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采用随机多次小样本法,对金沙江中下游河漫滩水生植物进行了2次调查。共采集到水生植物27科54属75种。物种数最多的科为蓼科(13种),占全部种数的17.3%,禾本科(11种)和菊科(9种)次之,分别占种类全部的14.7%和12.0%。分布范围较广的科主要有蓼科、禾本科和藜科。预计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后,局部河漫滩的水生植物分布及生物量将有所增加。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总流域面积50万平方公里,自石鼓至宜宾段长1332公里的河道为金沙江中下游河段,拥有天然落差1560米,年水量为1550亿立方米。根据规划,在此河段可兴建10个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300—6400万千瓦,年发电量2840—311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每年提供1.14—1.24亿吨标准煤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华北地区可开发容量692万千瓦,东北地区的1199万千瓦和华东地区的1790万千瓦等三地区的总和,比西北地区可开发容量4194万千瓦还多1100—2100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丰富,西部水能资源丰富,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和南部能源缺乏,多年来北煤南运向华东、华南提供能源起着主导作用,而西部的水电则因距离遥近、
利用遥感技术,运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以金沙江下游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区内4个最重要一级电站在2000、2014年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整个金沙江下游的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良状态,但是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明显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乌东德电站和白鹤滩电站流域,而已建成投产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稍好,由此说明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建成之后更大。
金沙江通过40多年来艰苦的勘测规划设计工作,尤其是下游的溪落渡和向家坝两个姊妹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于1994、1995年提出,开发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已提到议事日程。根据目前工作深度,它们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优越的,建高坝的技术条件也是好的,可作为金沙江西电东送的第一批主力电站。该两电站初期装机容量分别为l200万kw和500万kw,最终
为更好地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的量化研究,分析了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基于龙王庙断面的水质序列,假设污染物通量不变,推算调水后断面水质数据并评价其水质类别。结果表明,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质有明显影响。调水后,无引江济汉工程情形下,各时期水质超标率均增加;有引江济汉工程补偿作用下,枯水期、丰水期的水质超标率降低,但仍大幅高于调水前,而平水期水质超标率低于调水前。调水后,有、无引江济汉工程两种情形下均枯水期水质超标率最大,这表明调水工程对枯水期的水质影响最明显。汉江水华暴发期集中在枯水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质的影响对水华暴发起促进作用。
主要采用1980年以前的数据资料,分析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对汉江中下游径流量、泥沙、水温、水质、鱼类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运行使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流量过程均化;防洪能力提高;泥沙大量减少;汛期水温降低;鱼类资源减少;水质没有明显的变化。汉江中下游水质恶化和发生水华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江段流量将比现状大幅度减少,流速变缓,对水污染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环境可供水量不足,使水文生态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水电开发在带给人们水电资源时,可能也会导致一定的生态环境破坏.本文对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的陆生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如陆生生物具有多样性,陆生生态系统完整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开发的现状,以及对该流域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从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探讨分析了一些减轻或消除水电开发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希望可以对水电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保持金沙江中游河段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有益探索和启示.
对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的陆生生态环境本底进行调查,基本掌握该区域的陆生生物多样性、陆生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游河段水电开发可能造成的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全局以及战略的高度,研究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简要分析了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径流过程变化特点,并通过调度模拟分析,定量确定了三峡工程运行调度对中下游干流水位流量的影响程度;继而结合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取用水特点,分析了控制性水利工程对中下游干流及河口水资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认为,工程运行发挥了巨大的蓄洪补枯作用,对中下游及河口水资源利用总体上是有利的,能有效提高中下游供水保障,缓解枯水季节干旱缺水矛盾。为减缓9~11月水库蓄水期不利影响,一方面需要完善水库群综合调度目标,优化蓄水方案,另一方面需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水资源统一调配方案,同时加强中下游地区引调水工程取用水管理。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述了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特别是库区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与环境、 水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三峡工程长江流域防洪发电社会环境生物多样性水质气候地质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控制了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水域,其间长约660km, 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040km2,已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控制枢纽。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三峡工程作为世界超 级工程,也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 其有利影响主要是: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 力,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 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利用水能资源发电
根据金沙江攀枝花河段规划的金沙、银江梯级电站工程特性,结合攀枝花河段排污口与城市生活取水口交错分布的特点,以及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排放情况,采用深度平均的k-ε方程湍流模型,重点预测开发规划实施后对攀枝花河段主要取水口水质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规划梯级实施后,除个别取水口水质超标外,大部分取水口水质仍能达到安全用水标准。针对取水口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以及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等对策措施,为攀枝花河段水电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决策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云南省金沙江中游鲁地拉水电站工程建设为例,采用3s技术绘制研究区景观图,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该工程建设前后研究区和14个样地的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库区形成前后坝址至库尾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研究区景观优势度水平降低,景观更加破碎化,且受水库建成的影响,斑块形状更加规则。以金沙江拐弯处s7样地为界,景观格局沿库尾和坝址2个方向呈规律性变化,即工程建设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且水电站建设后景观格局变化受地势影响较大。
金沙江流域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属横断山脉地区。其作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位于"中国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首位,是"西电东送"主力。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陆续批准了金沙江上水电站梯级开发项目,建造一系列的水电站以满足能源及灌溉、通航等相关需求。而随着金沙江中下游各个电站依次建成投产后,金沙江下游水沙输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水力资源开发要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1.1中国水力资源开发主要在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水电建设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底水电装机达到1.97亿kw,技术开发程度36%。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水电装机规模到2020年达到3亿kw,技术开发程度达到56%。
金沙江下游为干旱河谷区,其水电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为此,建设单位坚持'绿色水电'理念,探索和实践了全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整体规划施工区景观,采用集流、节水保墒、植物化学抗旱、植被混凝土等技术解决了干旱河谷区树种移植与迹地绿化难题,构建了'生态园林式'电站。对珍稀、特有鱼类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为主,库区支流及库尾流水江段为辅的鱼类栖息地保护,并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分层取水及生态调度措施进一步减缓对鱼类影响。贯穿于金沙江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实践,使得水电开发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调查发现在血吸虫疫区江滩主要防洪林有枫杨林、意杨林、旱柳林和芦苇林。在每一林地内取5块样地(20m×20m),每块样地均设5个样方(1m×1m),统计林底植物种类及覆盖度,测定样地光照和土壤湿度。同时在每个样方内随机设置一平方尺(即0.11m2)的样框调查地表钉螺数并统计其死亡率。经统计分析得出:(1)疫区江滩枫杨林钉螺密度(每0.11m2内个数)与意杨林、旱柳林和芦苇林的差值置信区间分别为8.2809—18.2309、-0.7622—1.6462和5.3190—13.3809;(2)枫杨林下常见的9种植物中,益母草、葎草、紫苏、夹竹桃、篓蒿等与钉螺呈负相关,其中夹竹桃、益母草与钉螺显著负相关,化感作用明显;草、水芹、鸡矢藤和木贼呈正相关;(3)枫杨林群落生态因子与钉螺的相关性表现为:最适宜于钉螺孳生的光照为5×100—15×100lx、土壤湿度为20%—40%、林底植被覆盖度为40%—70%;(4)室内对照实验显示,枫杨鲜叶0.5%浓度水浸液抑螺效果在6d后为84%,优于同浓度凋落物的42.7%钉螺死亡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防洪林群落结构,增强防洪林群落抑螺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以葛洲坝-三峡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水库的不同运行阶段划分研究时段,基于寸滩、宜昌、汉口、大通站1954~2008年的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料,计算分析了梯级水库运行对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及水沙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水文站的年输沙量、含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梯级水库运行对中下游输沙量及水沙关系的影响与水库库容和距离水库远近有关;水库拦截造成的泥沙减少与年径流量变化无关,与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变化有关,径流量季节分配的变化和梯级水库的蓄水拦沙都使大通站月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更加均匀。
关于印发《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的通知 (云移局〔2008〕94号) 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市、临沧市移民开发局: 为妥善安置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水电工程移民,按照省政府领导的要求,由云南省移民开发局牵 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怒江州和保山市人民政府、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 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怒江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方式、方法进行专题研究。通 过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充分听取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编制完成了《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 在此基础上,我局会同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 的主要原则、目标和安置方案等相关问题,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云南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关于怒江和澜沧江上游云南境内水电开发移
基于河道洪水演算原理,建立符合河流水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边滩滞洪水库调节法流量演算模型、校正因数法水位演算模型,利用实测洪水和防洪堤资料进行归槽或还原演算,综合分析防洪堤对洪水归槽的影响。保护区滞洪容积占次洪水总量9.50%的浔江防洪堤对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的归槽影响大于对洪峰的归槽影响,而且洪水类型和干支流组合不同,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对流量过程、洪峰流量影响的最大归槽流量、最大归槽流量比重分别为3680m3/s、9.63%,2700m3/s、5.90%,对水位过程、洪峰水位影响的最大变幅为0.60、0.22m。浔江防洪堤造成的洪水归槽并未显著改变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干支流洪水遭遇、区间降雨和雨洪重叠仍然是形成西江中下游大洪水的主要因素,西江中下游洪涝频繁是气候和流域环境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以丹江口水库下游黄家港水文站1956—1997年径流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有序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年径流变化进行趋势、跳跃分析,并对汛期、非汛期径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论表明,丹江口水库的运行使汉江中下游年径流量有一定的减少趋势,同时对年内汛期、非汛期径流量产生较大影响。
2009年金秋时节,正是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施工黄金季节。枢纽工程、移民工程、电力外送都进入了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在向水库蓄水、机组投产发电的阶段目标冲刺。在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16周年并正式更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之际,记者就如何走好金沙江项目的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认识三峡精神的内涵,传承三峡文化,借鉴和学习国外水电开发经验,认识我国水电开发的使命等采访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
某水电站工程场地位于金沙江中游河段内,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坝址区前期受印支运动期ne向构造应力作用,后期又逐渐转向为nne向。坝址区发育有其宗向斜褶皱构造,轴向延nw-se向展布,由于枢纽方位与坝址区河谷方向近重合,其宗向斜控制了坝址区的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展布。主要构造应力场的三向应力状态由"潜在逆断型"转变为"潜在走滑型"。地质构造的复杂,成为影响坝址选择及枢纽布置格局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坝址区地质构造的研究,也为坝型设计的合理优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岷江上游水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它已成为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干流及支流的电站建设加速进行,自源头至汶川上游河段,实行六级梯级开发方案。但由于岷江水电工程主要是涵洞引水式,原来奔腾的河流变成了地下暗流,使得岷江的多处河段变得干涸,河谷的自然生境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干旱河谷气候变得更加干旱,也使河流生物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作者在对岷江上游考察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进行流域统一规划,强化执法监督,做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设并重;加强上中下游统一管理,注重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议。
金沙江下游的四大水电站,向家坝、溪洛渡已到攻坚阶段,乌东德和白鹤滩又已开局。三峡集团提出,将在后两站推行“先移民后建设”模式。金沙江下游水电站所涉的云南、四川两省各级移民干部表示,应落实”先移民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并理顺移民管理体制,完善移民安置法规和政策,真正扭转“重工程、轻移民,工程倒逼移民”现象。
职位:房建市政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