比1990年减少了7.83%;(3)经敏感性分析验证,估算结果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在0.35以下,所选价值系数合理,研究结果可信.
基于安徽省1995~2005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趋向合理并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土地开发的顶层设计中越发强调生态空间的重要性,充分识别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格局成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三规合一\"空间管制等政策实施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生态过程—格局\"理论和gis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距离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从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预警、生物生境保护、水土保持、游憩安全5个方面,整合构建了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和最优安全格局3种不同等级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该文在mcr模型算法引入不同等级\"源\"的权重系数,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阻力因子,并结合城镇中心的吸引力、主要道路的吸引力和政策调控(区域开发重点)等城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得到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区域空间扩展阻力面,分别确定了唐山市在\"生态安全约束型\"\"经济增长主导型\"和\"生态与经济并重\"3种模式下城镇空间可能的发展范围,经过多方案比较,\"生态与经济并重\"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优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减少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用地冲突,也可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和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土地开发的顶层设计中越发强调生态空间的重要性,充分识别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格局成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三规合一\"空间管制等政策实施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生态过程—格局\"理论和gis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距离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从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预警、生物生境保护、水土保持、游憩安全5个方面,整合构建了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和最优安全格局3种不同等级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该文在mcr模型算法引入不同等级\"源\"的权重系数,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阻力因子,并结合城镇中心的吸引力、主要道路的吸引力和政策调控(区域开发重点)等城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得到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区域空间扩展阻力面,分别确定了唐山市在\"生态安全约束型\"\"经济增长主导型\"和\"生态与经济并重\"3种模式下城镇空间可能的发展范围,经过多方案比较,\"生态与经济并重\"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优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减少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用地冲突,也可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和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共\"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大气、水环境质量总体呈向好趋势,社会各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本文总结了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污染防治、落实环境保护督察、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环境执法监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全民环境意识提升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可为其他省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论旧路加宽技术及其敏感性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运量迅猛增长,既有公路、城市道路等旧路加宽加铺改造工程也随着大量的付诸实施。旧路加宽改造对提高既有道路等级和改善路网结构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价值。提出了旧路加宽改造工程的方案设计时...
随着人们生活地区的空气质量不断的恶化,人们也已经不再简单的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林业的生态学理念的体现不仅仅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也能给人们带来新的精神享受。本文通过林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再结合一些生态学理念,提出了一些现实可行的林业生态学理念体现的具体措施,旨在给现代林业升天安全建设带来一些新的思维和想法。
基于传统敏感性因子的定义及可靠性向量的概念,提出了两类敏感性概念,定义了因子敏感性矩阵;针对复杂大型结构计算的特点,给出了增量形式的因子敏感性矩阵,并进一步提出了敏感性曲面的概念。ansyspds(ansysprobabilisticdesignsystem)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上述两类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算例以一座运营了10年,主跨83.6m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对象,用ansyspds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两类敏感性概念可直观全面的反映各因素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ansyspds可有效分析结构的两类敏感性问题。
为了研究渗氮处理对钢的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对气体渗氮处理的普通碳素钢进行了拉伸试验,对其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渗氮层发生了氢脆延迟断裂,未渗氮部位发生了韧性断裂;渗氮处理增加了钢的氢脆敏感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走出去\"战略目标,本文从矿业项目经济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方面着手,以折现现金流法(dcf)为基础,实例设计矿业项目经济评价模型,立体展现企业如何评估矿业项目当前价值,并且具体分析各参数的变化如何对项目产生影响及其敏感性,以解决矿企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作者在实际与国外矿企交流、谈判和合作过程中,发现他们会变换项目评价所涉及的参数,这些微小的变换却能造成结果的迥然不同,也是我国矿企与国际接轨的关键。因此,熟练掌握与运用价值评估模型是我们所欠缺的,培养和壮大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实现我国\"走出去\"战略目标所应解决的重要环节。
职位:主创规划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