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总结已建、在建水电工程的建设技术、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在建和今后建设的水电工程提供设计和施工的方法及思路。本书收集了大量近期建设的工程实例资料,共有54项具有代表性的水电工程,这些水电工程代表了我国当代最新的筑坝技术,标志着我国水电工程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施工人员作为设计手册和施工手册,也适用于科研单、大专院校作为研究资料,同时可为水利水电工程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2100433B
也是计量,套定额或者编清单。
10年规划 已经出台 前景乐观呀
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觉得好就去做,水利水电工程是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事业,我也做水利的,干过施工,干过管理,现在在做建设单位,我觉得就蛮好,只要楼主自己喜欢就好,假如你自己不喜欢的话,还是乘早转行。随便干...
水电工程对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 2 1世纪 ,包括大坝建设在内的水电工程对人类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它们能真正满足人们在用水、能源和食物方面的基本需要 ,从而保护了人类。强调在 2 1世纪中 ,水电工程对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21世纪中国新建筑记录》 focuses on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e,including exploration of young arcnitects and the contemporary desigms of architectural institutes and CoIIeges,Foreign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in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s for the 0lympics and the Expo.architectural clusters and architecturaI exhibitions.old building redevelopment,urban renewal,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 on.Indeed.if we were to review the architecturaI history since 2000,an explorationof a deep-seated structure underlying various architecturaI phenomena by applying Foucault's method of“archeology”and“genealogy”would be preferable.but the work before us is a recor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phenomena;we should not jump to conclusions about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but try our best to contribute to the“archeology”of architectural knowledge.Of course,an architecturaI record of our collective memory also has an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value.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简略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以便学生阅读。
陈家远,1936年出生,重庆市合川人。1959年大学毕业于原成都工学院水利系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物专业,同年考入原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攻读水能利用专业研究生,1963年毕业,随即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曾任河川系副主任。除参加教学工作外,曾参加华东电网水火电站群联合调度、华东地区抽水蓄能水电站选点研究和广东省南水水电站调压室模型试验及气垫式调压室研究。1980年调入原成都科技大学水利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至1985兼任水利系副主任,198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一年,1991年和1993年曾两次赴英国合作研究。1988年至1991年任水利土木系系主任兼任水电设计所所长,1994年至1997年任水利系系主任。长期从事水工专业水电站课程教学和非恒定流科学研究。先后承担水、火电站研究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长江三峡、溪落渡、锦屏二级、二滩、洪家渡、天生桥二级、福堂、卡度里(格鲁吉亚)、大桥、冶勒、天龙湖、金龙潭等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试验及数学模拟研究;云南颠东,贵州发耳、大方、习水、安顺,重庆万盛、四川白马、万源等火电厂水力过渡过程数学模拟研究;云南颠东,贵州发耳、大方、黔北、盘南(响水)、六枝(野马寨)、二郎,重庆白鹤、万盛、奉节,四川福溪,广西崇左等火电厂及核工业部“816”厂取水工程水工模型试验,以及四川仪陇自来水厂供水管道水锤计算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曾担任四川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专家组成员、成都科技大学高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理事、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加]M.H乔德里博士专著《实用水力过渡过程》,主编《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手册》,参加《能源大辞典》水能利用部分编写,出版了《水力过渡过程的数学模拟及控制》。
潘云鹤院士
潘云鹤院士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智能城市国外状况,三元空间与定义,城市大数据、智能城市的中国机遇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深刻阐述了中国智能城市的道路特色与本质特征,城市建设、信息、产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icity的五个层次与推进策略等科学观点,全面解答了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如何打造大数据、深入信息化、巧妙运作三元世界等前瞻性问题。
潘云鹤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下一场重大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以新制造技术、新能源和智能城市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塑造未来政经和社会发展趋势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Smart City)已成为共识。我国的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都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截至2014年初,已有超过23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智能城市”超越“智慧”概念
潘云鹤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英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很多城市近年来智能化发展的规划与实践,远远比欧美的“Smart city”内涵广阔得多,且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计划。因此,“Smart”一词不妥。我们建议重新定义,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即“Intelligent city”。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谈,大部分官员和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都向更宽泛的视野聚集。大家认为,“智能城市”的中国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Smart city”。IBM想做的是smart的IT系统,而我们要建的是智能化的城市。对于带有农村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
“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已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同时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阶段,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引领城镇化的发展。仅从信息化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难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个客观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智能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实践。因此,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然是独特的。”
潘云鹤认为,中国需要构建的是智能发展的城市。使当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融入城市的各个系统,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智能城市(iCity,Intelligent City)能够成为我国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抓手。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城镇化+高技术),将有力地推动21世纪的中国城市和世界发生巨大变化。
潘云鹤建议,各地进行智能城市建设,要从智能城管、智能社管、智能交通等各种智能应用系统入手,针对本市最关键的问题,设计成智能系统,有次序地进行突破和解决,拉动城市的整体智能发展。同时按照icity的五个层次,采取“用、通、深”的推进策略,打通大数据,深入信息化,巧妙运作城市信息、物理、人群社会三元世界。
避免城镇化过程中三大陷阱
“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在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在我国仍将快速发展。”潘云鹤院士指出“智能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研究用之于避免城镇化的三个陷阱。
首先是贫民区的问题。巴西、墨西哥等国不少城市都落入了这个陷阱。人进城了,而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房价不相适应,结果出现了棚户区。因此,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要研究好城市建设与人口容量的关系,避免出现贫民区。其次是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第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贫民区不是光靠“造房”能解决的,城市居民数量增加,虽有住房,但收入不足以支撑其在该市生活,或一部分人又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或者工作岗位,且不具备其他生存技能,于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等城市已经出现,并且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恐慌。第三是污染等城市病的问题,在建设智能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问题、空气清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水质保护问题等。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集成融合,为寻找问题的源头,为以新的思路通盘考虑城市的规划提供了可能。
潘云鹤特别强调,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不同,建设智能城市的基础与特色不同,针对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建议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自身纵向比较,不必过于进行横向比较,更不要盲目跟风,迷失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