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
1.1基本概念
1.1.1住房保障
1.1.2保障性住房
1.2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第2章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相关经验及启示
2.1日本住房建设经验
2.1.1住房发展规划
2.1.2日本公营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2英国公共住房的经验
2.2.1英国公共住房历史
2.2.2社会房屋保障建设中模块化房屋的引入
2.3荷兰住房建设经验
2.3.1立法的前瞻性
2.3.2住房保障特色性
2.3.3对特殊人群的照顾
2.3.4开放建筑理论与社会保障住房设计新理念
2.4发达国家及地区住房保障经验总结
2.4.1完备的住房法律制度
2.4.2住房保障是住房政策的核心之一
2.4.3以市场机制基础坚持适度原则
2.4.4住房保障具有动态阶段性发展规律
2.4.5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手段的多元化
2.4.6开放建筑设计理念、模块化设计思想、工业化生产
第3章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北京为例
3.1经济适用住房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投资不足,比重下降
3.1.2供应对象模糊,资格审核不严
3.2廉租住房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预算不足
3.2.2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小,地区进展不平衡
3.2.3房源问题
3.3公共租赁住房现状及存在问题
3.4现有住房保障体系的问题
3.4.1法制不健全
3.4.2政策不周全
3.4.3配套资金短板
3.4.4规划设计有待完善
3.4.5安全质量存在隐患
3.4.6管理仍存在漏洞
3.5住户对保障性住宅提出的问题
3.6保障性住房的设计问题
3.6.1与现行国家及地方设计标准冲突
3.6.2缺少模数协调体系
3.6.3技术集成水平滞后
3.6.4保障性住房适应性差
3.6.5保障性住房产业化程度低
第4章规划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探讨
4.1总体规划层面住房保障问题的探讨――以北京为例
4.1.1远期住房建设规划目标的探讨
4.1.2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问题的探讨
4.1.3保障性住房用地布局问题的探讨
4.2详细规划层面住房保障问题的探讨
4.2.1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住房保障问题的探讨
4.2.2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住房保障问题的探讨
第5章工业化模式下的保障性住宅设计
5.1SAR理论与工业化保障性住房设计模式
5.1.1SAR65设计方法
5.1.2SAR73设计方法
5.1.3SAR体系与保障性住房设计
5.2工业化保障性住房的标准化、模数化与工业化
5.2.1工业化保障性住房模数标准
5.2.2从标准设计到标准化
5.3工业化保障性住房的部品化
5.3.1工业化保障性住房部品化体系归类
5.3.2工业化保障性住房部品设计
5.4工业化保障性住房功能空间尺寸限定
5.4.1套型内空间划分
5.4.2套内空间尺度限定
5.5套型中细胞体尺寸限定
5.5.1细胞体概念的提出
5.5.2细胞体空间尺寸限定
5.5.3细胞体组合设计研究
5.6套型划分原则和方法
5.6.1保证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需求
5.6.2合理的复合空间组合
5.6.3合理、简洁的室内流线设计
5.6.4减少交通面积
5.6.5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租户群体设计
5.7不同套型室内空间划分设计探讨
5.7.1一人居套型室内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5.7.2二人居套型室内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5.7.3三人居室套型室内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5.7.4四到五人居室套型室内空间组合设计研究
5.8单元组合设计研究
5.8.1利用横墙直接拼联
5.8.2利用交通空间拼联组合
第6章基于开放理论的高层保障性住宅设计――以北京为例
6.1国内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计要求
6.1.1廉租住房设计要求
6.1.2经济适用住房设计要求
6.1.3公共租赁住房设计要求
6.2高层保障性住房的结构选型
6.2.1支撑体体系的基本要求
6.2.2支撑体结构体系种类
6.2.3各结构体系作为高层住房支撑体结构的适宜性分析
6.3高层保障性住房的交通核适用性
6.4保障房开放建筑设计思路与过程
6.5保障性住房区带及区段分析
6.5.1保障性住房户型空间区带分析
6.5.2保障性住房户型空间区段分析
6.5.3各类型已建成保障性住房区带分析
6.6保障性住房标准层区基本单元和衍生单元设计
6.6.112~18层单元式保障性住房标准层基本单元和衍生单元设计
6.6.212~18层塔式保障性住房标准层基本单元和衍生单元设计
6.6.319层及19层以上单元式保障性住房标准层基本单元和衍生单元设计
6.6.419层及19层以上塔式保障性住房标准层基本单元和衍生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2100433B
本书从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设计两个层面上,探讨了我国保障性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规划层面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面,对保障性住区的规划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保障性住宅的设计上,提出了利用住宅工业化途径,实现大规模保障群体需要的住宅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并重点探讨了高层保障性住宅的设计方法。
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保障覆盖面不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单一、保障性住房监管力度不够......民革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大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这种类型的住房有别于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房。 中国大力加强保障性住...
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保障覆盖面不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单一、保障性住房监管力度不够......民革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大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及规划设计探讨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及规划设计探讨
2013年10月,住房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侧影。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四个关系的提出,对于解决住房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保障性住房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地方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使用功能。
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申请弄虚作假、申报不实以及工作人员协助弄虚作假,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审批、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等现象。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众意见很大。
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2011年建设任务比之前有较大增加,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拉长了建设周期。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带有探索性质,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中,还存在着政策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也有前后政策如何更好衔接的问题。
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虽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虽然中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说,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致使有人开始怀疑这项举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保障性住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有高额的“卖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贴配套资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将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远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计划。然而频频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缘由,申请门槛偏高、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随着各地适时调整申请门槛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要看到,空置率较高的问题虽可改变,但选址偏远、大规模集中连片建设的现象却难以在短期内改观。
从长远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有可能引发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居住隔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病,居住隔离是指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和财富差异等原因,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居住在不同层次的社区中,进而产生隔离,甚至演化为歧视和敌对。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缓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陆续建设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于建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最终诱发和加剧了居住隔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引起关注。
泉州今年将新增保障性住房7771套 大中专毕业生有望住上廉租房
早报讯 (记者蔡紫旻)记者昨日从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暨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上获悉,2010年泉州计划进行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危房)改造16650套(户),其中包括各类保障性住房7771套。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
日本有一种保障性住房叫公营住房,类似于廉租住房,住户是没有任何产权的;还有一种是公团住房,政府提供相当的优惠条件,使得住房者拥有一部分产权。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组屋”,既有出租,也有销售。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