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
2006年8月25日在上海首次报道悬铃木上发现网蝽危害,同年在武汉也发现该虫,定名为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4月将其增列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为此,笔者在浦东新区对该虫
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新近入侵我国的物种,已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城市呈现暴发态势.应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越冬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悬铃木树干翘皮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方翅网蝽的分布状况受树围、翘皮面积和位置影响较大;害虫倾向于在较大树围的植株上、在较大面积的翘皮下越冬;与路边植株相比,公园等受干扰较少的植株上,害虫更适合越冬.在冬季,可采用去除悬铃木翘皮的方式来控制害虫.
悬铃木方翅网蝽系新近发现的入侵害虫,刺吸悬铃木汁液,并能传播悬铃木病害,造成树势衰退。本文综述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地区,首次在中国区系中发现。该种新入侵害虫在湖北武汉等城市危害三球悬铃木。介绍了方翅网蝽属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鉴别特征、分布和为害情况。
在室内选择上海地区的19科27种园林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occidenta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红叶李(prunuscerasifer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和红花槭(acerrubrum)6种植物有取食现象,其中若虫在前5种植物上取食量较大,而对红花槭只表现为轻微取食;成虫在前4种植物上的取食量较大,而对构树和红花槭只有少量取食。在所有植物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只能在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上完成完整的发育世代。选择性试验表明:成虫嗜食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部分取食红叶李,而不取食红花槭和构树。成虫产卵显著偏爱于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而不在其它植物上产卵。因此,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范围较为单一,只有悬铃木属植物是其寄主。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取食、产卵、孵化、蜕皮等行为。结果表明,其取食时头部有上下抽插动作,每次平均取食时间为11.2min,若虫有群集取食习性。雌虫经过触探确定产卵位置,通常选择在叶背面的叶脉交叉处或叶脉两侧产卵。卵的孵化过程需10~20min,分为顶开卵盖、展开附肢、晃动身体和脱离卵壳4个步骤。各龄若虫蜕皮的过程基本相同,经过外骨骼溶解、蜕皮、外骨骼硬化后进入下一虫态。成虫会有很频繁的梳理行为,既有对触角和足的梳理,又有对腹部和口器的梳理,其中对触角的梳理最为频繁。
悬铃木方翅网蝽系新近发现的入侵害虫,刺吸悬铃木汁液,并能传达悬铃木病害,造成树势衰退,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植物检疫。严格依照植物检疫的规定,限制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疫区引种调入悬铃木属植物。
通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与出蛰活动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主要集中在树干基部翘皮内,次年2月份越冬虫数明显低于12月份越冬虫数,当次年连续数日最低气温都在10℃以上时,越冬代成虫才能转移到悬铃木下层叶片。成虫通过24h低温处理,-6℃、-7℃、-8℃、-9℃、-10℃下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1.11%、34.44%、51.11%、78.89%、100.00%。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是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本文根据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风险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我国风险中度偏高的有害生物,对其要进行谨慎检疫监理。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2个地理种群(湖北荆州种群和河南郑州种群)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荆州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6.519℃和-21.646℃,而郑州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7.329℃和-21.617℃。2个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没有明显差异,但同一地理种群1日龄和5日龄成虫间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
观察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在上海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并对其在上海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年发生5代,第5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主要在悬铃木主干和支干的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上树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始见第1代若虫,第1代若虫期17~18d,世代历期约30d,7~8月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上海11个区均有发生,株被害率最高的4条道路分别为徐汇区龙华西路、肇嘉浜路、松江区人民北路及长宁区延安西路,为害率达100%。为害程度最严重的的3条道路分别为松江区人民北路、长宁区延安西路和水城南路,虫情指数分别达95.6%、76.7%和72.2%。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属半翅目网蝽科网蝽属,主要危害悬铃木属树种,特别是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occidentalisl.)的叶片危害尤为严重。悬铃木方翅网蝽原产于北美,1964年入侵意大利,之后扩散至欧洲10余个国家,2001年入侵日本。2006年入侵我国,目前在上海、贵阳、杭州、重庆、郑州、汉中等地发
为了认识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刺吸为害对寄主的影响,将室内饲养虫源接入野外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叶片上,利用光合作用仪和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受害级别下悬铃木叶片几种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受害级别的增高,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不同受害级别与胞间co2浓度(ci)呈正相关(p<0.01)。悬铃木方翅网蝽刺吸悬铃木叶片组织后,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都较对照降低,且随着被害级别的增高,降低程度逐渐增大。叶面积受害级别与叶绿体色素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无规律性。这些结果说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刺吸为害能造成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弱及叶片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d之间。
研究了吡虫啉、甲维盐、吡虫啉+阿维菌素和敌畏氧乐等4种注干液剂注干施药后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a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与药剂种类、施药剂量及药后时间长短有关。其中40.0g·l-1吡虫啉+1.5g·l-1阿维菌素和300.0g·l-1敌畏氧乐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悬铃木platanus胸径大小,在0.10l·m-1胸径处理剂量下,药后5d,防治效果分别达95.33%和97.31%;药后20d,分别达96.00%和94.70%。这2种药剂可用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
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说明,不同药剂在药后不同时间的校正防效存在较大差别,药后24h防效均高于药后8h防效,药剂处理24h后,杀扑磷500倍液、杀扑磷1000倍液、杀扑磷2000倍液、啶虫脒500倍液、好年冬500倍液、啶虫脒1000倍液、好年冬1000倍液、好年冬2000倍液、百虫杀500倍液、啶虫脒2000倍液处理校正防效分别为100%、100%、100%、98.85%、98.85%、97.70%、96.55%、93.10%、91.91%、89.37%,校正防效均高于88%,效果较好,这10种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悬铃木具有树形优美、适应性强、耐修剪等特点,同时还有降噪、抗污染(包括粉尘、so2、nh3等)和杀菌能力(有效地避免结核、伤寒、白喉、霍乱、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与蔓延),是许多城市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我国西南、
根据平顶山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状况,结合园林养护实际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法桐方翅网蝽的方法和措施,为各地防治方翅网蝽提供借鉴。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属半翅目网蝽科网蝽属。危害悬铃木、海棠等园林绿化树种,特别是对一球悬铃木的叶片危害最为严重,是一种新传入我国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悬铃木方翅网蝽具有繁殖量大、发生代数多和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悬钤木方翅网蝽原产北美,我国除西北、东北外的大部分地区为适生区。近年来在我国上海、浙江、湖北、四川、河南和河北等省发生。1为害特点
为进一步掌握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浦东新区的发生情况及消长动态,2010、2011年进行了2年系统观察,结果发现,越冬代成虫均于4月上中旬始见。2010年总虫量出现4个虫峰,分别为6月8~22日、7月6~27日、8月10日~9月7日和10月5~11日,其中6月22日和7月13日单日百技虫量达最高,超过6000头;2011年出现2个虫峰,分别是8月3~17日和8月31日~9月28日,其中9月7日单日百枝虫量达最高,超过8000头。
职位:工艺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