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的金相热处理专业、物理检验专业及轧钢专业,1996年10月组建学院,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6个本科专业(方向);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有教授、副教授共191人。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基本信息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3月,依托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研究开发平台,设有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平台、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及20个与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建科研基地;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其近10个二级学会挂靠该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投资在远东地区建立的“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1个国际研究机构,有7个国家级和1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结构工程中心、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表面纳米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微结构可控高分子材料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中心:北京表面纳米工程研究中心

国际研究机构:亚太腐蚀与防护中心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服役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科研团队

材料优化设计研究室

材料相平衡与新材料设计研究室

材料学基础及材料各向异性研究室

高温材料研究室

磁性材料研究室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室

清洁能源工业材料研究室

界面原子结构与新材料研究室

材料成形新技术研究室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与控制研究室

材料成形理论及质量控制研究室

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研究室

材料凝固成形研究室

材料先进焊接与连接技术研究室

材料设计与加工一体化技术研究室

功能结构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室

金属微纳米结构材料研究室

功能陶瓷与器件研究室

磁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纳米复合材料与绿色催化研究室

表面与界面研究室

晶体缺陷与材料辐照损伤研究室

先进微纳能源与传感系统研究室

纳器件设计与表征研究室

先进功能薄膜材料及应用研究室

高分子显示与能源材料研究室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室

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先进光电子材料与系统研究室

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及应用研究室

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研究室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新能源材料研究室

注:以上内容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授权发明专利403项;出版专著等48部,获奖者2人;近5年发表在中国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726篇,SCI收录论文1456篇,EI收录论文1571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95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215项,实到经费6.01亿元。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十二五”期间,学院材料学科承担的在研项目1215项,其中主持973项目3项、863课题4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7项,实到经费6.0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3.52亿元、横向经费2.49亿元;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3项);出版著作48部,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4726篇;“十三五”以来,已经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在Nature上发表钢铁材料重要研究论文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近3年组织主办、参加国际、国内会议336次;平均每年与中国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约百余人次;已举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51场。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北京

  • 规格:300*250*450/F0852 质:松木
  • 13%
  • 吉林大德木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北京土工布

  • 100-800/100-800 聚酯
  • m2
  • 金程
  • 13%
  • 马鞍山市金程无纺布厂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北京

  • 包装方式:土球;品种:北京栾树;地径d(cm):8;技术要求:保留二级分枝,干形通直,带土球;
  • 天地缘
  • 13%
  • 宁夏天地缘锦绣园林花卉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北京生命科技园-软质无机纤维

  • RC-01
  • m2
  • 瑞驰佳信
  • 13%
  • 北京瑞驰佳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北京

  • 包装方式:土球;品种:北京栾树;地径d(cm):6-8;技术要求:保留二级分枝,干形通直,带土球;
  • 天地缘
  • 13%
  • 宁夏天地缘锦绣园林花卉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15mmPVC宣传栏工程学院简介

  • 15mmPVC,面层彩印UV高清画面后雕刻成型
  • 120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2-01
查看价格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3、4号教学楼课桌椅

  • 参照上传图片,已发邮箱
  • 4kg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5-29
查看价格

科学院(研究院)

  • 520科宝布
  • 1m²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6-10
查看价格

科学院(转华基地)

  • 520科宝布
  • 1m²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6-10
查看价格

人机工程学椅子

  • 1.包括但不限于人机工程学椅子购置、运输、安装(安放)、调试等工作内容
  • 21张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7-05-22
查看价格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传统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标识

  • 院徽

学院院徽由北京科技大学的中文名、英文名等元素组成。

  • 吉祥物

学院吉祥物为”金小象“。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精神文化

院训:学厚质朴,百炼成材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社团文化

学院开展过师生综合运动会、金相实验技能大赛、图书漂流读书分享会、学术之星科研经验分享会、“求是·朗读者”等活动。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历史

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金相热处理专业、物理检验专业及轧钢专业。

1954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铸造专业。

1957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设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

1977年,北京钢铁学院设立金属腐蚀专业,

1981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硕士点和博士点。

1984年1月,教育部、冶金部和北京市委批准了北京钢铁学院的机构设置,金属材料系和金属压力加工系正式成立。

1986年,北京钢铁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同年7月,国家教委下达通告,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含粉末冶金)、压力加工等6个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4年,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同年,成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1998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8个系(所)。

2001年3月,学院8个系(所)重新整合,形成了架构,即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4系2所2中心;同年,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4年,学院增设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

2007年,学院设立材料学院理科试验班。

2008年,学院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同年12月,根据北京科技大学的发展规划,以材料学院的2所2中心为主构建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

2018年12月10日,学院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21年,学院2个本科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条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系设置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6个本科专业(方向)。

系: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材料学科排名第2;据美国ESI数据检索,学院材料学科SCI论文数量居全球该学科领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2013年排名第9位;2016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院名列2016-2017年材料类大学第1。

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授112人,副教授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6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9人;1人担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人在国际材料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担任主编。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

类别

名录(入选时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2001年,专职),张跃(2019年,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建新(2015年,专职),毛新平(2015年,专职),王一德(2005年,双聘)

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

吕昭平(2016年),刘雪峰(2017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乔利杰(1997年),曲选辉(2000年),谢建新(2001年),张 跃(2003年)

吕昭平(2007年),王沿东(2007年),姜 勇(2013年),王守国(2016年)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建新(2006年),林均品(2010年),张 跃(2012年),李晓刚(2013年)

国家级教学名师

余永宁(2003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

毛卫民(1993年),曲选辉(1996年),谢建新(1999年),孙冬柏(2002年)

中组部百千万人才计划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 戈(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董超芳(2012年),廖庆亮(2017年),夏志国(2017年)

中组部“优秀拔尖人才”入选者

白 洋(2012年)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刘雪峰(2015年)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董建新(1999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雪峰(2016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毛卫民(1993年),曲选辉(1996年),刘国权(1996年),田文怀(1996年)

张 跃(1999年),孙冬柏(2001年),惠希东(2003年),林均品(2004年)

于广华(2004年),张波萍(2004年),王沿东(2004年),高克玮(2005年)

姜 勇(2005年),宿彦京(2005年),王 戈(2005年),张深根(2005年)

王西涛(2005年),张 勇(2005年),刘泉林(2006年),耿文通(2006年)

何新波(2006年),刘雪峰(2006年),冯 强(2006年),黄运华(2007年)

曹文斌(2007年),常永勤(2007年),赵海雷(2007年),张迎春(2007年)

李立东(2008年),范丽珍(2008年),闫小琴(2009年),高学绪(2009年)

叶 丰(2009年),金 莹(2010年),秦明礼(2010年),董超芳(2011年)

贺 芳(2011年),王国杰(2011年),张海龙(2011年),廖庆亮 (2012年)

白 洋(2012年),曹江利(2012年),田建军(2013年),苗 君 (2013年)

刘雄军(2013年),董文钧(2013年)

北京市教学名师

余永宁(2003年),杨 平(2007年),强文江(2009年)、赵海雷(2021年)

北京市优秀人才入选者

何新波(2009年),王国杰(2010年),曹文斌(2011年),范丽珍(2011年)

贺 芳(2011年),徐晓光(2012年),王 浩(2013年),李 妍(2013年)

李宏祥(2013年)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

王自东(1999年),高克玮(1999年),宿彦京(2000年),张深根(2002年)

王 戈(2002年),高学绪(2002年),林 涛(2003年),曹文斌(2003年)

何新波(2004年),于 浩(2004年),王学敏(2005年),叶 丰(2005年)

尹海清(2006年),常永勤(2006年),曹江利(2007年),范丽珍(2007年)

周张健(2007年),秦明礼(2007年),张海龙(2007年),连 芳(2008年)

王旭东(2008年),闫小琴(2008年),董超芳(2009年),金 莹(2009年)

刘雄军(2013年),徐晓光(2011年),潘德安(2013年),冯 春 (2013年)

庞晓露(2016年)

注:以上内容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实验测试中心;学院研究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北京市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和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

2009年,以国际班为试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国家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中心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材料学”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 教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材料学科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院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在97%以上,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被中国国外大学录取;先后有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9篇获提名奖,8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材料”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教学模式

学院本科生教育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大专业招生,入学前两年统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三年级后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 学院开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试验班)、国际化人才(国际班)、卓越工程师(卓越班)以及校所共建(纳米班)培养模式的探索。

  • 硬件设施

截至2014年7月,学院配备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晶综合参数测试仪、示差扫描量热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接触角测量仪等常用分析测试仪器。

  • 奖助学金

截至2009年6月,学院设有由两院院士师昌绪设立的“师昌绪奖学金”、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硅谷)设立的“张弘、梁丽雅博士教学奖励基金”以及“中信——CBMM吴宝榕铌钢奖学金”、“ 美国肯纳奖学金”、“贝卡尔特奖学金”、“罕王特钢奖学金”、“ 广东凤铝铝业奖学金”、“湘钢育才奖学金”、“ 莱钢奖学金”、“ 太钢不锈奖学金”等奖、助学金。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交流

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密西根工业大学、宾州大学、怀特州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等大学的相关学院(系)签定了合作交流协议。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领导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院长、党委副书记

王鲁宁

党委书记 

吴春京

副院长

曹文斌、董文钧、李静媛

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邰永红、王海波

注:以上内容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任职时期

院长

余永宁

1996.10-2000.10

谢建新

2000.10-2004.12

曲选辉

2005.01-2014.04

姜勇

2014.04-2017.05

党委书记

付晨光

1996.10-2001.03

孙景宏

2001.03-2009.12

吴春京

2009.12-2015.12

李帅

2015.12-2019.01

注:以上内容来源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知名校友

姓名

成就

罗干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黄孟复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王崇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恒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邦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柯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季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一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国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统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注:以上内容来源

查看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献

求索何惧路漫漫——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教授王自东 求索何惧路漫漫——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教授王自东

求索何惧路漫漫——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教授王自东

格式:pdf

大小:38KB

页数: 1页

王自东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电子信息材料和铁合金连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102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EI收录25篇,主编、合编及合著教材和专著8本,并获得发明专利2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格式:pdf

大小:38KB

页数: 6页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 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 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 组建而成。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科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材料表 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交通材料方 向研究和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教师中具有 博士学位的占 65%,高级职称教师占 56%。部分教师入选国 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教育 部优秀人才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等,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 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介绍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3年成立的四川建材学院硅酸盐工程系,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大学科领域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5个重点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9人;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0人。有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1支,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绵阳市优秀教师5人。

学院秉承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宗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并进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被列为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有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西南科技大学化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材料工程基础》等7门课程遴选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实施了多项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大型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如学生刘锋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黄通昀被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依托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实验室(共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科学研究平台,学院形成了建筑材料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材料、生物质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碳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防护、电化学与表面处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等特色研究方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近三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军工等国家级项目38项,立项项目经费累计近6500余万元、到校经费4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2项,授权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各级成果鉴定5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联合办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任外聘教师90人,其中29人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始建时间
1953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当时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抽调一批精英以及一批从欧、美、日、前苏联等地学成回国的海内外学子汇聚一起、白手起家,奠定了今天发展的基础。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二系,1993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合校之后沿用现在的名称至今 。

查看详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领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院长

李辉,女,1971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副院长,粉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教学科研部部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兼水泥分会工艺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陕西省金属学会理事兼环保与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陕西省交通厅重点研究课题1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奖多项,是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标兵获得者,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两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段锋,男, 1970年5月出生,陕西户县人,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学院的纪委、工会以及学生工作,专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宋学锋 ,男(1976.08 -),河南太康人,博士,教授。199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02年硕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材料与矿资学院),2008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

魏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会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omaterials专刊主编(Lead Guest Edito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一维纳米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功能建筑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陕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教育厅基金,产学研合作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基金,校教改项目等10多项课题。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4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Ceramic Society》、《RSC Advances》、《Materials Chemistry andPhysics》、《Journal of CrystalGrowth》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9篇。EI收录16次,他人引用170余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坛新秀”,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李荫兵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