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2024-06-06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13KB

页数:6P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李子沟特大桥是内昆线上的重点工程,采用了超大群桩基础。为了进一步完善对超大群桩基础的力学行为 的认识,运用模型试验分析了在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基础的内力分布特点、群桩的承载性状和受力变形特性,得出...

管桩水平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管桩水平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5.0MB

页数:6P

目前规范中管桩的水平承载设计仍参考普通灌注桩,设计偏于保守。为了揭示管桩在水平荷载下的承载机理及群桩效率综合系数的安全储备值,进行了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管桩单桩和群桩承载力试验值均大于规范计算结果,得到的群桩效率系数是规范法计算值的1.2~1.5倍。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水平承载管桩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大厚度黄土地基超长群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大厚度黄土地基超长群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大厚度黄土地基超长群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大厚度黄土地基超长群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71KB

页数:7P

大厚度黄土地基中大直径长桩、超长桩的应用急剧增多,但黄土地基中超长桩的承载变形机理、侧阻和端阻的发挥性状与普通桩差别较大。采用研制的黄土相似材料填筑模型,分别进行超长单桩和群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桩顶荷载作用下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侧阻力、桩端土体塑性区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长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担,桩侧阻力由上向下逐步发挥,属纯摩擦桩,单桩破坏形式为刺入破坏,桩端土体塑性变形影响范围约为1.1d。与单桩相比,超长群桩基础桩端承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桩身轴力衰减深度范围有所减小,侧阻力沿桩身逐渐增大,桩端土层的影响范围约为1.25d,与超长单桩的影响范围较为接近。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大厚度黄土地区超长桩基的承载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编辑推荐下载

超长群桩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189KB

页数:3P

人气:75

超长群桩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3

超长群桩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超长群桩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超长群桩的模型试验数据,分析了黏性土中桩距为6的高承台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和群桩效应.结果表明:按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的群桩效应系数与试验值较吻合,理论值对实际工程中超长群桩承载力的计算是偏...

立即下载
支盘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44KB

页数:3P

人气:75

支盘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3

支盘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支盘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通过支盘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证明了支盘桩比等直径桩具有更好的抗水平荷载能力,支盘的存在可以使桩身弯矩减小,是一种各向受荷效果均优于等直径桩的新桩型。  

立即下载

热门文档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736KB

页数:7P

人气:75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4.6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循环荷载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在饱和粉土地基中进行了单桩水平静力和循环加载室内模型试验,实测得到静载和循环荷载下桩身弯矩与深度的关系、桩身最大弯矩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等,推导出静载和循环荷载下粉土的p-y曲线,并结合api规范给出了针对粉土地基的相关参数.单桩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深度内随着循环次数增大,粉土极限抗力显著减小,文中给出了不同循环次数和深度下粉土地基极限抗力的折减系数建议值.

立即下载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414KB

页数:1P

人气:75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4.4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嵌岩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立即下载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1.8MB

页数:7P

人气:75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4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通过模拟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原型桩基础的受荷情况,利用相似原理,自主设计一套室内管桩模型试验方案,包括单桩和群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以及竖向受压静载试验,对不同荷载下小型预制管桩的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特性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2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75,抗拔效率系数为0.66,抗压效率系数为1.12,3×3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52,抗拔效率系数为0.62,抗压效率系数为1.06。试验所得群桩效率系数与按照规范计算所得理论值大体一致但都略大于理论值,说明现行桩基规范的群桩效应综合系数法计算群桩效率系数是可行的,但若采用规范表取值则较为保守。该模型试验研究对软土地区小型预制管桩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立即下载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1.4MB

页数:7P

人气:75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3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通过模拟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原型桩基础的受荷情况,利用相似原理,自主设计一套室内管桩模型试验方案,包括单桩和群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以及竖向受压静载试验,对不同荷载下小型预制管桩的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特性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2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75,抗拔效率系数为0.66,抗压效率系数为1.12,3×3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52,抗拔效率系数为0.62,抗压效率系数为1.06。试验所得群桩效率系数与按照规范计算所得理论值大体一致但都略大于理论值,说明现行桩基规范的群桩效应综合系数法计算群桩效率系数是可行的,但若采用规范表取值则较为保守。该模型试验研究对软土地区小型预制管桩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立即下载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1MB

页数:7P

人气:75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8

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通过模拟软土地区小型预制桩原型桩基础的受荷情况,利用相似原理,自主设计一套室内管桩模型试验方案,包括单桩和群桩的水平静载试验、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以及竖向受压静载试验,对不同荷载下小型预制管桩的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特性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2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75,抗拔效率系数为0.66,抗压效率系数为1.12,3×3群桩水平效率系数为0.52,抗拔效率系数为0.62,抗压效率系数为1.06.试验所得群桩效率系数与按照规范计算所得理论值大体一致但都略大于理论值,说明现行桩基规范的群桩效应综合系数法计算群桩效率系数是可行的,但若采用规范表取值则较为保守.该模型试验研究对软土地区小型预制管桩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立即下载

精华文档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浸水对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

格式:pdf

大小:430KB

页数:6P

人气:75

浸水对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 4.7

浸水对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

湿陷性黄土桩基现场浸水试验一般情况下是先浸水然后等到黄土的湿陷性彻底发挥以后再加载使桩土体系沉降,最后趋于稳定的状态,在桩基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雨雪等原因桩基也会遇到先加载后浸水的情况。为了探究两种浸水工况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室内桩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桩土体系先加载后浸水相比,先浸水后加载时桩基中性点位置提高,中性点位置随着浸水量的增大沿桩身向下移动,桩侧负摩阻力极大值增大46%,负摩阻力极值点沿桩身下降170mm,桩基正摩阻力极大值提高46%,正摩阻力极值点沿桩身上升70mm;两种浸水工况下的桩身轴力沿埋深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形;桩周土体在未浸水和先浸水后加载两种工况下的桩基极限承载力一样大。

立即下载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格式:pdf

大小:652KB

页数:3P

人气:75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4.8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基于软土地区一组特长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给出了试桩水平临界荷载、水平极限承载力的判定方法及得出试桩表现出弹性长桩一般特性的结论。同时分析了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随水平荷载h0(桩顶位移y0)的变化情况,并建议工程应用中采用水平力达到水平极限承载力时的实测数据推算出来的m值比较稳定。通过比较二桩的承载特性,桩长对桩身变位有一定影响,而桩身影响范围基本不变。

立即下载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格式:pdf

大小:208KB

页数:3P

人气:75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3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软土地区特长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基于软土地区一组特长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给出了试桩水平临界荷载、水平极限承载力的判定方法及得出试桩表现出弹性长桩一般特性的结论。同时分析了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随水平荷载h。(桩顶位移y。)的变化情况,并...

立即下载
静压群桩沉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

格式:pdf

大小:693KB

页数:6P

人气:75

静压群桩沉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 4.6

静压群桩沉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 静压群桩沉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 静压群桩沉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

以往对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桩或双桩,而对群桩挤土效应的分析较少,但在实际工程中,桩基工程通常都是以群桩的形式来设计和施工的.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群桩顺序压入土体后所引起的土体变形规律、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沉桩前后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群桩压入后,土体水平侧移和地表隆起是不断累积的,存在着已压入桩的遮帘作用;超孔隙水压力并不是单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的简单叠加;沉桩后,土体微观孔隙的大小、形态和排列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其结构性更加紧密,挤土效应明显.

立即下载
复合地基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36KB

页数:3P

人气:75

复合地基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4.6

复合地基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复合地基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复合地基灌注桩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淤泥质土复合地基灌注桩荷载传递特性和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复合地基处理后,地基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灌注桩的水平承载力均有较大提高。

立即下载

最新文档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钢纤维混凝土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格式:pdf

大小:732KB

页数:7P

人气:75

钢纤维混凝土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4.6

钢纤维混凝土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为研究钢纤维混凝土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桩身应变特点以及桩体的破坏现象,就不同直径的钢纤维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进行了静载试验.沿桩体纵向布置应变片,监测其应变.试验完成后,开挖出桩体,对比分析钢纤维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的破坏特点.结果表明:掺入钢纤维能有效增大桩体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钢纤维混凝土桩桩径由4.5cm增至7.0cm时,桩体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增大,单桩极限承载力增大,但当桩径由7.0cm增至8.0cm时,桩体的压缩变形和极限承载力变化较小;2种桩体发生破坏时均为桩体两端出现裂缝甚至破损,钢纤维有效地提高了素混凝土桩的抗裂性能.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设计钢纤维混凝土桩的几点建议.

立即下载
超长摩擦群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75KB

页数:4P

人气:75

超长摩擦群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3

超长摩擦群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超长摩擦群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以东营黄河特大桥超长群桩基础为研究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超长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室内模型试验完成了3组群桩模型试验,组成群桩的桩数分别为3根、4根和6根。桩身材料以铝管模拟,桩身变形用电阻应变片...

立即下载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8MB

页数:8P

人气:75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6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环保高性能的无机材料.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所具有的增强、增韧、阻裂等性能,对于控制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具有重要的力学优势.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力学行为室内模型试验,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的承载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钢筋混凝土,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的初裂荷载提高了20%;掺入玄武岩纤维后衬砌结构的韧性增强,衬砌初裂后仍可承担较大的弯矩和变形.衬砌初裂前,钢筋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支护特性曲线基本成线形变化;衬砌初裂后,钢筋混凝土衬砌支护特性曲线在缓慢上升后,快速趋于收敛;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承载特性曲线缓慢上升,至2倍初裂荷载时仍无收敛迹象.因此,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能较好地满足软弱围岩隧道尽早封闭岩面、尽快提供支护力并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要求.研究成果对于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变形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即下载
西宁地区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256KB

页数:5P

人气:75

西宁地区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3

西宁地区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西宁地区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大型工业厂房的桩基础长期受水平荷载作用,其单桩水平承载力十分重要.通过对西宁地区泥浆护壁机械成孔灌注桩、夯扩桩、预制打入桩等不同桩型的水平静载荷试验,总结了西宁地区单桩水平承栽力的特点及规律,供桩基设计、施工...

立即下载
静载及循环荷载下砂土中复合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982KB

页数:7P

人气:75

静载及循环荷载下砂土中复合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4.7

静载及循环荷载下砂土中复合桩基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随着桩基的广泛应用,对桩土间承载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根据桩土间接触作用,采用大比例桩土模型进行了室内试验.为更好地仿真桩土间的摩阻效果,试验过程中对桩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并开发了一套竖向静载及循环加载系统和测试装置.通过对砂土中复合桩基进行竖向静载和循环加载试验,基于模型桩基的桩顶沉降、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及桩底反力等数据的分析,发现桩基承载性能随加载次数增加而增强:桩顶沉降提高了29.6%,桩身轴力提高了40.4%,桩侧摩阻力下降,桩底反力提高了50%,且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了25%,为继续研究服役期桩基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桩-土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立即下载
不同布桩形式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41KB

页数:4P

人气:75

不同布桩形式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3

不同布桩形式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不同布桩形式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变刚度调平设计是2008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重要修订内容,群桩基础变桩长、变桩距是变刚度调平设计手段之一。为了减小等刚度布桩群桩基础的差异沉降及调整桩顶反力分布,通过4组改变桩长、桩距、桩数的模型试验,对等...

立即下载
桩筏基础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试验设计

格式:pdf

大小:261KB

页数:2P

人气:75

桩筏基础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试验设计 3

桩筏基础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试验设计

桩筏基础承载能力分析及模型试验设计——分析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时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设计了一个模型试验来研究桩筏基础的承载力,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桩筏基础的全面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立即下载
基于原型试验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格式:pdf

大小:1.7MB

页数:4P

人气:75

基于原型试验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4.6

基于原型试验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基于原型试验的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立即下载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315KB

页数:4P

人气:75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3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大直径超长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单桩离心模型试验,获得了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研究了大直径超长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身压缩变形等变化规律,分析了桩端注浆对承载特性的影响,验证了设计参数。

立即下载
桩-土界面特性对砂土地基中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格式:pdf

大小:810KB

页数:6P

人气:75

桩-土界面特性对砂土地基中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4.4

桩-土界面特性对砂土地基中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针对砂土地基中不同l/d的抗拔桩进行了模型试验,模型桩采用了3种不同界面,结合界面剪切试验探讨了桩-土界面特性对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极限承载力及残余承载力的影响,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模型桩长径比l/d不同时,每种界面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是类似的,光滑钢桩上拔力达极限承载力后保持不变,粗糙界面模型桩上拔力达极限承载力后降低,直至达残余承载力;抗拔桩达极限承载力时的静止土压力系数k受桩-土界面粗糙程度的影响,界面越粗糙,k值越大;界面越粗糙,抗拔桩残余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的比值越小,该比值随l/d的变化较小;对于粗糙界面抗拔桩,残余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差别一部分是由于桩-土界面摩擦角的降低引起的,另一部分是抗拔桩达到极限承载力后作用在桩表面上的水平土压力降低引起的。

立即下载

文辑创建者

我要分享 >
俎卫红

职位:普通监理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文辑: 是俎卫红根据数聚超市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相关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资料、文献、知识、教程及精品数据等,方便大家下载及在线阅读。同时,造价通平台还为您提供材价查询、测算、询价、云造价、私有云高端定制等建设领域优质服务。PC版访问: 水平承载下超大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