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2变风量空调系统基本构成
1.3变风量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1.4现代化办公建筑特点与热舒适性
1.4.1办公建筑分类1.4.2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
1.4.3现代办公建筑特点
1.4.4热舒适性与室内空气品质
1.5办公建筑常用空调系统
1.5.1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
1.5.2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1.5.3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
第2章负荷计算
2.1民用建筑空调负荷计算问题
2.1.1表面换热系数
2.1.2内围护结构负荷
2.1.3渗透空气负荷
2.1.4设备负荷
2.1.5间歇性空调的蓄热负荷
2.1.6通风窗方式
2.1.7通风双层幕墙方式
2.1.8其他
2.2内、外分区与空调负荷
2.2.1现代化办公楼分区
2.2.2外区进深与空调负荷分配
2.3分区间的气流混合
2.3.1混合损失和混合得益
2.3.2室内气流混合损失的主要原因
2.3.3室内混合损失量化分析
2.3.4室内混合损失预防措施
2.4内、外区冷热负荷计算步骤
2.4.1划分内、外区
2.4.2划分温度控制区
2.4.3初步布置空调末端装置
2.4.4确定室内设计温、湿度
2.4.5负荷计算和累计
第3章变风量末端装置
3.1变风量末端装置分类
3.2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性能
3.2.1单风道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3.2.2风机动力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3.2.3旁通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3.2.4诱导型变风量末端装置
3.2.5变风量风口
3.3变风量末端装置用各类风速传感器
3.3.1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
3.3.2螺旋桨式风速传感器
3.3.3超声波式风速传感器
3.3.4霍耳效应电磁式风速传感器
3.3.5热线(热膜)式风速传感器
3.3.6各种风速传感器性能参数比较
3.4变风量末端装置调节风阀及均流器
3.4.1调节风阀
3.4.2均流器
3.5变风量末端装置加热器
3.5.1变风量末端装置热水再热盘管
3.5.2变风量末端装置电加热器
3.6变风量末端装置执行器与控制器简介
3.6.1执行器
3.6.2控制器
第4章变风量末端装置整定测试
4.1变风量末端装置整定测试的必要性
4.2变风量末端装置整定测试
4.2.1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量整定测试装置
4.2.2风量整定测试装置及仪表性能
4.2.3风量整定测试
4.2.4末端装置再热盘管热工性能测试
4.2.5末端装置声学性能测试
第5章变风量空调系统选择
5.1单风道型变风量空调系统
5.1.1单冷型单风道系统
5.1.2单冷再热型单风道系统
5.1.3冷热型单风道系统
5.1.4单风道系统小结
5.2风机动力型变风量空调系统
5.2.1串联型变风量系统
5.2.2并联型变风量系统
5.2.3风机动力型变风量系统选择因素
……
第6章变风量空调系统设置
第7章空气处理装置设计选型与节能运行
第8章变风量末端装置选型
第9章低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
第10章变风量地板送风系统
第11章变风量空调系统新风设计
第12章风管系统设计
第13章变风量系统气流组织
第14章噪声控制
第15章自动控制
第16章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第17章设计实例
第18章常用变风量量末端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基本术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叶大法,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供热通风专业。1982年至今,供职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任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1995年起,致力于现代办公建筑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工程设计和研究。主持或参与设计的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主要有:上海国际航运金融大厦、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厦、上海环球金融大厦,中央党校综合楼,上海平安保险金融大厦。参与《实用供热通风设计手册》一书的编写,发表论文十多篇。
本书以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兼述与全空气空调系统相关的新的设计理念,供暖通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分为18章,内容包括:负荷计算,变风量末端装置,变风量末端装置整定测试,变风量空调系统选择,变风量空调系统设置,变风量末端装置选型,空气处理装置设计选型与节能运行,低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地板送风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新风设计,变风量系统气流组织,风管系统设计,噪声控制与自动控制,变风量系统设计实饲,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及常用变风量末端装置主要技术参数等。
变风量系统(Variable Air Volume System, VAV系统)本世纪60年代诞生在美国,根据室内负荷变化或室内要求参数的变化,保持恒定送风温度,自动调节空调系统送风量,从而使室内参数...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量是固定不变的,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多数都是定风量空调系统;而在一些要求较高的洁净室场所,必须要保证房间内是“正压”,而为了保证正压状态,同时要应付开关门等的变化,往往采用变风量空调系...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一次风”是指室外新风,“二次风”是指室内回风。在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中,在保证室内温度、空气清洁度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需要尽量减少室外温差大的“一次风”进入量,多利用室内...
全书分为18章,内容包括:负荷计算,变风量末端装置,变风量末端装置整定测试,变风量空调系统选择,变风量空调系统设置,变风量末端装置选型,空气处理装置设计选型与节能运行,低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地板送风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新风设计,变风量系统气流组织,风管系统设计,噪声控制与自动控制,变风量系统设计实例,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及常用变风量末端装置主要技术参数等。
双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
双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该系统可以利用吊顶内的照明热量,供冷与供热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新风比,能提高系统的通风效率,是一种真正实现了全空气化的、节能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介绍了其系统构成、末端装置、送风温度控制、特点与适用性。
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分析
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分析——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节能性与适合什么样的建筑;分析了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系统 的末端、气流组织,变风量系统的控制及稳定性;提出了解决最小设计风量与最大设计风量之比的比值、舒适性和最大设计风量的确定,还有新风与噪音...
《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与应用》本书以变风量空调系统的zui新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为主线,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全过程,重点介绍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变风量空调创新技术、产品和系统设计方法,并提供了典型设计应用案列。
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变风量空调系统概述;变风量空调设计,包含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分区设计、空调负荷计算、主要设备设计选型、新风系统设计、风管系统设计、噪声控制等;变风量空调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低温送风变风量空调设计;变风量空调创新设计;变风量空调系统安装与调试以及变风量空调设计应用实例。
全书脉络清晰,技术实用度高,适合各大设计院所的设计人员、高校师生、暖通空调及节能等相关领域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变风量调节系统在设计方面的若干问题
1、负荷、风量问题:冬、夏系统最大风量是根据系统最大冷负荷或最大热负荷计算的。而最大冷热负荷不是各区最大负荷的总和,应考虑系统的同时负荷率,因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能自动的随负荷变化而在建筑物内部调剂。系统最小风量可按最大风量的40%-50%计算,该最小风量必须满足气流分布方面的最低要求,同时必须大于卫生要求的新风量。
2、气流分布问题:由于风口变风量,会影响到室内气流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从而能影响人的舒适感。宜采用扩散性能好的风口(喷射型风口扩散性能较差),因为前者当风量减少时,仍具有诱导室内空气的性能,二喷射型风口的射流则会改变射程而直接下降到工作区。此外,配置多个风口比用少量风口的效果为好。利用贴附平顶作用的条缝风口则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变风量送风口。采用普通风口时,一般可按80%左右的最大送风量作为选定风口风量的依据。还应指出:由于热风的浮升作用,当变风量系统风量变小时,将使气流分布恶化,这是应该注意的。
3、变风量系统的风机控制:使用节流型变风量风口后,系统的管道特性线将产生变化,风机的工作点也将移动,管内静压增加,这样虽则风量是减少了,然而由于风压增大使动力没有得到很大节约,特别是在过量的节流后会引起噪声的增加,甚至风机可能进入不稳定区工作。此外,如果管内压力超过了末端装置的容许静压,则调节失灵。再者,当管内静压的变化过高还将引起大量的漏风。为了防止这一系列的缺点,必须在风管内设静压控制器,根据风管内静压的变化来控制送风机的总风量,比较经济合理的措施是调节风机的转速或风机的进口导叶装置或调节风机出口风阀,才能从实际上达到节约动力的效果。对于未采用专门设计制造的节流型风口的空调系统,为了节约动力消耗而采用变风量运行时,同样也应从调节风机本身的风量着手。
叶水泉,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1994年获浙江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硕士学位,1999年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现担任国家电力公司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院技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华源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院压力容器设计审定批准负责人,同时还兼任了国家电力公司储能空调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力公司电力机械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是杭州机械设计研究院冷冻、空调专业学术带头人,在冰储冷空调技术、电锅炉及其储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其领导的杭州华源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及时向生产力转化方面的成绩近几年来一直名列前茅,仅1998年就完成科研产值达2000万元。 主要著作《储冷空调系统原理、工程设计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6出版)、国家标准《GB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发表论文《诸暨百货大楼冰储冷中央空调》,发表于N0..1998.2《 暖通空调》、《杭州国际大厦储冰空调实测分析》,发表于N0..1998.4《制冷学报》等二十多编。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