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是2016年10月18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自2016年10月18日起施行的规划。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信息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全文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现状和趋势

1.国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方面。GPS、北斗(BDS)、格洛纳斯(GLONASS)和伽利略(Galileo)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都在加快建设和完善进程,区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加速推进。GNSS数据处理由离线向在线转变,美国等提供了高精度在线GNSS数据处理服务。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点坐标精度达到毫米级,年变化率的精度优于1毫米/年。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正致力于整合各类大地测量数据,形成一致、可靠的大地测量数据产品。重力测量卫星CHAMP、GRACE和GOCE的成功升空以及GRACE后续星的即将发射昭示着人类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卫星重力测量时代。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无线局域网(WiFi)、超声波、射频识别(RFID)、蓝牙等多手段互为补充的室内导航定位技术体系。英国国防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正在研制量子导航定位系统,能精确跟踪人体移动的位置,可在水下精确导航定位。

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卫星影像正在向高时空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方向发展,WorldView-3卫星0.31米分辨率是目前全球民用遥感卫星的最高水平。航空摄影测量成为三维精细建模主要手段,多角度倾斜航空系统逐渐成为城市精细三维建模的重要数据采集装备。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极化干涉测量和SAR层析建模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已成为复杂地形测量和三维建模的重要手段。地面移动激光扫描系统可以快速获取目标三维和属性信息。基于多源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与反演服务成为遥感技术应用新趋势。

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方面。地图制图更加注重产品的三维表达以及属性信息的精细化,产品内容和产品形式向社会化、三维化、动态化、泛在化和智能化发展。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了更易于促进地理信息产品快速广泛传播的美国地形图,瑞士正在开发包含10层要素的三维地形景观模型(3DTLM)。地理信息的现势性方面,英国实现了半年现势性的全国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更新。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云架构的地理信息数据网络化采集、自动化成图、智能化分析与泛在化服务正在成为热点。

地理国情监测方面。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战略规划、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国土疆域、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技术比较成熟、获取手段多样,涵盖了航天、航空、低空、地面等多个层面和光学、雷达、LiDAR等多种方式,能及时获取不同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的地理国情监测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可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地表沉降等领域,大多以科学研究为主,还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标准。

2.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

(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政策,极大地优化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召开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工作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意见》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技术大纲》等相关科技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为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良好的政策有效地保障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经费的投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达22.4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3.75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7.5%。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部分企业研发投入高达企业年收益20 %以上。

(2)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大力推动核心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基本建成。资源三号01、02星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自主航天测绘的新时代。成功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芯片,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有机无芯”的历史。北斗导航卫星建立了星间链路,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生产效率提高5~10倍。基础地理信息大范围快速更新技术实现突破,首次完成了全国范围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年度更新。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功打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测绘地理信息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自主研发了航空数码相机、倾斜相机、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应急监测系统、移动测量系统等一大批技术装备,实现了基于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全面国产化,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共开展科研项目4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00余项,形成科技成果近1000项,在生产中转化应用600余项。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际奖项,获国家创新团队奖1项。

(3)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方面。现代测绘基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本具备涵盖全部陆海国土、高精度、三维、动态的能力。统筹建成2200多个站组成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CORS)网,正在加快推进CORS网的北斗升级改造。GNSS多系统组合精密定位理论、方法以及软件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与网络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的统一。研制了中国大陆1°×1°格网速度场模型。国产航空重力仪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了系列试验。研制了中国陆地2'×2'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CNGG2013),精度达到10厘米。自主设计了具备室外亚米级、室内优于3米的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与智能终端、互联网融合发展,应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具备了区域服务能力并稳步向全球推进。

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资源三号01和02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天绘一号、吉林一号等为代表的测绘遥感卫星投入使用,我国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数字航摄仪、大面阵航空数码相机、多角度倾斜数码相机、机载LiDAR、机载SAR等航空遥感技术装备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航空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和水平。自主研发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室内同步定位与制图系统、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技术装备投入生产应用。研发了与航空航天遥感获取能力配套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具有影像高精度几何处理、地物地形要素自动识别与快速提取、生态环境遥感反演等功能。

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方面。突破了基于倾斜影像的三维城市模型自动提取技术,提高了三维城市建模和可视化效率。矢量瓦片技术促进了地理信息在移动端的广泛使用。突破了基于知识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自动化制图技术,让制图更加平民化。“图数分离”制图综合数据模型突破了跨尺度缩编问题,为全国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的联动更新奠定了技术基础。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年一版”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首个分布式节点协同、业务化运行的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天地图”投入运营,能够提供全国地理信息资源在线共享与协同服务。世界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方面。开展了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建立了全覆盖多尺度地理空间单元分类体系,形成了多尺度国家省市三级基础地理国情要素与专题要素监测分类指标体系,攻克了信息提取与变化检测、综合统计与分析、地理国情解释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全面摸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查清了我国人工设施空间分布情况,首次全面真实地绘制我国“地情图”,取得了京津冀地区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首都经济圈20年城市空间格局、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管理、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等系列监测成果。

(4)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加强

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等5个产业技术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地信梦工场(浙江)等一批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先后成立了海岸带地理信息环境监测、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时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了军地之间、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与诺丁汉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首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走向世界。建成目前亚洲唯一且精度和稳定性排在国际前三名的全球GNSS服务(IGS)数据分析中心。

(二)机遇和挑战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提出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事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事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提供发展新动力,支撑事业新的业务体系协调发展,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全面创新。

2.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都对测绘地理信息做好支撑保障提出新的需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智慧国土”“生态国土”,支撑“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简称“三深一土”)等都要求测绘地理信息推进全面创新,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切实发挥引领驱动作用,更好地为提升事业服务保障能力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科技进步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带来新动力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确保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地理信息应用日益增长、全球时空基准一体化、志愿者地理信息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统计数据与地理信息不断整合、地理信息安全质量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快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

4.事业转型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应急测绘(以下简称“五大业务”)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都迫切需要科技提供有力支撑,切实解决制约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转型中遇到的科技问题,突破地理国情监测以及航空航天遥感测绘的技术难关,解决全球测绘和应急测绘的前沿问题,破解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全面推动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整体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着扎实的发展基础、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力不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撑事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技术储备有待加强、重大科技成果不多、成果转化率不高、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尚需健全、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亟需充实等一系列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部署,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发展战略,落实《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以支撑“五大业务”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着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技术能力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强化应用基础理论、战略性关键技术攻关。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破国外对测绘地理信息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垄断。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核心业务需求,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把科技创新能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坚持人才为先。始终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将创新活动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优秀科技人员脱颖而出。

——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引导作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统筹,强化协同创新。

(三)发展目标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各类创新主体、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效率明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成,为构建“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推进《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意见》落实,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逐步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

——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建立。初步形成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机制。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预算中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比例达到本单位生产服务总值的2.5%。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经费在科技经费中所占比例达到10%,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测绘基准维持能力、实时化地理信息数据获取能力、自动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网络化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化地理信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软硬件产品,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按照30个的规模,重组、调整或新建2-3个。新建3-5个创新联盟或协同中心、10个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更加合理。

三、重点任务

(一)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

1.测绘基准与导航定位

开展全国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高精度高分辨率地球重力场模型、高精度高分辨率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全球高程基准统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全国GNSS基准站网的维持与服务、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更新、国家垂直基准框架维护、国家重力基准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高精度、四维大地坐标系统的构建。开展卫星重力、航空重力、磁力、时空基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展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的核心技术开发研究,尤其是量子导航定位、泛在测量、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等新技术研究。集成GNSS与基于位置的学习(LBL)、超短基线(USBL)等系统,开展水下目标分米级导航和厘米级定位识别技术研究。开展深地、深海、深空大地测量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

2.地理信息数据获取

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机器视觉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统一方法等研究。研究泛在模式下的新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地理空间传感网技术等。研究移动传感器的快速网络互联及信息交换接入技术、智能空间传感器网构建及应用,开发移动物联网地理信息采集与应用服务系统。研究激光雷达装备、干涉测量、三维精细重构与摄影测量集成等技术。开展超高速、超精细、超大尺度、超复杂(简称“四超”)状态下的测量技术研究。继续开展无人机数据获取技术研究。研究组合导航、穿戴式设备集成与显示、远程移动目标监控与数据传输等增强现实地理信息技术与系统平台构建。研究地下空间移动测量关键技术。

3.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开展多模多频GNSS数据融合和全球多源影像的联合平差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超算技术研究,构建超算云平台。研究遥感影像自动去云处理、要素快速自动解译及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表达与更新、传感器时空标签、时空关联、联合语义理解、关联数据快速检索等关键技术,构建时空数据模型和数据库模型。研究地理信息数据的泛在网接入、时空大数据的时空检索、多源异构数据的同步和同化等技术,建立超大规模分布式时空数据管理平台。研发集航空、GNSS/CORS、卫星影像、干涉雷达、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处理平台。研究室内外一体化地图快速建模、泛在位置数据的时空特征提取方法。研究极区冰雪演变、全球环境变化耦合机制以及多源数据、跨学科信息融合。

4.数据管理与服务

开展时空大数据科学理论体系、计算系统、时空大数据驱动的颠覆性应用模型探索等基础研究,构建时空大数据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开展时空地理信息分析与统计、全球变化模拟分析等研究。开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精细化管理。开展云环境下分布式、多尺度、多时相巨量地理信息的冗余存储、加密互联网传输、并行处理、在线同步、增量更新与泛在服务等方面技术研究。开展泛在网络地理语义挖掘、空间序化、信息融合与可视化技术,建立时空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多源海量综合信息快速集成与融合、分布式多维空间信息高效索引、网络关联地理信息数据挖掘、在线动态地图制图与渲染以及基于众包和自发性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信息补充与增值、室内外三维快速建模、大数据环境下的空间知识地图服务等技术产品研发。开展公益性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与发布平台、公益性地图服务产品体系与分发平台研发,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服务。

5.社会化应用

开展地理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技术研究,形成国家智慧政务地理信息融合与智能服务能力。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与地质灾害监测、土地资源遥感监测、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国土资源领域的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研究,为“三深一土”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支撑。开展精准扶贫、智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与动态监测等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技术研究。开展地理信息系统与建筑信息模型融合(GIS BIM)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超大规模城市时空模拟过程、实时模拟系统研究,提供面向互联网用户的动态实时数据库系统服务。研发“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开展形变监测、智慧矿山、地下管线探测等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下水下测绘以及不动产测绘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测试技术研究。

(二)重点科技任务

1.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基于多源数据的变化发现、自动分类、地理国情大数据挖掘、质量指标与质量控制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地理国情变化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与技术流程。开发面向地理国情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平台系统,建立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质量与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地理国情要素提取原型系统。开展城市关键地类遥感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研究。开展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时空统计与动态建模、信息识别、数据深度挖掘、信息比对以及与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在政府、专业部门、公众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产品体系和共享平台。

2.应急测绘与服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构建网络化、分布式更新数据源的快速发现与处理、数据库动态管理、应急数据产品派生支持等技术系统,研究建立多级联动、跨区域协同更新的业务技术架构,实现对覆盖全国的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技术突破。开展环境灾害链空天地协同观测模式与预警模型、环境生态质量评估原理与调控机理等应用理论研究。突破灾害监测预警、灾情侦查、灾害调查与评估等技术,推进基于无线传感网协同感知的环境和灾害监测多源空天地传感器网建设。研究应急现场多源数据的自动提取、快速处理和高效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应急测绘服务平台。

3.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全球高精度无控制测图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无控制卫星影像高精度几何定标与跨国境空三区域网平差、基于低轨卫星的北斗全球广域差分增强等问题,形成全球观测能力。研究基于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高精度测图、多源地理信息快速融合、基于在线协同的全球地理信息快速生产与动态更新、全球时空大数据挖掘与知识服务、基于视频卫星的地理世情信息实时与准实时监测、面向全球非均衡并发访问的服务支撑等技术,研制多时相、多尺度、多分辨率全球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建立我国全球高精度立体测图基准框架,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技术体系,制定我国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技术标准。支持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快速采集与动态更新、全球亚米级和重点区域厘米级定位服务、全球高精度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等。

4.新型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融合处理技术研究

突破传感器内部高精度自标定和多类传感器间的集成检校配准等关键技术,研制高精度的倾斜、大幅面、SAR、LiDAR、多光谱、高光谱等系列航空摄影装备。研制新一代通用型中低空民用无人机遥感系统,增强无人机平台不同传感器载荷的适应性。开展基于北斗/GPRS/3G航空多平台一体化空管监控、飞行监控、组网和综合管理等技术研究,逐步建立航空遥感局域网络飞控和监管技术体系。开展新型传感器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应用示范提升新型传感器的产业化应用水平。构建融合多类传感器数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中低空遥感平台的新型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融合处理的生产服务系统。

5.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与安全态势服务技术研究

突破互联网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实现区域聚焦和主题聚焦的互联网地理大数据快速获取、自动分类和自适应定位。研究敏感内容识别技术,分布式计算、网络协作的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和安全监管技术,攻克从海量异构网络信息中快速发现敏感地理目标和评估安全威胁的技术难关,实现云计算条件下的地理信息安全服务。研发支持分布式爬行与并行化计算的互联网地理大数据获取与空间安全态势服务系统,形成境内境外网络地理信息持续汇集、涉密信息与地理空间情报自动发现及可视化模拟分析能力,为维护时空信息安全、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地理信息保障和服务支撑。

6.测绘卫星后续星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超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激光测高卫星、干涉雷达卫星、重力卫星等后续卫星测绘指标论证与仿真系统研发,对辐射信号传输、相机系统、星上数据处理系统等进行建模和仿真,形成卫星测绘应用指标体系。开展多星组网联合数据获取技术研究。攻克几何检校、激光测高检校和辐射检校技术难关,构建内外参数一体化检校技术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国产卫星测绘检校技术体系、规范与平台。开展多源、多载荷、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协同处理技术研究并形成测绘能力。研发国产测绘卫星影像实时服务平台,实现最新时效的影像数据服务和面向行业应用的专题信息产品服务等功能。研制测绘卫星数据国际化开发服务平台,构建全球分发服务网络。

7.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基于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测绘基准自主更新维持方法研究,研制测绘基准集成化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大地基准质量分析与监测评价系统,构建陆海统一、全球统一的空间基准。开展全国范围内新一代陆海统一的、高精度的重力基准研究,建立多种技术手段监测、维持、更新高程基准体系,研制陆海统一的重力数据获取装备与平台,具备提供全国范围内的高精度重力基准服务。构建多源数据的精化融合处理方法、全球/区域高程/深度基准统一体系和平台。构建全国CORS站网管理服务系统。研究大地基准服务平台和体系。

8.海洋及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海洋垂直基准无缝化、海洋重/磁力测量、水深测量、智能浮标感知以及海洋测绘数据快速处理等技术研究,建立海洋垂直基准统一转换模型和海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融合卫星、船测及重、磁、震等多源数据,探测、反演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技术能力。开展海岸带、近海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具备海洋地理环境智能决策与服务能力。开展海岸带测绘、海洋测绘、海岛(礁)测绘、水下/海底高精度导航定位、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多尺度水下地形图编制、陆海时空基准统一、海底基准站网布设、地形数据无缝拼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海洋测绘装备研发。

9.室内外无缝定位与智慧时空技术研究

开展面向多移动终端、多定位平台、多信号源、多传感器的室内外米级协同定位技术研究。开展基于视觉、光源、地磁、声波以及新信号体制无线高精度定位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发适用于高精度专业用户的室内定位新技术,研发室内高精度定位终端装备等。开展基于精细化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导航路径规划、传感器融合导航定位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三维实时无缝导航。开展面向智慧时空的多源信息获取、存储及数据挖掘等技术研究,构建室内外一体化智慧时空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应用示范,逐步形成室内外一体化位置服务体系。

10.时空大数据跨界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时空大数据存储管理、智能综合与多尺度时空数据库自动生成及增量级联更新、时空大数据清洗、数据分析与挖掘、时空大数据可视化、自然语言理解、人类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形成时空大数据技术体系,提升时空大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发现和决策支持能力。围绕时空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挖掘、管理、应用等环节,研发时空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分析与挖掘、可视化等软件产品,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及多样化数据产品,提供时空大数据与各行各业大数据、领域业务流程及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时空大数据解决方案,形成比较健全实用的时空大数据产品体系。

11.新型测绘装备研发与检测检校技术研究

开展多类型无人机遥感飞行平台、飞控系统和定姿定位装置、机载传感器等系列无人机遥感技术装备研发,提升无人机遥感应用能力。开展CORS软硬件研发和无人驾驶汽车自主导航以及车道级高精度地图研究,实现基于CORS站的各类位置服务。开展地下管线探测、水下测量等数据采集装备研发。研制用于高精度工程测量的移动测量系统和地下工程基础设施移动监测系统等。

开展航空传感器类、激光测量类、导航定位/定姿类、特种/专业测量类仪器装备的计量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开展LiDAR、航空多视角相机、惯性测量单元(IMU)、SAR、导航系统终端、移动测量平台等新型测绘装备测试检测方法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单位要切实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谋划和推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争取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强对本规划执行落实的监督指导。加强与各地国土资源等其他行业的对接与融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推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和生产单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

继续推进新世纪测绘人才培养工程,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建设以及重大项目的锻炼,培养造就一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有机结合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之间通过相互兼职、联合共建等形式促进人才流动。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相关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掌握国际测绘地理信息领先技术的高端人才。

(三)优化创新平台

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类整合、布局优化,优化中东部、加强西部地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动态管理,完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移转化作用,发挥科技产业园区的聚集辐射作用,鼓励各地方省局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科普教育基地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平台的部局共建、军民共建等方式的联合共建。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全球(海外)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加强野外观测台站、检测检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四)深化合作交流

建立测绘地理信息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建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军民双向转移机制。强化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交流,争取重要测绘地理信息国际组织秘书机构在我国安家落户,支持科技人员在国际重要组织和机构中任职。支持我国机构和人员承担或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测绘仪器

  • 劳伦斯K特点:进口品牌,价位低,实用性强.全国道路网通.航点、航线、航迹、面积计算机简单属性.;说明:手持GPS;
  • 环宇
  • 13%
  • 陕西九天环宇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测绘仪器

  • 劳伦斯O特点:进口品牌,价位低,实用性强.拥有全中电子地图,具有电子罗盘和气压测高功能.航点、航线、航迹、面积计算机简单属性,支持图片浏览.;说明:手持GPS;
  • 环宇
  • 13%
  • 陕西九天环宇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LOFT楼层轻钢龙骨板带动企业发展

  • 2.4*1.2/old 建筑建材
  • 欧拉德
  • 13%
  • 山东德州欧拉德新型机械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上海梦添铜门抓住“四大”诀窍,赢口碑获发展

  • 定制/013 紫铜
  • m2
  • 梦添
  • 13%
  • 盐城铭安阁商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利达城市消防远程监控地理信息系统

  • LD-UFPRMS GIS
  • 13%
  • 北京利达华信电子有限公司张家口办事处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五类屏蔽信息模块

  • PMB1011
  • 湛江市2007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单联超五类八线信息插座

  • E8431RJS/5 SA 轻点系列(银灰)
  • 阳江市2009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单联超五类八线信息插座

  • 轻点系列(经典白) 型号:E8431RJS/5WE
  • 阳江市2009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单联超五类八线信息插座

  • E8431RJS/5 SA 轻点系列(银灰)
  • 阳江市2009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五类信息插座模板

  • PM1012(打线式)
  • 湛江市2007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理信息软件

  • 超图、高德、四维图新,包含广东省基本图层数据。
  • 1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7-01-11
查看价格

GIS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软件,具备服务发布与权限管理功能,包含三维地理信息应用开发平台SDK软件,提供三维地理信息应用开发所需的API接口.各子系统的信息显示、状态监控、统计分析和资源管理;地理位置与视频画面结合
  • 1套
  • 2
  • 均按主流中高档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8-23
查看价格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 1.名称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2.功能:地图引擎:三维地图引擎三维地图建模:室外约206亩,约13万平方米3维地形,室内市民中心三层、酒店公寓6层、总部基地6层、邻里中心三层、会议中心一层,约一万三平方室内三维模型
  • 1套
  • 1
  • 浪潮;中国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查看价格

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 照明监控应用软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HIS地图开发
  • 1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11-03
查看价格

GIS地理信息系统

  • 1.名称:GIS地理信息系统2.型号、规格、参数:三维界面显示:对GIS系统通过一机多屏方式在A屏幕中显示3D模型,提供地图放大、缩小、浏览、编辑、图层管理等地图管理基本功. U2-信息数据加载
  • 1套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6-12
查看价格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解读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一

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出台该《规划》是国家局贯彻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对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总结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提出“十三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要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统筹协调为原则,以“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发展战略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为指导,以支撑“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应急测绘”这五大业务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着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技术能力建设。在2020年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成,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各类创新主体、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效率明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和“五大业务”,在基础研究、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方面开展集中攻关,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和“五大业务”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二

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就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答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保障性规划之一,《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了解掌握《规划》,加深读者对《规划》的理解,推进《规划》的实施执行,记者采访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同志,对《规划》做了深入解读。

一、请您谈谈《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para" label-module="par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研究。在过去三十年实现了测绘技术体系从模拟到数字化、再到信息化三大转变。2012年2月,我局编制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国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也研究提出本地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内容。“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应急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以下简称五大业务)发展。在此背景下,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布局,更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para" label-module="para">

“十二五”以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围绕事业发展大局,着力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极大地优化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召开了国家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意见》,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都为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并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资源三号01、02星成功发射,实现双星组网,开启了我国自主航天测绘新时代。北斗导航卫星建立了星间链路,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自主研制的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生产效率提高5~10倍。首次完成了全国范围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年度更新。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功打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自主研发了航空数码相机、倾斜相机、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应急监测系统、移动测量系统等一大批技术装备,实现了基于自主可控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全面国产化,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达22.4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3.75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7.5%。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部分企业研发投入高达企业年收益20 %以上。共开展科研项目4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00余项,形成科技成果近1000项,在生产中转化应用600余项。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际奖项,获国家创新团队奖1项。

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加强。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等5个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等一批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国家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序推进,先后成立了海岸带地理信息环境监测、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时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等国家局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成立了首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成目前亚洲唯一且精度和稳定性排在国际前三名的全球GNSS数据服务(IGS)中心。

总体来讲,“十二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彰显,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平台布局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国际合作走向深远,科技整体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对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三、您能谈谈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总体情况吗"para" label-module="para">

前面提到,到“十二五”末,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整体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尤其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等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在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钻研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在测绘基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分发服务以及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自主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测绘、自主航空遥感测绘、全球测绘以及卫星导航定位装备和地面测绘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大地基准、GNSS数据处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理论、地理信息变化检测、SAR系统、高精度全站仪等部分研究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总体来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与国际上各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处于“小部分领跑,大部分部分并跑、少部分跟跑”状态,主要短板和瓶颈集中体现在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研发及应用融合程度等方面,国际观念和全球性科研关注不够。其中,重力观测设备、海洋测绘装备和地下探测设备的制造等部分领域差距较大;光学和雷达数据处理、地物信息自动提取以及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等技术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既有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受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不够、现代工业制造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过,客观而言,国内和国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最高水平差距正在呈现不断缩小之势。一方面,我国在过去五年里已经填补了多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空白,另一方面,雷达卫星、重力卫星等测绘卫星已经提上日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测绘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正在有序开展,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测绘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带来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规划》研究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编制工作从2014年3月份开始,主要经历了前期准备、思路研究、文本编制、征求意见和完善送审等几个阶段。开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形成了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了《规划》工作方案,组成编制领导小组和编写组。按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三个领域分别召开了《规划》研讨会并形成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还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制了地下管线测绘、海洋测绘、极地测绘等专项研究报告。在广泛征集“十三五”科技发展需求和对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局等行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需求的调研,形成了《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和大纲。《规划》初稿形成后,提交局科技创新工作会征求意见,并根据库热西局长主持召开关于事业规划的局长办公会要求,融合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联合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开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情况调查,并形成了科技发展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对《规划》作进一步完善并广泛征求意见并提交国家局科技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最终于今年9月份正式通过局长办公会审议。

《规划》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形势与需求。全面分析了国际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了“十二五”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研判了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需求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规划》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总体要求。确立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目标。

《规划》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重点科技任务两个部分。一是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测绘基准与导航定位、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应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十三五”需要开展的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重点科技任务部分。主要包括: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应急测绘与服务保障、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型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融合处理、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与安全态势服务技术、测绘卫星后续星、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海洋及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室内外无缝定位与智慧时空技术、时空大数据跨界融合、新型测绘装备研发与检测检校技术等11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规划》的第四部分是关于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平台和深化合作交流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保障《规划》有效落实的具体举措。

五、《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在编制也紧密结合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航天“十三五”规划等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全面落实《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以支撑“五大业务”为抓手,注重解决制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全面推动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在创新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二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作用;四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投入、研发、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五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和事业发展需要,开展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

在协调发展方面。一是注重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事业需求、其他行业需求以及地方科技需求的协调,形成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一张网;二是注重军民科技协调发展,打通军民共性技术的互通互用;三是注重国内外协调发展,国内领先技术走出去,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四是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协调,发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等创新链条各环节的作用;五是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调发展,梳理政府与市场的界线,考虑哪些是政府必须支持,哪些是市场可以推动的;六是注重目标性与导向性的协调,既要指导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重点任务中第一部分),为目标实现提供技术储备,又要明确系统内的科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中第二部分)。

在绿色发展方面。一是要发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创新的低碳绿色特点,强化“互联网 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服务和科技创新动力源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对绿色发展,如生态国土、环境保护等的科技支撑作用,主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放发展方面。一是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开放融合,为其他行业的规划、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支撑;二是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在全球地理信息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人才、产品、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共享发展方面。一是注重部门间、地区间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二是注重军民之间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的合作共享,开展军民科技深度融合;三是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最新科技成果,着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

六、“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什么"para" label-module="para">

“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事业发展战略,落实《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支撑“五大业务”,着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技术能力建设。

主要目标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各类创新主体、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效率明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成,为构建“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有哪些措施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的关键在于执行,我们希望各地各单位把该规划作为地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纲领性文件,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加以落实执行。我们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加强与各地国土资源系统等其他行业的对接与融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本规划落实执行的监督指导,确保科技创新各项举措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鼓励各类创新单元公平参与科研项目竞争。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动态管理,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三是拓宽投入渠道。争取各类科技计划加大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大测绘工程应安排适当比例经费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和生产性试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地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和生产单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项目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队伍。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之间通过相互兼职,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测绘地理信息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

五是优化创新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布局优化,进一步发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移转化作用,鼓励各地方省局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平台的部局共建、省局共建与军民共建。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全球(海外)研究机构,加强野外观测台站、检测检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六是强化军民融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统筹,推进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资源共享。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建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成果军民双向转移机制。

七是深化国际合作。强化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支持科技人员在国际重要组织和机构中任职。支持我国机构和人员承担或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2100433B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文件

关于印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测科发〔20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实际,我局编制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10月18日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文献

国家发改委:印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印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印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

格式:pdf

大小:1.4MB

页数: 1页

国家发改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第一个由两部门联合印发的测绘地理信息综合性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生产服务的“五大业务”:一是新型基础测绘,重点推进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更新以及数据库建设等。

《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 《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

《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

格式:pdf

大小:1.4MB

页数: 1页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近日公布《建筑材料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三五”建材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超越引领.坚持突出重点;坚持人才为本。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测科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指导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我局组织编制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附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九日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是“十二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对事业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统筹解决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凝练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以及《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形势分析

从国际上看,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从国内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需求更加旺盛迫切,前景更加广阔。

(一)现状和趋势

1、国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大地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迅速发展,定位精度显著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重力卫星的发射使得地球重力场观测正在由地基向天基转变,精度和覆盖率不断提高,为统一全球高程基准创造了条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飞速发展,美国正在实施全球定位系统(GPS)现代化计划,俄罗斯正在着手格洛纳斯(GLONASS)补星完善,欧盟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预计在2013年初步组网,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定位、导航以及通信服务的能力。多系统兼容互操作成为GNSS应用主流。基于多种大地测量观测手段的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建设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对地观测系统逐步小型化,卫星组网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成为主要发展方向。2010-2020年,美国计划执行17个新的卫星项目,涵盖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遥感的应用分析正在由定性转向定量,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形图测制更新的主要数据源,遥感数据产品呈现出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共存的趋势。遥感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不断涌现,如法国研制的像素工厂(Pixel Factory)、美国PCI公司的地理影像集成软件系统(GXL)等。

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三维空间数据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网格计算、云计算的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涌现。美国和欧洲的网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仍以ArcGIS、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为主要品牌。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已成为技术发展重点,美国率先推出了GoogleEarth、Skyline、VirtualEarth、WorldWind、ArcGlobe等一系列基于网络和影像的大型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

地理信息服务向覆盖范围更大,服务形式更加灵活、更加网络化,服务内容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好的方向发展。美国在大型桌面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领域独占鳌头,ArcGIS、Intergraph和MapInfo约占有全球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份额的60%,我国大型桌面地理信息系统也主要采用美国GIS软件。微软必应地图(BingMaps)与谷歌地图(GoogleMaps)都提供在线地图服务。微软利用Silverlight技术重组了地图应用工具,发布了街景图像。谷歌地球开发部发布了新的APIV2航空影像。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得到所需的地理信息,获得更多数据、影像以及更好的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地理信息随时随地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

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地球重力场、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我国地心坐标系统CGCS2000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测绘基准体系从二维向三维、静态向动态、参心向地心的转变。数字航摄仪、大面阵大重叠度航空数码相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低空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系统等数据获取装备成功研制并投入生产。遥感影像压缩质量验证、影像仿真、卫星地面检校等卫星测绘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发了地理信息三维虚拟现实系统、遥感图像综合处理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网格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等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从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到输出全程数字化。突破了数据保密处理等数据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国务院全国空间信息系统等大量应用系统,为拓展和深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展了“927测绘工程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核心技术及产品”、“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等百余项国家863、973、支撑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通过这些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专项的带动,有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由“十五”末的9个扩展到17个,研究领域从传统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拓展到对地观测、海岛(礁)测绘、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现代城市管理等领域。成立了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测绘地理信息科研机构为骨干,各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均衡发展、交叉融合,面向行业、带动地方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为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测绘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一批综合实力雄厚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陆续上市。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和地方地理信息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一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基地,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集群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1、世界各国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高度重视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带来新契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地理信息系统、航空航天遥感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与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政府均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作为提高本国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相继制定了对地观测战略或计划,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和领域,包括国土、地质、矿产资源、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世界各国对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全球科技飞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带来新动力

全球卫星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重力卫星的成功应用促使大地测量技术迅速向高精度、动态、全球化方向发展。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地理信息获取手段,提高了地理信息更新效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对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体系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测绘地理信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转型时期,新型科技产业不断涌现。“物联网”、“数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快速发展,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

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任务,对地观测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都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客观、准确、定量分析与评估的优势,突破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分析,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和谐稳定、科技惠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环境日新月异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多次从战略高度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协同创新,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构建数字中国;加强地理国情监测,丰富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积极开发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了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难得机遇,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支撑。

(三)需求和差距

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实际需要,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建立了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满足测绘地理信息发展需求、布局合理、支撑有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全面建成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为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在服务范围上,除了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勘测设计等传统保障服务领域外,科学管理决策、公共应急救急、资源环境管理、发展低碳经济等新型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又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要求地理信息数据覆盖范围广、现势性更强、要素内容更丰富、服务方式更便捷,对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需求空前强烈。

同以上需求相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仍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测绘基准技术不能适应测绘基准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我国测绘基准建设与维护,主要依赖国外测绘仪器、卫星以及数据处理软件。二是数据获取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具备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数据获取能力,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依赖进口。三是数据处理自主软件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造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相对滞后。四是核心管理软件和网络服务软件依赖国外产品,缺乏网络环境下对三维、多时态、海量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布式管理能力,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向其他技术领域的渗透不够,制约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领域的拓展,在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进步的要求相比,科技人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加快测绘地理信息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团队建设。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和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推进、重点保障、合理布局,实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设立一批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任务,为正在和将要实施的重大测绘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并带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整体发展,提高保障服务能力;二是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基础研究,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基础理论和软科学研究;三是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解决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瓶颈问题;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性技术研究,为技术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建立健全面向信息化测绘建设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重大科技任务

1、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面向地理国情服务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综合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对象体系和地理国情监测单元划分方法研究;研究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形成基础地理国情监测的分类指标体系、监测技术和建库技术;研究多尺度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监测、特征识别和空间演化分析技术,研发专题地理要素监测工具集;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平台;在全国典型地区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示范。

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全面提升地理国情监测能力,为各级政府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土地、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环境和人口等相关专业部门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和共享平台。

2、国产测绘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和资源三号卫星应用系统建设,研究全天候、全球化、多数据源、高分辨率卫星测绘技术体系,编制测绘卫星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开展光学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高卫星和重力卫星等测绘卫星技术指标论证;开展国产卫星测绘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国产测绘卫星调度管理技术、高精度定标技术、高精度立体测绘技术、卫星影像质量分析与地面几何检校、卫星影像高精度几何、辐射处理、卫星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评价、多源遥感数据同化技术以及测绘卫星应用和服务的数据密集型高性能计算技术等,形成卫星测绘应用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服务能力。

3、“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当前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结合国家、省、市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目标,瞄准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慧地球的发展方向,解决困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广和影响其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研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深度应用的基础性关键技术问题,包括面向物联网和智慧地球应用信息感知和智能化空间信息分析技术、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的二维和三维一体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面向政务和商业地理公共服务技术、面向多类终端的地理信息自适应可视化技术、地理公共服务与电子政务一体化技术、面向公用企事业的地理应用公共服务模式研究和应用构建技术、面向公众应用的个性化应用定制技术、志愿者地理信息汇集与挖掘技术等。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空间信息泛在服务应用示范。

4、测绘基准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测绘基准现代化的特点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建立现代测绘基准技术体系,实现我国测绘基准现代化。重点研究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维持技术、困难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卫星重力数据处理技术、多模卫星定位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多系统多频精密单点定位技术、长距离单历元网络RTK/网络差分定位技术、多种卫星导航系统联合定位以及在线式实时处理分析技术、多模卫星定位与动态基准数据处理技术、中国大地测量观测系统实时应用服务技术等。

通过开展测绘基准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测绘基准现代化,为地理国情监测、海岛(礁)测绘、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测绘基准。

5、面向对象的高可信SAR处理系统研发

针对SAR数据在地形地物、森林植被等方面的处理与解译难题,利用多角度、多波段、多极化、极化干涉等多模式航空航天SAR数据,建立基于散射机理的地物特性知识库,实现以精度高、可靠性强、识别类型丰富为特征的SAR影像高可信处理与解译,形成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主要研究高分辨率SAR影像数据精确处理技术、高精度三维信息提取技术、地物散射模型与知识库、面向对象SAR影像地物高可信解译技术、SAR影像高性能处理解译系统、高分辨率SAR遥感综合试验与应用示范等。形成面向对象高可信SAR处理解译系列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SAR影像处理解译系统,建立SAR地物处理与解译技术规程,构建地物散射模型与知识库。

通过开展上述关键技术攻关,为林业普查、国土资源调查、陆地生态环境监测、重大自然灾害快速响应等提供有效手段,促进SAR数据在土地、测绘、林业、防灾减灾、国防、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6、应急测绘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突发灾害中对遥感影像统一获取、快速处理和及时提供的要求。研究基于无人飞行器的应急测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平台;研究集成地面应急测绘快速监测、处理与传输一体化移动车载平台;研究多传感器数据高精度集群处理与灾情遥感信息智能提取技术、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响应决策与综合评估技术、应急测绘信息快速集成与制图服务技术等;研制应急测绘航空遥感监测评估运行系统、标准规范,构建应急测绘快速监测和信息服务平台、业务运行体系。通过应急测绘获取、处理、监测、评估与服务的技术体系和装备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级应急测绘运行体系,形成平灾一体、“天—空—地”一体、高适应性、高机动性、快速服务的国家级应急测绘能力。

7、智慧城市与地理信息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地理信息数据和人文、自然资源等信息数据的深度集成融合技术研究,构建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智能数据库系统原型。面对全球互联网地理信息形态复杂、更新频繁、内容海量、交互密集等特点,研究基于语义的互联网地理信息知识表达模型和方法;基于空间知识库和智能代理,研究互联网地理信息智能探测跟踪与变化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全息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可视化表达以及泛在网络下地理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地上下、室内外信息一体化获取处理,集成多源信息及实时动态信息,攻克跨媒介表达、普适服务等技术难关,依托泛在网络搭建云计算平台,构建地图云,建立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探索研究基于机器人的地理信息认知和自动服务、复杂地球系统模拟等关键技术,争取在感知中国、感知地球以及地理信息智能服务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8、测绘装备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

按照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的要求,特别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需要,针对国内测绘仪器自主研发相对薄弱的现状,以国内条件成熟且信息化测绘急需国产化的测绘装备为切入点,以联合制造、电子和信息等行业的方式,消化吸收各行业先进技术,集中研发急需的、新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仪器装备,实现先进测量设备的国产化。重点研制移动地面激光雷达系统、航测相机/倾斜相机和LiDAR集成系统、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成像仪组合系统以及远程光声浅海地形测量系统,突破多传感器集成的系统检校、高精度时间同步、多源数据的配准与融合、基于激光点云与影像的智能化空间信息提取、基于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与IMU的多源组合导航等关键技术,并研发高效、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在基础测绘、林业以及铁路勘察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9、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网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行业应用和公众生活对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信息的需求,充分利用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并集成移动通信、地理信息、智能传感和互联网技术,研究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网构建理论与方法,开展导航与位置服务网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及测试技术、广域分米级实时定位技术、业务受控的精密定位信息移动广播技术、导航与位置空间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精密单点定位核心算法与通用接收机、导航与位置服务内容信息与公共地理框架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技术、面向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中间件技术、分布式异构内容服务信息平台构建技术、导航与位置服务的时空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以及位置服务应用系统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面向行业的动态精密导航、交通物流管理、公众位置跟踪服务、土地资源调查与行政执法、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等业务化示范应用系统,促进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

10、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观测手段,研究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用于全球地表覆盖、全球环境变化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基于多源多尺度测绘地理信息观测数据的全球环境变化与地表覆盖之间的三维耦合关系,建立三维耦合模型。研究极地冰盖变化精密监测的多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冰盖突变事件水平/垂直关键要素高精度遥感提取算法、基于卫星重力观测的冰盖融化与海平面质量变化关系的探测技术、海平面变化中极地冰盖消融因素分离技术等。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研究环境生态系统碳源/汇遥感因子和地形因子提取方法、区域生态系统碳源/汇遥感模型,揭示区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格局及其机制,分析碳源/汇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探索碳源/汇预测方法。

(二)基础理论与软科学研究

1、大地测量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围绕现代大地测量数据融合、地球系统参数反演、卫星与航空重力、全球高程基准统一、组合导航定位、卫星激光测距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深空与水下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等开展研究。

2、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围绕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实时获取、自动化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遥感数据高可信与智能解译及遥感新技术、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与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等开展研究。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围绕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多源地理信息同化认知与主动服务理论等开展研究。

4、地理国情监测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围绕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基础理论、地理国情监测对象体系和地理国情监测单元划分方法、地理国情分类方法体系和技术指标体系、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以及地理国情信息高性能提取等开展研究。

5、海洋测绘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要围绕海洋高精度三维基准框架建立、深海探测、精密海底地形测绘、海岛礁精确定位与测图、海岸线精确测定、暗礁识别、多源异构海量海洋测绘数据处理集成融合等开展研究。

6、测绘地理信息软科学研究

不断深化测绘地理信息软科学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方向,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为拓展服务领域、强化行政管理、推动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不断深化基础测绘管理、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应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测绘公共服务、测绘科技创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和政策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加强重大测绘地理信息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此外,围绕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物联网等社会热点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全球测绘、月球测绘和深空深地探测等,研究面向服务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新理论、新方法,并积极推动理论方法向技术原型系统的转化。

(三)前沿与关键技术

1、现代化测绘基准关键技术

(1)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

开展三维动态地心坐标框架构建、数据处理、多模接收机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动态地心坐标框架数据处理、卫星精密实时定轨等软件和多模接收机系统原型。开展深空、深海、深地(“三深”)坐标框架构建以及与地面坐标框架基准的统一、基于动态参照系下的非规则变化的四维坐标基准构建、“三深”观测网和监测网等关键技术研究,为“三深”的科学研究与公共服务提供空间基准。

(2)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与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

研究空间任意高度、任意类型重力场元的严密地形改正方法;研究卫星重力数据处理与多源重力数据高精度集成技术,解决各类型重力数据的基准统一问题;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构建与陆海统一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严密理论和计算方法,开发地球重力场软件平台,为我国研制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大地水准面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面向全球增强的卫星导航和新型网络RTK技术

开展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兼容与互操作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CORS系统资源,突破全球实时精密定位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增强差分信息和完好性信息生成、传输、精密定位终端及大规模CORS基准站实时数据共享与管理等关键技术,搭建全球卫星导航增强和完好性系统平台。研究单频网络RTK以及自适应网络RTK滤波等核心算法,研发网络RTK软件系统、基于高程系统的网络RTK手薄等。

(4)无缝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

开展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研究,突破GPS/北斗系统双系统高精度软硬件接收机关键技术,通过与电子罗盘、惯性导航与地图匹配技术相融合,研制城市道路和高遮挡地区不间断定位和导航的软硬件系统;以无线WIFI、蓝牙、空气声学定位、惯性导航和环境场匹配技术为基础,通过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实现米级精度的室内定位原型系统开发;研究基于影像的三维导航定位技术;突破GNSS技术与地面移动通信网、无线互联网、地面物联网、室内地下导航定位系统之间高可靠性通讯技术和方法,实现室内外、地上地下无缝、高精度、高可用性的空间定位。

2、地理信息实时化获取关键技术

(1)准实时航空主动遥感测图

开展多载荷、准实时航空数据获取、处理与测图技术研究,突破多模态轻小型极化干涉雷达系统一体化设计、机上多载荷遥感数据实时处理与传输、极化干涉SAR快速信息提取与测图、多载体新型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等关键技术,形成主动遥感测图系统并开展典型应用示范。

(2)三维航空相机阵列摄影测量

针对城市影像数据获取困难,研究将常规数字航空摄影技术、多相机阵列技术和地面数字影像采集技术融合的高效三维航空相机阵列摄影测量系统,研究基于POS系统的多角度倾斜影像的空三解算、影像匹配、立体测量、纹理提取及三维建模技术等。

3、地理信息自动化处理关键技术

(1)传感器数据自动处理

研究高端容错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服务技术、新型传感器和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基于多基线自动处理的框幅式航空数字影像处理、机载三线阵数字影像处理及测图方法;研究非常规航空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稀少或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高精度地形测绘技术;研究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干涉雷达进行测绘产品生产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激光扫描数据中地形特征点、线的快速、稳健提取技术,惯导和差分定位技术与激光测量、数字相机集成技术等。

(2)多源遥感数据高性能计算

研究多源遥感数据高性能处理系统体系架构、大规模并行处理方法和分布式处理技术,研究多源遥感数据实时/准实时处理技术和高吞吐处理技术、多任务协同计算的任务调度技术,研究具有可伸缩并行粒度的遥感任务并行处理技术,开发规模化遥感工程应用的高性能遥感处理系统;研究基于多协处理器的计算密集型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及软硬件模块实现技术。

(3)遥感影像多层次智能化解译

研究多源遥感信息复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地图信息的复合技术,多种目标智能提取与识别模型的标准化和集成技术,遥感影像复杂信息的全自动分割及面向对象智能解译技术,基于DOM与DEM的虚拟三维立体影像解译技术,集群分布式智能解译技术,多源遥感影像多层次、分布式、智能化解译关键技术等,实现多源遥感影像的协同化影像分析与理解,提高影像解译的精度与效率。

(4)摄影测量智能化与三维矢量数据处理

解决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人工编辑问题,开展三维矢量数据采集、三维信息拓扑关系的建立、三维数据的编辑、入库和三维矢量地图要素的表达以及它在三维景观建模中的应用研究,研发智能化摄影测量工作站,实现摄影测量数据全自动生产。

(5)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

研究大范围正射影像库自动更新技术,多尺度数据的自动缩编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增量信息描述模型、表达方法、增量数据与旧版本数据的匹配与替换、增量信息的模式匹配与语义转换技术,影像地图的表达模型与自动生成、地形产品的分类分级、基于数据库的制图与可视化表达技术等。

4、地理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

(1)多元时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网络环境下海量、多元时空数据协同管理、高效的大规模分布式协同空间计算、海量球面剖分数据组织和可视化、空间计算负载均衡和动态调度、空间事务处理和时空数据一致性维护、高可靠的时空数据安全机制和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等技术,研发新一代高可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并在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2)信息化地理信息资源体系构建

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的内容、组织、表达方式,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地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研究信息化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类与编码规范,开展地理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与适用性分析,构建面向信息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3)互联网泛在地理信息搜索分析与安全监管

开展泛在地理信息搜索分析与安全监管理论、模型、算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互联网地理信息的快速发现、持续跟踪、内容分析、版权识别、行为评估和态势预测等重要技术问题,为形成全过程、智能化和响应快速的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奠定基础,并为基础地理数据的动态、持续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4)数字城市与区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

研究面向多业务应用部门的空间数据交换、数据在线更新与信息共享服务技术,研究基于超模型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基于语义模型的地理信息在线访问技术、应需自动响应与智能处理技术、网络制图技术等。

(5)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

以我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环境与第三代通信(3G)技术为基础,研究面向基础地理信息的交互式时空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地理信息智能服务技术,开展示范应用。

5、地理信息应用关键技术

开展地理信息在生态建设、防灾减灾、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为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和决策参考。开展地理信息应用于人体定位、现代物流、交通信息、数字旅游、家庭智慧生活等方面关键技术和平台研究,满足人们对地理信息服务的广泛需求。开展地理信息在粮食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监控、轨道交通、矿产资源定位探测与三维模型化表现、海啸预警等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虚拟领土、虚拟版图建设与管理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作用。

(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产业化

1、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产业化

积极推动导航原子钟、无缝导航定位技术、全息导航地图、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技术的成果转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软硬件技术装备,开展公众、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加快技术和产品研究,在城市三维导航服务技术、车载导航、个人移动终端定位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导航与位置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2、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产业化

进一步深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产品化进程,重点研发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新型传感器系统,加强卫星影像数据接收、处理、应用开发能力建设,推动机—星—地一体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我国自主的航空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的成果社会化应用。

3、地理信息应用产业化

通过建设地理信息服务示范工程,推动全国性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基于位置服务(LBS)、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导航以及室内定位等地理信息增值服务示范工程;着力推广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示范工程、行业地理信息示范应用,推动和扶植地理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4、面向物联网的测绘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产业化

开展空间信息主动服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技术系统研究。培育以导航与位置服务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通过建立与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地上下一体化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构建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遥感信息、导航定位和移动通信卫星新兴产业增长点。

(五)科技创新体系

1、健全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完整、功能协调,以国家级测绘地理信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核心,以企业、生产单位为抓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及联合研究中心均衡发展,军地、行业内外、国内外交叉融合,学(协)会、科技园区、战略联盟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支持其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任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科技进步,为国家宏观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信息资源、技术、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实验室、工程中心或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参与承担国家、地方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项目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强化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加快领域内外、军地、行业内外、国内外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的合作与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覆盖,从地域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从领域上适当向地理及地理信息领域倾斜。积极争取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等联合建立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或联合研究中心,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十二五”期间,根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需要,成立6-8个局属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优先支持在地理国情监测、测绘装备国产化等领域组建局属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争取建立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管理,进一步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以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为重点,发挥学(协)会在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推广与咨询中的作用。加快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中介机构、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业发展。造就一批专业素质高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行业的整体发展,基本满足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需求。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技术转移机制,鼓励成立相关机构,及时将先进技术成果和先进装备向地方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单位和企业推广应用,提高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现实生产力。

2、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方针,强化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加强由野外观测台站、几何检校场、装备检测测试平台、大型计算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平台管理,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凝聚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推动人才、基地和项目紧密结合,以共享为核心,为各类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条件平台,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益。

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着力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尤其高素质研发人员聚集发展,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发挥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创新联盟中的作用。发挥国家、地方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区集群化创新基地的作用,延长产业链,吸引和集聚优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资源,支持扶持若干地方和企业科技创新园建设,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创新条件平台。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