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项目地点:上海市静安区老北站地区编制时间:2016—2018年项目规模:规划面积约18 hm~2项目主持:周俭编制人员:周俭、陈飞、罗晖、刘娟、陈绮萍、石慧泽、张琳、吴中翔、杨晗、陈芳钰所获奖项:2018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安康苑项目位于位于静安区天目社区东北部,原上海老北站南侧,由6个街坊组成。地块所在的老北站地区始建于1874年,经历百年发展,其形成发展
广东省中山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近代岭南文化重要的传承和体验之地。文章在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中山环铁城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及人文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发现当前中山环铁城历史建筑的现状与困境,进而从价值取向、规章制度、保护方法、自主更新与新技术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以期缓解现状环铁城历史街区内“空心化”的衰败现象。
历史建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风貌和当地的地方特色,这种建筑经城市或者人民政府确定公布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建筑逐渐老化,有的建筑甚至有碍于城市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尽快提出解决办法。文章主要介绍历史建筑在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983年上海宾馆在深圳的主要干道——深南大道即将经过的位置上破土动工,从此打开了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大门。上海宾馆于1985年开业,拥有147间套房,是这个城市第一座摩天大楼,同时也宣告了深圳的商务贸易向亚洲的所有企业家们开放。在之后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作出许可,深圳这套土地利用制度也推广到全国范围。事实上,有了这条法律城镇居民们才真正"拥有"他们的公寓,并可以出售和购买。企业才真正"拥有"他们的工厂及邻近的大片土地。而对于原本在政府控制下的城市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思想意识的更新。在政治、历史、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伦理、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制。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文章还讨论了对建筑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
当今,全国各地保留的古代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已成为当地的一笔物质财富和精神宝藏,蕴涵着巨大经济价值。了解这些历史建筑物的文化性、实用性资源价值,尤其是现实价格,是当今历史建筑参与经济活动的基础,所以通过评估及经济性弄清历史建筑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之所在,使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参与者保持一种相对清醒、合理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就市场机制下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评估作一探讨。
吉林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历史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历史建筑正面临着不合理的修缮、建筑性破坏以及盲目拆迁的严重威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历史建筑一旦消失,就再也无法恢复,其文化价值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历史建筑保护直接关系到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未来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重蹈历史建筑\"先濒危,后拯救\"的覆辙.
分析了历史建筑的多重价值属性与特征,建立了由历史延存、建筑技术、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分价值指标共同构建的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及评价流程,建立了基于正交设计的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评价模型应用方法.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建筑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性。本文针对不同类型与阶段的历史文化建筑,探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适应性与实施路径,目的在于找寻最佳的评估方法来确定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实现历史文化建筑进一步保护的可能性。通过两类不同阶段、不同的历史文化建筑为例,探析了其适用的评估方法。西递宏村的评估方法适用于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的历史文化建筑价值评估,而万寿宫的评估方法则适用于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历史文化建筑价值的评估。
上海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其中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保护更是给予高度重视。然而风貌区内的大量历史建筑并未得到与规划要求相当的保护管理,风貌破坏甚至拆除重建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城市风貌以及居民生活条件。为了更好地对风貌区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改善民生条件,有必要在原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对风貌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进一步的价值甄别并制定对应的保护策略。本文将以位于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武夷路21街坊为例,通过引入二维分析法,以风貌区保护更新为评价导向,构建适用的价值评估体系对街坊内历史建筑逐一进行价值评估并分类,针对不同类别历史建筑的特点提出后续的保护策略。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 71、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 兰心大楼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现今 的圆明园路185号。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 早的戏院制一。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 海香港路与圆明园路转角处(今圆明园路185号)建造,为 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 1871年3月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1872年,在旧址 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西上海最早的 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 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 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大楼坐西 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26平
2017年11月中旬,大连市国土房屋局学习调研考察组赴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就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学习.调研和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总如下。_、上海市历史建筑基本概况上海市目前既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共计15.5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超过6.5亿平方米。
2017年11月中旬,大连市国土房屋局学习调研考察组赴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就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学习、调研和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总如下。一、上海市历史建筑基本概况上海市目前既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共计15.5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超过6.5亿平方米。从1989年开始至2015年,经过五批发布了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建
首先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历史保护建筑群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接着从经济层面分析并提出了这些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策略,最后通过利用ecotect软件作出一些日照分析,并从人居环境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关于这种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策略。
为实施对历史建筑的节能综合改造,通过对上海历史建筑能耗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历史建筑围护体系热工性能、户门和外窗气密性、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回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能综合改造的技术手段,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历史建筑节能综合改造的瓶颈。
从将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价值特征量化与相关数据空间化出发,便于价值评价成果的直观展现与协同共享,更好地指导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基于gis技术建立建筑价值评价体系,在筛选出6项评价因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将各因子加权叠加分析,生成街区建筑综合价值评分图,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环境色彩规划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城区的改造、扩建、修缮过程中营造建筑环境色彩景观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基于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规划下的色彩基础实践研究\"项目从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色彩规划的实践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与尝试,希望能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从价值主体和客体关系入手,分析旧工业建筑价值的因子构成。以旧工业建筑的特征、属性和评价主体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将旧工业建筑价值划分为功能发挥价值和本体价值,并进一步剖析价值构成,具化价值因子,为工业建筑遗产的确认、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们在感受它的繁华与时尚的同时,不得不想到那些充满欧式情调的历史建筑,想到拥有“世界建筑博览馆”之称的外滩建筑群。步入了新世纪,上海正面临建设和改造的大机遇。历史建筑及所处地段的保护和改造是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设计一个全新的街区时,我们可以进行毫无拘束的
职位:全职房建建造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