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十层以下只能看见一小片天空。超高层住宅越往上视野就越好,通风又透气,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情感到舒畅。
超高层住宅远离地面,离城市的噪音很远,非常安静。而且超高层的私密性好,周围见不到拥挤的人群,会让人感到身心放松。
超高层住宅的质量肯定很好,因为要承受这么高的楼层,它的质量一定要非常优秀才可以。国家对超高层住宅的检测非常严格,所以购买了超高层住宅,是不用担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
超高层住宅的建筑成本很高,所以购买它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非常贵。而且因为电梯、通风管道、消防设施设计也复杂,所以维护起来也不容易,物业管理费也不是普通住宅能比拟的。
因为超高层住宅楼层多,所以住户会比普通住宅楼多很多。如果电梯数量少,或者其中一部出了故障,那么在上下高峰期等电梯就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超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米长,超过这个高度的超高层住户必须自己想办法逃生到100米以下,否则无法进行救援。
当遇到地震、台风等情况,住宅高层的用户会比底层的用户受到更震撼的冲击。一旦需要从楼梯逃生,高层用户的耗时也会更久,危险性更大。
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
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
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到100米);
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高度100米以上)。
20世纪初,纽约的“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METROPOLITAN LIFE TOWER,50 层,206 M,1909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过200 M的摩天大楼。
在我国,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2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第三类...
超高层住宅的优点 1.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十层以下只能看见一小片天空。超高层住宅越往上视野就越好,通风又透气,这样的环境让人心情感到舒畅。 2.超高层住宅远离地面,离城市的噪音很远,非常安静。而且超高层...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民用建筑...
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
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 所谓高层建筑, 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规划。 在我国高层建筑是 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二十四米的其他建筑 均称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是近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城市 人口集中,用地紧张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 促使了近代高层建筑的出 现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高层建筑 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现象。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拔地而起, 超 高层的摩天大楼已经成了很多城市的新地标。 在土地紧张和人口密集 的今天,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的优点。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 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市区空地,利于城市绿化,改善卫生环境。同 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凑,可以使道路、管线等设施集中,节省市政投 资费用,在设备完善的情况下, 垂直交通要比水平交通方便些, 可以 使许多相关的机构放在一座建筑物内, 便于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人口的
高层住宅优缺点
第 1 页 共 3 页 高层住宅优缺点 特 征码 标签 特征码 ] 高层住宅一般设有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 (目前多数城市定位会 18层及以上楼盘)的住宅。其中,高层住宅 优缺点有哪些?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高层住宅优缺点的内容介绍以供 参考。 高层住宅优缺点 高层住宅的优点是可以节约土地,增加住房和居住人口,如同样 的地基建六层住宅与建 12层住宅,土地利用率、住房和居住人口可 以提高一倍。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 拆迁的 费用很高,动员人口外迁的工作难度很大, 但通过建设高层住宅就能 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矛盾。 同时,建造和使用高层住宅也有不足之处, 如:投资大,高层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建筑,加上 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和门窗,一次性投入很大,另 第 2 页 共 3 页 外使用后,还要为电梯、泵站修缮养护付出一笔经常性费用;上下不
何健翔和他的作品
问题一:超高层建筑本身占地面积有限,交通核又占据标准层很大的面积,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物质空 间,对人的考虑就很少,同时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设备、机械、能源来实现整个建筑的运行,人与自然的接触也非常有限,例如无法享受到自然的通风、似乎也感受 不到土地,那么超高层建筑如何实现对人的关怀?
答:超高层建筑的思想根源是人类自古以来对天空和高度的本能梦想。近代科技的发展给予人们在高度上更大的自由,而高密度的现代城市加上对个人主义价值的推崇让超高层建筑获得现实的合法性,但其本质是反自然的。若追问超高层建筑如何实现对人的关怀,我的回答是可以让它更好地去实现人们的梦想。
问题二:谈到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到它的高度所带来的标志性。除此之外,您认为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哪些层面?或者说超高层建筑除了标志性之外,还应关照到哪些城市层面的问题?
答: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学来看,超高层建筑是反城市的;而从城市的现代性角度来解读,超高层建筑实现了城市效率和空间的集约。个人反对在城市中肆意建造超高层建筑,一幢高层建筑应该体现一座城市的梦想以及与公众产生交互。
问题三:现在高度已经成为衡量超高层建筑是否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指标,除了高度以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体现超高层建筑的标志性?
答:能够真正地实现公众在其中的体验,而不是仅停留在视觉上的远观。
问题四:可能很多设计师都会大谈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但是毕竟超高层本身就是一个高耗能体,可用的节能技术手段目前还比较有限。当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枯竭和发生改变时,这些依靠技术集成而存在的超高层建筑又将如何生存?
答:我们必须谨慎地建造超高层建筑,每一幢超高层建筑必须具备某种实验性。它应该被建造成一个垂直的城市或者村庄(空间系统),一个尽可能少依赖外来能源的自我循坏系统。
问题五:正如很多电影里面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一样,未来的城市改变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信未来的“超高层”建筑可能不会是现在人们头 脑中的单纯在高度上争高下的建筑类型,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自身存在的方式,同时也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您是否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的“超高层”建筑模式和其 如何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超高层建筑将成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它连接城市的公共交通,与城市有便捷的交互。建筑是一个复合互动的空间综合体,人们在这里约会,用餐,交流,使用各种公共设施,享受空间集约方便和各种活动叠加的刺激。同时它是一个城市的信息中心,人们可以随时查看了解各种公共信息以及与外界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换。
超高层建筑群项目在勘察、设计、施工阶段可互相调配、利用资源,得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较单独一栋超高层建筑相比可节约成本、加快工期,有一定的优势。
自从美国“9·11”事件造成世贸大楼坍塌之后,人们开始反思超高层建筑的种种弊端。有关调查显示,超高层建筑的弊端不少。
首先,建筑成本高昂。建筑必须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成本很高。建筑成本高,日常管理成本也不低,一些空置率较高的高楼因此不堪重负;其次,不适用。
超高层建筑里工作人员很多,要到达顶层甚至要在楼层中间换乘电梯。如果电梯出现故障,给使用者带来的麻烦更大。上下班的人流高峰,将造成楼层拥挤,超高层建筑周围也会出现人流高峰和车流高峰;再次,影响城市景观,造成光污染以及诸多环境问题。
最危险的还是安全性。超高建筑装修中使用了大量可燃性材料,建筑内部还分布着大量电线电缆,一旦火灾形成,火势会非常迅猛。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米左右,如果300米的高楼出现火灾,根本无法进行救援。此外,还有地震、人为破坏等不可预见性灾难。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曾经撰文指出,建筑并非越高越好,超高层楼宇无异于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纯粹是自找麻烦。可这并不能阻止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开发商、投资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根本听不进专家的意见,都把超高层建筑作为标志工程、形象工程来搞,视之为地方经济实力的表现。
据有关统计,中国大陆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接近60座。可喜的是,北京、广州已经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因此开始反思并有抵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