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丙二烯,与丙炔之间存在互变异构,且平衡常数很大。有机化合物,无色气体,易燃,略带甜味,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原料。对人体有单纯窒息、麻醉和刺激作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 略带甜味。
熔点(℃): -146
沸点(℃): -34.5
相对密度(水=1): 0.6(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905.77(21℃)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13.0
爆炸下限%(V/V): 2.1
溶解性: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
主要用途: 作为活性中间体。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铜、银、汞及其化合物。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有单纯窒息、麻醉和刺激作用。吸入后引起头痛、头晕、倦睡、流涎、呕吐、神志不清。可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眼和皮肤接触液态本品,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是非常活泼的物质, 容易产生聚合。在200kPa大气压下可发生爆炸性分解。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100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1 类易燃气体。
危险货物编号: 21021
UN编号: 2200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Z01
包装方法: 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须报铁路局进行试运,试运期为两年。试运结束后,写出试运报告,报铁道部正式公布运输条件。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重金属粉末、汞及其化合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稳定,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铜、银、汞及其化合物,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聚合
受热不稳定,加热时发生重排形成丙炔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丁二烯装置乙腈泵改造简析
对高温介质乙腈泵进行改造,由耐高温单端面波纹管机械密封改为压力平衡罐系统和水冷系统的双端面串联机械密封,而后改为干气密封。将改造前后乙腈泵的运行状态进行对比,总结三种密封的优缺点,对乙腈泵进行改进。
丁二烯装置第二萃取系统技术改造
介绍了丁二烯装置第二萃取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第二萃取系统技术改造的具体方案,改造得到了良好效果。
铜催化下羧酸炔丙酯在强碱作用下生成端基丙二烯的反应。另外在铜金属催化剂、多聚甲醛、高位阻2级胺(二环己胺、二异丙胺等)存在下,末端炔烃也可以得到端基丙二烯。
Crabbe联烯合成受限于多聚甲醛,其他醛不能生成联烯。2010年麻生明及其研究团队报道了新的合成方法,在廉价的的 ZnI2和吗啡啉存在下,由醛和端基炔合成了1,3-二取代联烯。
【Kuang, J.; Ma, S. J. Am. Chem. Soc.2010, 132, 1786.】
反应机理
端基炔和多聚甲醛反应机理:
Allene (3). To PhSCu (4.41 g, 25.5 mmol) in Et2O (100 mL) at 35 C was added 2.47 M BuLi in hexane (9.91 mL, 2.45 mmol). After 20 min at -30 C, 1 (2.26 g, 10.2 mmol) in Et2O (35 mL) was added dropwise at -78 C. After 1 h stirring, the mixture was quenched with 2 mL of sat NH4Cl at a rate of 0.16 mL/min. After 6 h at 78 C, the solids were filtered at r.t.. The organic phase after washing, evaporation and chromatography afforded 1.51 g of 3 (91%).
【Normant JF, Tet Lett., 1976, 2313】
1 Crabbe´ P J Chem Soc Chem Comm 1976 183
2 Normant JF Tet Lett 1976 2313
3 Nantz MH Synthesis 1993 577
4 Hiemstra H J Org Chem 1997 62 8862
5 Takeda T Org Biomol Chem 2005 3 2914
6 Takahashi T J Org Chem 2005 70 8785
7 Crabbé, P.; Fillion, H.; André, D.; Luche, J.-L.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79, 859.
8 Kuang, J.; Ma, S. J. Org. Chem. 2009, 74, 1763.
9 Kitagaki, S.; Komizu, M.; Mukai, C. Synlett 2011, 1129.
编译自: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 3RdEd, A. Hassner, Page 105.
标液名称 |
浓度范围 |
丙烯中杂质测定用 |
乙烷(100*10),乙烯(20*10),丙烷(3800*10),丁烯-1(20*10),丙二烯(15*10),乙炔(10*10),丙炔(10*10),13丁二烯(15*10),12丁二烯(10*10),丙烯(平衡) |
异丁烯中杂质测定用 |
丙烷(50mg/Kg),丙烯(50mg/Kg), 丙二烯(50mg/Kg),丙炔(50mg/Kg),异丁烷(2000mg/Kg),正丁烷(2000mg/Kg),丁烯-1(50mg/Kg),顺丁烯(50mg/Kg),13丁二烯(50mg/Kg),反丁烯(100mg/Kg),异丁烯(余) |
丁烯-1中杂质测定用 |
丙烷(50mg/Kg),丙烯(50mg/Kg), 丙二烯(50mg/Kg),丙炔(50mg/Kg),异丁烷(2000mg/Kg),正丁烷(2000mg/Kg),异丁烯(50mg/Kg),顺丁烯(50mg/Kg),13丁二烯(50mg/Kg),反丁烯(100mg/Kg),丁烯-1(余) |
丁烯-1中杂质测定用 |
甲醇(40~60mg/Kg),MTBE(40~60mg/Kg),丁烯-1(平衡) |
MTBE生产用 |
MTBE(96%),二甲醚(0.5%),正戊烷(0.8%),碳4(0.7%),甲醇(0.5%),叔丁醇(0.5%),二聚物(1%) |
MTBE生产用 |
MEK(95%),正戊烷(0.8%),正己烷(0.7%),仲丁醚(0.8%),仲丁醇(0.7%),叔丁醇(0.8%),水(0.4%),重物质(0.8%) |
苯生产用 |
C6非芳烃、C7菲芳烃、C8非芳烃、甲苯、乙苯等含量分别50ppm~20% |
乙苯生产用 |
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等行量分别在50ppm~50% |
1,3-丙二胺基钾作用下,非端基炔通过丙二烯中间体异构化为端基炔的反应。整个异构化的过程,炔基像拉链一样,从链中异构化到链端,因此此反应也被称为炔基拉链反应。此反应最早由Charles Allen Brown和Ayako Yamashita在1975年首先报道【 J. Am. Chem. Soc. 97(4): 891–892】。此反应常见的底物是长链的炔醇,碱最开始是将KH加入到1,3-丙二胺溶剂中得到直接用于反应。由于KH比较危险,后来也发展出了替代方法:利用1,3-丙二胺的锂盐和叔丁醇钾进行反应。
反应机理
16-Heptadecyn-1-ol (2).A mixture of potassium (190 mg, 4.8 mmol) in 1,3-propanediamine (5 mL) with ferric nitrate (1 mg) was heated to 90 C in an ultrasound cleaning bath. After 10–15 min, potassium disappeared and a green–brown solution of KAPA was formed which was cooled to 0 C and
12-heptadecyn-1-ol (1, 190 mg, 0.75 mmol) in THF (1 mL) was added. After 30 min stirring at 0 C, the mixture was poured into H2O (125 mL) and extracted with hexane (3 100 mL). The extract was dried (MgSO4) and evaporated to yield 185 mg of 16-heptadecyn-1-ol (2, 98%), mp 41 C.
【Becker D, J Org Chem., 1984, 49, 2494】
23-Tetracosyn-1-ol (4).1,3-Diaminopropane (10 mL) under N2 was treated with Li (140 mg, 20 mmol) under heating (70 C) and stirring. After 2 h, the mixture was cooled to 20 C, KOt-Bu (1.3 g, 12 mmol) was added and stirring was continued for another 15 min when 7-tetracosyn-1-ol (3, 1.05 g, 3 mmol) was added. After 2 h stirring the mixture was quenched with water and usual workup gave after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hexane:Et2O 1:1) 860 mg of 4 (82%), mp 76 C.
【Abrams SR, Can J Chem., 1984, 62, 1333】
相关文献
1 Brown CA J Am Chem Soc 1975 97 891
2 Brown CA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76 959
3 Macaulay SR J Org Chem 1980 45 734
4 Becker D J Org Chem 1984 49 2494
5 Abrams SR Can J Chem 1984 62 1333
6 Shaw AC Org Synth Coll Vol 1988 8 146
7 Balova IA Russ J Org Chem 2003 39 1613
8 Balova IA Eu J Org Chem 2005 882
编译自: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 3RdEd, A. Hassner, Page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