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本文通过分析延河流域的水文泥沙演变、水文泥沙突变点、突变年份前后各个时段中径流泥沙变化状况以及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河川径流泥沙的影响,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期为今后延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分析红河流域的河流输沙量及其演变规律,对照径流量变化,分析流域内水沙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现流域内土壤侵蚀面积比重大,重点区域为红河干流上段、元江和蛮耗站区间,布固江上段、盘龙河上段,涉及南涧、双柏、红河、墨江、元江、石屏等10多个县。提出了维护红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加强的基础内容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扩大植被建设面积,加强泥沙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泥沙的演变规律。针对流域内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提出水土保持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了解淮河流域近年来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本文采用黑林水文站12年的降水、径流及泥沙资料,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分布情况相关性,通过分析降水量与径流量及径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年来生产建设活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流域今后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泥沙的影响作用,上中游地区主要以坡面水保措施为主,下游则主要是库坝,灌溉工程等水利措施,对径流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农业灌溉引水。对实测的流域水文泥沙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70年代所减水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22.6%和77.4%,所减沙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47.0%和53.0%;80年代所减水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21.3%和78.7%,所减
根据五华河流域1981—2011年逐月的气温、降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以及1991年、2000年和2011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从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两方面探讨了景观格局演变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水平上,景观多样性指数(sei)和景观边缘密度(ed)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正相关,而景观形状指数(pscv,awmsi,awmpfd)与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输沙量变差系数呈负相关。类型水平上,林地景观破碎度(pd)和边缘密度(ed)、草地形状指数和边缘密度,建筑用地的斑块破碎度与年径流量、输沙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林地斑块形状指数,草地和耕地斑块破碎度,建筑用地边缘密度和形状指数则与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林地斑块形状指数、草地和耕地斑块破碎度、建筑用地边缘密度和形状指数均与输沙量变差系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利用1950~1985年大样本洪水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洪水过程中三黑小所控制的流域水沙条件与入海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泥沙通量与流域水量、沙量和平均流量的关系。在三黑小沙量与入海泥沙通量的关系中,从量上看,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从比例上看,具有“多来多淤”的特性。不同来源区洪水对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具有不同的影响,平均每场洪水泥沙通量按大小排序依次是:多沙粗沙区、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和多沙细沙区。通量系数按大小排序依次是: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多沙细沙区和多沙粗沙区。
水土流失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土壤泥沙流失,导致区域间土壤稀少及土壤中的养分降低.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区域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而且会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文章以辽宁省某区为例,对研究区内的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生态问题展开分析,着重探讨水土保持对当地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产生的影响.
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从多年平均径流、典型年径流和径流波动性等3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s-2000s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上游甘南片区径流量减少、下游黄土片区径流量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游枯水年径流和下游丰、平水年影响较大;对洮河上游甘南片区径流波动有微弱抑制,使洮河下游黄土片区的径流波动有一定的增强.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延安站洪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延安站中、小洪水的年发生率降低;汛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相似降水条件下,90年代延安站洪水的洪峰流量、洪量和输沙量比80年代有所减少;洪水历时延长,洪水过程线呈现涨洪陡、落洪缓的特点。这些变化整体上有利于防洪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从多年平均径流、典型年径流和径流波动性等3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s-2000s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上游甘南片区径流量减少、下游黄土片区径流量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游枯水年径流和下游丰、平水年影响较大;对洮河上游甘南片区径流波动有微弱抑制,使洮河下游黄土片区的径流波动有一定的增强.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最大且连续的区域(即北起皇甫川流域南至佳芦河流域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60~1999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了该区内水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变化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交叉融合在一起,使得该区降雨量、径流量、输沙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同一时段内,皇甫川流域的降雨损失量最大,而秃尾河流域的降雨损失量最小。40年间皇甫川和佳芦河流域的洪峰和沙峰出现的月份基本上吻合,而孤山川、窟野河和秃尾河流域的输沙量最大的月份同时或滞后于径流量最大的月份。孤山川流域的水沙异源,长时段序列又进一步掩盖了其水沙关系,使得该流域的水沙关系较差,其余4条流域的水沙关系较好,且呈正相关增长趋势。
一、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的充实和扩展,是二十一世纪治水的战略选择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作为一种资源,其开发利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调配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应变能力的大小;其开发潜力,预示着一个国家发展后劲的强弱;其供需失去平衡,将导致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波动。因此,水土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一种生态环境资源,而且是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生
陕西省延安市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全市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前后河流径流、泥沙、洪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实施后,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洪水减少,同时小型水保工程的建设,通过拦蓄削弱洪水和减少洪水峰量;由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再加上小型水利工程拦蓄了大量泥沙,使得洪水的含沙量减小;治理措施控制洪水的能力同治理措施的配置有关,配置体系越完善,消减洪峰的能力越强,控制暴雨洪水的能力越高。可为同类地区政策实施提供借鉴。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沙资源区域分布的基础上,本文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水文量累计曲线法分析黄河水沙资源量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及水沙资源量变化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黄河龙羊峡水库以上河段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没有明显变化,其他干流河段和中游大部分典型支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黄河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对泥沙资源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沙资源量大幅减少会降低引洪淤滩、淤临和淤背的效率,限制灌区黄河泥沙烧制建筑材料、淤改与稻改等途径的实施,减小黄河口泥沙造陆的速率,影响黄河与河口湿地质量与数量的塑造;而对灌区浑水灌溉、清淤泥沙利用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县川河流域地处忻州市西北部,涉及偏关、河曲、五寨、神池4县的11个乡镇,总面积154864km2,水土流失面积76929km2,2000年被列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区,现已完成计划治理任务的90%以上。其主要经验是:坚持行政推动,强化项目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严把工程质量;创新建设机制,实行“三制”管理;坚持因地制宜,水利水保结合;坚持建管并重,加大管护力度。
以广西上林县澄江河流域水土保持沟道工程中挡土墙工程和拦沙坝工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水土保持沟道工程的设计标准,分别研究挡土墙和拦沙坝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断面尺寸设计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挡土墙和拦沙坝的抗滑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定系数均大于允许值,能够满足抗滑稳定和抗倾稳定的要求,可以作为该流域沟道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挡土墙和拦沙坝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量6.30×104t,保护流域中下游的耕地254hm2,在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保障农业生产创收等方面实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
天水市秦州区耤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以来,秦州区委、区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33.59km2,综合治理程度达87.21%,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45.30%、14.51%、0.22%调整为28.69%、45.07%、9.77%,林草覆盖率达到54.84%,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hm2,农业人均产粮达到337kg。介绍了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大清河流域是首都北京的南大门,搞好该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针对大清河流域不同类型区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 2005-06-281 [作者简介] 周维祖(1954-),男,辽宁鞍山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1 浅议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周维祖 (辽宁省千山区水利局,辽宁鞍山 114041)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5)10-0587-01 辽宁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之一,从水土 流失治理工程量和所需建设资金来看,仅靠国家投资远 不能满足需要。据辽宁省水土保持用工调查,农村每年 以“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的用工,平均每 个劳动力为20~30个,其中辽西重点治理区可达 60工日/a。按照“十五”规划,辽宁省计划完成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26.7×104hm2/a,需投工投劳6000×1
叶尔羌河流域地理面积广,气候条件差异大。因南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即水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少、荒漠化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水土流失是新疆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在叶尔羌河流域水保工作中,根据流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情况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流域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流域水土流失。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叶尔羌河流域总体发展的目标。
2010年1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的基本情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建立国家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库区河床横断面测量数据,用反算法计算来沙量;通过对三角洲淤积体的分析和上游潘口水电站兴建后的影响,判断黄龙滩水库泥沙淤积趋势。经分析认为,淤积泥沙不影响水库寿命和防洪标准。
· 水土流失规律·中国水土保持.1994.5 80年代黄河流域水利水土保持 [文摘 析、汇 措施减沙作用研究 (>,加/f』型(黄蝴 。% f、张丈全刘铗辉(陕西笤水土保持局). ]70、80年代黄河输沙量明显减少,引起了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堙视。本文在. f等 调整和补充,提出了80年代黄河三门映水库以上流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研 究成果:采用水文法计算结果是.实测年均减沙量为9.049亿t,计算年均减沙量为 11.806亿t,其中降雨偏小影响的减沙量为4.078亿t,水利措施的年均减沙量为2.514 亿t,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5.214亿t;水保法计算年均减沙量为ii.577亿t,其中 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沙量为4.985亿t。 [
治淮实践逐步加深了人们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阐述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深刻内涵、洪涝旱和非点源污染等灾害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及水土保持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典型示范,综合防治,规模治理;坚持水土保持与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紧密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举;狠抓预防监督;加强科研和应用先进技术同步。
职位:房建工程材料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