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十章 动载荷
10.1 概述
10.2 动静法的应用
10.3 受迫振动的应力计算
10.4 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0.5 冲击韧性
习题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11.2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11.3 疲劳极限
11.4 影响疲劳极限的因素
11.5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1.6 疲劳极限曲线
11.7 不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1.8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
11.9 变幅交变应力
11.10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习题
第十二章 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
12.1 非对称弯曲
12.2 开口薄壁杆件的切应力弯曲中心
12.3 用奇异函数求弯曲变形
12.4 理想粘结的两种材料组合梁
习题
第十三章 能量方法
13.1 概述
13.2 杆件应变能的计算
13.3 应变能的普遍表达式
13.4 互等定理
13.5 卡氏定理
13.6 虚功原理
13.7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
13.8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习题
第十四章 超静定结构
14.1 超静定结构概述
14.2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
14.3 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
14.4 连续梁及三弯矩方程
习题
第十五章 平面曲杆
15.1 概述
15.2 曲杆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15.3 中性层曲率半径的确定
15.4 曲杆的强度计算
15.5 曲杆的变形计算
习题
第十六章 厚壁圆筒和旋转圆盘
16.1 概述
16.2 厚壁圆筒
16.3 组合厚壁圆筒
16.4 等厚旋转圆盘
习题
第十七章 矩阵位移法
17.1 概述
17.2 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刚度方程
17.3 受扭杆件的刚度方程
17.4 受弯杆件的刚度方程
17.5 梁单元的中间载荷
17.6 组合变形杆件的刚度方程
17.7 受拉(压)杆件的坐标变换
17.8 受弯杆件的坐标变换
习题
第十八章 杆件的塑性变形
18.1 概述
18.2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18.3 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
18.4 圆轴的塑性扭转
18.5 塑性弯曲和塑性铰
18.6 梁的塑性分析
18.7 残余应力的概念
18.8 厚壁圆筒的塑性变形
习题
参考文献
部分习题答案
《材料力学2(第6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力学2(第6版)》自1979年第1版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是高校机械类各专业材料力学课程广泛采用的教材。第2版于1988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第3版于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高等教育同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4版于2007年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一等奖。《材料力学2(第6版)》第6版在保持原有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作了小部分修订,配备了二维码视频链接。
《材料力学2(第6版)》由《材料力学I》和《材料力学Ⅱ》组成,共分18章。第1册为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拉伸、压缩与剪切,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以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等。第Ⅱ册为材料力学课程较深入的内容,包括:动载荷,交变应力,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能量方法,超静定结构,平面曲杆,厚壁圆筒和旋转圆盘,矩阵位移法,杆件的塑形变形等。
采纳我给你所有的答案,pdf格式的,80多M。
N11=8kN(tension)N22=15kN(compression) 原理简单:分别取左右剖面为隔离体,利用平衡条件得到。 所以AB和BC的轴力分别为8kN(tension)、15kN(comp...
通常在学校图书馆里书架上都有!过来人...
南航考研材料力学2006试题答案
南航考研材料力学2006试题答案
工程力学(基础力学、材料力学)6材料力学第七章9节
工程力学(基础力学、材料力学)6材料力学第七章9节
本书第2版自2008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6个年头,承蒙很多高校材料力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已经连续印刷了10次。 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相应的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本书第3版被列入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被批准为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建设项目立项。
最近的6年里,著者秉承不断提高课程重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先后在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材料力学”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全过程讲授这门课程,授课对象每年约200名。在同事和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下,对于教育和教学改革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收获。材料力学(第3版)将着重反映6年来我们在研究型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怎样在基于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样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学术性;怎样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怎样对传统内容中的某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加以改革和更新,突出挑战性。基于此,本书第3版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调整了部分章节,将材料的力学性能从“第2章 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的材料力学问题”中独立出来,形成“第3章 常温静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重写了“剪力图与弯矩图”作为第6章;将原来的第6章分为3章: “第7章 平面弯曲正应力分析与强度设计”和“第8章 弯曲剪应力分析与弯曲中心的概念”以及“第9章 斜弯曲、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设计”;将原来的第8章分为: “ 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和“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及其工程应用”,分别列为第11章和12章;将原来的12章也分为两章: “动载荷与动应力概述”和“疲劳强度与构件寿命估算概述”,分别列为第16章和第17章。
第二,增加了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 部分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梁的位移叠加法中的逐段刚化法;应变分析;细长压杆实验结果;线性累积损伤与疲劳寿命估算等。
第三,将力系简化的方法引入横截面的内力分析,改革传统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画法。
第四,正确处理变形与位移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将确定梁的转角和挠度的章节名改为“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
第五,在部分章节引入“反问题”: 相对于正问题,反问题的解答不是唯一的,通过对于反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正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创新思维。
第六,在部分章节设计了“开放式思维案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对于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材料力学(第3版)第七,增加了若干工程案例以及灾难性工程事故的力学解析。
第八,增加和改变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随着课程研究型教学在更多高校开展、深入和发展,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材建设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材料力学教材的质量。
这一版的初稿于2012年下半年—2013年上半年在国内完成;2013年7—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定稿。定稿期间,得到旅加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本书出版之际,著者谨表诚挚谢意。
诚挚地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关爱,希望大家对本书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4.1.11
《中文版Excel 2016宝典(第9版) 由享誉全球的“电子表格先生”John Walkenbach撰写,将引导你学习Excel 2016的卓越新能,展示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最新版本的能力。这本权威指南堪称一座知识金矿,涵盖运用模板、实现公式、创建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以及其他更多内容,是可供你反复查阅的权威参考书。
无论你想了解Excel的哪种用法,John Walkenbach都会倾囊相授。 Excel宝典 系列已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一直畅销不衰。本书在上一版基础上做了全面细致的更新,呈现Excel2016的最新更改和功能,为帮助读者提高电子表格技能提供了大量信息、技巧、注意事项和提示。
该教材是在董景新、赵长德、郭美凤、陈志勇、李冬梅编著的《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自2009年6月正式出版已五年多。自第1、2、3版教材相继出版以来,该教材随着“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仪器类等非控制专业逐渐普遍开设,以及本教材声誉的不断提升,对教材的需求量也稳步增加。自出版以来根据需求该教材多次重新印刷,第1版11年时间累计印刷11次,总印数达53000册;第2版5年多时间累计印刷10次,总印数达60000册;第3版不到5年时间就累计12次印刷,总印数已达62500册。
本课程相继被评为清华大学、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清华大学等院校也将本课程确定为机械学院平台课。除本校使用该教材外,另有约100所兄弟院校的仪器仪表类和机械类专业将我们编著的教材选为使用教材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我们深感责任的加重,促使我们对于教材的编写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于是由目前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一步编写了第4版教材。
第4版教材在以前各版的基础上各章都作了或多或少的补充和修改。鉴于LabVIEW是更加直观方便的图形化程序编译平台,在控制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增加了LabVIEW工具在控制工程应用的内容,独立成章,该章节由刘云峰副教授完成。该章介绍了借助LabVIEW,进行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时间响应分析、频域响应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系统综合校正设计等。同时,为了方便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其他章节论述的概念和方法,特基于LabVIEW设计编写了配合教材使用的控制系统动态仿真、分析、演示软件,不仅可以完成对控制系统在时域和频域进行特性仿真分析,还可以动态地分析和演示控制系统中不同参数及参数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另外,根据实际工程和科研的基本需求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各章节内容论述上力求概念表达清楚准确,加强对问题的归纳说明,同时也适当增加了一些诸如内模原理和内模控制简要介绍的内容。
全书由董景新教授整理统编。
该教材广泛参考了国内外同类教材和其他有关文献,保持并突出以下特点:第4版前言控制工程基础(第4版)(1) 突出机械运动作为主要受控对象,并对其数学模型和分析综合重点研究;
(2) 对自动调节原理基本内容表达清楚,着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和解决机电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阐明,并简化或略去与机电工程距离较远、较艰深的严格数学推导内容;
(3) 引入和编写较多的例题与习题,便于自学;
(4) 反映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和新分析方法。
对于属于该书领域的非基本内容,但在本领域文献中时有出现的较为繁难的部分,该教材中也作了一定介绍,其有关章节前注以“”号。
在有关LabVIEW章节的编写中,得到NI公司中国区刘洋工程师在实验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帮助,并提供了部分素材,在此致谢!
该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国家高等教育精品课建设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和清华大学精品课建设项目经费的支持,纳入985清华大学名优教材立项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