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Pro/MECHANICA Wildfire 5.0结构/热力分析》是2011年 出版图书,作者是二代龙震工作室 。
大家都知道:机构、结构和热力等分析领域的应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等级、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所以它所需要的人才专业,同时进入门槛高。
第1章 结构和热力 1
1.1 为什么要学习本书 2
1.2 本书的结构和方向 2
1.2.1 本书的结构 2
1.2.2 本书实例的方向 2
1.2.3 本书的视频文件 3
1.3 结构和机构的区别 3
1.3.1 机构的概念复习 3
1.3.2 结构的概念 4
1.4 热力分析 6
1.5 Pro/MECHANICA 简介 6
1.6 Pro/MECHANICA的界面 7
1.6.1 本书所使用的Pro/MECHANICA版本和安装 7
1.6.2 MECHANICA的操作模式 7
1.6.3 集成模式的界面 8
1.6.4 独立模式的界面 11
1.7 Pro/MECHANICA的分析流程 12
1.8 结构图表的常识 13
1.8.1 MECHANICA的显示类型 13
1.8.2 配合显示类型的分析项目 14
1.8.3 图表的单位 17
1.9 材料力学中的四种强度理论 18
习题 21
第2章 创建准备做分析的模型 23
2.1 建模和单位的设置 24
2.2 简化模型(基本模式) 24
2.3 材料、约束和载荷的定义 26
2.3.1 定义材料 26
2.3.2 定义约束 31
2.3.3 定义载荷 42
2.3.4 Thermal模式里的载荷 55
2.4 理想化模型 57
2.4.1 质量、弹簧和梁模型 57
2.4.2 抽壳模型 60
2.5 连接对 65
2.5.1 刚性连接(Native模式) 66
2.5.2 焊缝 67
2.5.3 点焊(Native模式) 69
2.5.4 紧固件(组件文件的Native模式下) 70
2.5.5 界面 72
2.5.6 刚性连接(FEM模式) 73
2.5.7 受力连接(FEM模式) 74
2.5.8 间隙(FEM模式) 75
2.6 曲面区域和体积块区域 76
习题 80
第3章 灵敏度研究和优化分析(基本模式) 81
3.1 分析的类型 82
3.2 分析初步 83
3.2.1 画出产品的简化轮廓 83
3.2.2 增加分析区域(曲面区域) 84
3.2.3 定义中间曲面 84
3.2.4 指定材料性质 85
3.2.5 施加约束 85
3.2.6 施加载荷 87
3.2.7 定义静态分析 87
3.2.8 创建一标准的设计研究 89
3.2.9 热载荷和热力分析 96
3.2.10 定义热力分析并结合应力分析 98
3.2.11 查看分析的内容 101
3.3 灵敏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104
3.3.1 灵敏度分析和优化设计概论 105
3.3.2 范例概述 106
3.3.3 准备模型 106
3.3.4 创建曲面区域和中间曲面 106
3.3.5 创建材料、约束和载荷 108
3.3.6 创建测量定义 110
3.3.7 创建静态分析 113
3.3.8 创建结果窗口 114
3.3.9 定义设计参数和创建全局灵敏度 115
3.3.10 创建局部灵敏度研究 119
3.3.11 优化分析 122
3.3.12 运行批处理工作 124
3.3.13 更新零件 125
3.4 本章小结 126
习题 128
第4章 其他类型的分析实例 129
4.1 桥梁的分析 130
4.1.1 分析初步 130
4.1.2 改善梁截面设计 139
4.1.3 参数定义、灵敏度研究和优化分析 142
4.1.4 心得 143
4.2 压缩机固定架的点焊接分析 143
4.3 门闩的接触区域分析 146
4.4 细长圆杆的失稳分析 151
4.5 活塞的疲劳分析 154
4.6 大变形静态分析 158
4.7 火箭引擎喷嘴的分析 160
4.7.1 练习前的概念补充 161
4.7.2 练习范例 162
4.8 预应力静态分析 167
4.9 预应力模态分析 170
4.10 动态时域分析 172
4.11 动态频域分析 176
4.12 动态冲击分析 179
4.13 随机振动分析 181
4.14 Pro/MECHANICA的平面分析 183
4.14.1 平面应力 183
4.14.2 平面应变问题 186
4.14.3 2D对称性 188
习题 189
第5章 综合范例练习 191
5.1 农用工具机的机构和结构分析 192
5.1.1 组装出零冗余和零自由度的机构 193
5.1.2 创建载荷 197
5.1.3 修正操作 199
5.1.4 增加弹簧 201
5.1.5 增加阻尼器 202
5.1.6 提高级的分析 202
5.1.7 后续的结构分析 205
5.2 计算机钣金机箱的结构分析 207
5.2.1 分析前的准备 207
5.2.2 设计考虑 207
5.2.3 创建分析模型和单位确认 207
5.2.4 简化模型 208
5.2.5 分析 211
习题 215
第6章 MECHANICA的FEM模式 217
6.1 Pro/MECHANICA在FEM方面所采用的技术 218
6.2 FEM 模式实务 218
6.3 操作修正和注意事项 225
6.4 ANSYS中的数据处理 227
6.5 本章小结 230
第7章 MECHANICA的分析实例集 233
7.1 概述 234
7.2 悬臂梁受载分析 234
7.3 房屋框架结构分析 238
7.4 空调外壳受力分析(板壳类) 242
7.5 梁失稳分析 246
7.6 板壳失稳分析 249
7.7 均布面受载分析 253
7.8 轴承座分析 255
7.9 轴对称分析 258
7.10 模态分析(1) 261
7.11 模态分析(2) 264
7.12 动态时域分析 265
7.13 动态频域分析 271
7.14 动态冲击分析 275
7.15 随机振动分析 278
7.16 定块机构综合分析 282
第8章 ANSYS初步 291
8.1 ANSYS简介 292
8.2 ANSYS初步 295
8.2.1 本书所使用的ANSYS版本说明 295
8.2.2 实例初步 295
8.3 ANSYS的基本操作 303
8.3.1 ANSYS的门户 303
8.3.2 ANSYS的下拉菜单 305
8.3.3 ANSYS的单位问题 317
8.3.4 内存控制问题 319
8.3.5 配置文件 322
8.3.6 视图画面控制和按键控制 325
8.3.7 命令树区的操作 325
习题 326
第9章 ANSYS的分析实例集 327
9.1 范例集 328
9.2 简支梁分析 328
9.3 珩架分析 337
9.4 轴承座分析 341
9.5 支架分析 346
9.6 薄板的对称分析 347
9.7 飞轮的对称分析 351
9.8 房屋结构的模态分析 352
9.9 轴承座的模态分析 357
9.10 房屋结构的简谐响应分析 357
9.11 轴承座的简谐响应分析 365
9.12 立柱的屈曲分析 367
9.13 铝板的接触分析 369
9.14 热力耦合分析 373
9.15 撞击分析 380
9.16 跌落分析 386
9.17 车架分析 395
9.18 锅的热分析 400
9.19 曲面产品的分析 403
9.20 结语 405
习题 406
第10章 综合范例 409
10.1 概述 410
10.1.1 ANSYS操作提示 410
10.1.2 本章视频文件说明 410
10.2 屋顶桁架承载结构分析 410
10.3 空间桁架承载结构分析 415
10.4 工字梁的最大变形及应力分析 417
10.4.1 Pro/MECHANICA 418
10.4.2 ANSYS 421
10.4.3 结果数据比较 424
10.5 印刷电路板接插件结构优化分析 424
10.5.1 Pro/MECHANICA 425
10.5.2 ANSYS 427
10.5.3 结果数据比较 430
10.6 平面应力分析 430
10.6.1 Pro/MECHANICA 431
10.6.2 ANSYS 433
10.6.3 结果数据比较 436
10.7 炮管的平面应变分析 436
10.7.1 Pro/MECHANICA 437
10.7.2 ANSYS 439
10.7.3 结果数据比较 442
10.8 壳结构分析1 442
10.8.1 Pro/MECHANICA 443
10.8.2 ANSYS 445
10.8.3 结果数据比较 449
10.9 壳结构分析2 449
10.9.1 Pro/MECHANICA 449
10.9.2 ANSYS 450
10.9.3 结果数据比较 454
10.10 圆柱和钢板的应力和变形分析 454
10.11 触摸屏与显示屏的应变分析 458
10.12 轴承的最大应力分析 460
10.12.1 Pro/MECHANICA 461
10.12.2 ANSYS 462
10.12.3 结果数据比较 464
10.13 手机手写笔的位移分析 464
10.13.1 Pro/MECHANICA 465
10.13.2 ANSYS 466
10.13.3 结果数据比较 468
10.14 移动支撑板的最大应变分析 468
10.14.1 Pro/MECHANICA 469
10.14.2 ANSYS 471
10.14.3 结果数据比较 474
10.15 PCB光板的模态分析 474
10.15.1 Pro/MECHANICA 475
10.15.2 ANSYS 476
10.15.3 结果数据比较 478
10.16 PCB组件的模态分析 479
10.16.1 Pro/MECHANICA 479
10.16.2 ANSYS 481
10.16.3 结果数据比较 483
10.17 悬臂梁的谐响应分析 483
10.18 PCB光板的随机振动分析 488
10.19 PCB组件的随机振动分析 492
10.20 圆柱的热分析 494
10.20.1 Pro/MECHANICA 494
10.20.2 ANSYS 496
10.20.3 结果数据比较 498
10.21 芯片稳态的热分析 498
10.22 金属棒瞬态热分析 500
10.23 零件的淬火分析 505
10.24 铝条堆叠的热应力和热应变分析 510
10.25 铝块和橡胶块的热应力和热应变分析 514
10.26 接插件的热分析 517
10.27 本章小结 521
作者:二代龙震工作室
图书详细信息:
ISBN:9787302260080
定价:72元
同求,tobemybest@163.com
它这个是怎么施工的,周边是混凝土吗?这是热力施工答:这个是管廊隧道
在管井中可以考虑1.3的系数
基于PrO/MECHANICA的异径管失效分析和结构改进
利用有限元软件Pro/MECHANICA对一失效的异径管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到了异径管应力分布图,找到了异径管失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异径管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并运用Pm/MECHANICA软件对异径管进行了强度校核,结果表明,结构改进后异径管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基于Pro/MECHANICA的异径管失效分析和结构改进
利用有限元软件Pro/MECHANICA对一失效的异径管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到了异径管应力分布图,找到了异径管失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异径管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并运用Pro/MECHANICA软件对异径管进行了强度校核,结果表明,结构改进后异径管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宏观的,它以归纳无数事实所得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 、温度、比容等宏观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整体行为,对宏观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常用的三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即焓分析、熵分析和火用分析。通过各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对能量转换过程进行分析,改进装换装置,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能量,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力学分析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确定过程中工质状态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的状态参数;(2)确定过程中能量转换的数量关系;(3)揭示过程中的不可逆程度,反映能量转换与利用的完善性。
具体步骤为:(1)根据具体情况,划定系统;(2)根据过程特性,确定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特定规律;(3)用图表示意出热力过程;(4)根据合适的热力学定律,列出平衡式,求解未知量。
《Pro/ENGINEER Wildfire 5.0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介绍了基于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MECHANICA Structure模块在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图文并茂,引导读者熟练掌握使用结构分析模块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疲劳分析、失稳分析、标准设计、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分析。书中所有实例均为常见的模型,随书光盘包含了全部实例的源文件和结果文件。光盘中还包含了所有实例操作过程的AVI演示视频,并附有详细的讲解,供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
《Pro/ENGINEER Wildfire 5.0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可作为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学习基于Pro/ENGINEER Wildfire 5.0进行工程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入门与实践书籍,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化工生产中,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合理、充分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获得更多的功。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理想功、损失功、有效能等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以便评定实际生产过程的能量利用情况,我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改进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理想功是指体系的状态变化完全按可逆过程进行时所表现出的功,即体系在做功过程中,在给定变化条件下所能够完成的最大功量,或在消耗功的过程中所需的最小功,对于非流动体系,理想功为
Wid =T0ΔS - ΔU - p0ΔV
式中Wid为理想功;T0为环境的绝对温度;ΔS和ΔU分别为体系的熵变和内能变化;p0是环境的压力;ΔV是体系的体积变化。
对于稳定流动过程,其理想功表达式为
Wid=T0ΔS- ΔH- ΔEk- ΔEp
其中ΔH为体系的焓变;ΔEk和ΔEp分别表示动能差和位能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许多情况下动能差和位能差往往可忽略不计,于是理想功为
Wid =T0ΔS - ΔH
体系在给定状态变化过程中所做的可逆功与其相应的实际过程所做的功之间的差值称为损失功。对于一个不可逆过程,损失功的计算公式为
WL=T0ΔST =T0(ΔS ΔS0)
式中WL为损失功;ΔST为体系与环境的总熵变;ΔS0表示环境的熵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自然过程都有ΔST≥0,因此WL≥0,这表明任何不可逆过程都有其代价,损失功是正值。
对于稳定流动过程,其损失功可表示为
WL=Wid - WF
其中Wid用上式计算;WF为实际功,计算公式为
WF=Q- ΔH- ΔEk- ΔEp
其中Q是相对体系而言的传热量。这样稳定流动过程的损失功便可表示为
WF=T0ΔS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