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1.1.2 环境问题简述
1.1.3 中国节能减排战略概述
1.1.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研究
1.2.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研究
1.2.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相关政策
1.3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可持续理论及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 生命周期评价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清单分析(LCI)
2.2.3 环境影响评价(LCIA)
2。2.4 结果解释与改善
2.2.5 中国生命周期数据库
2.2.6 基于LCA的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
2.3 综合评估模型
2.3.1 评价原则
2.3.2 评价方式
2.3.3 评价步骤
2.3.4 评价过程
2.3.5 评价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定额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
3.1 基于LCA的明挖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
3.1.1 模型边界
3.1.2 模型构建
3.1.3 清单分析
3.2 地铁明挖车站建设期碳排放计算及结果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碳排放计算
3.2.3 结果分析
3.3 埋深及车站宽度对地铁明挖车站建设期碳排放影响分析
3.3.1 地铁明挖车站建设期碳排放影响因素选择
3.3.2 顶板埋深对地铁车站建设期碳排放影响分析
3.3.3 车站宽度对地铁车站建设期碳排放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中点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中点模型指标
4.2 基于中点模型的明挖车站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4.2.1 案例车站概况
4.2.2 车站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基于中点模型的暗挖车站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4.3.1 过程分解
4.3.2 分部工程计算结果及分析
4.3.3 分部工程影响类别比较分析
4.4 基于施工组织进度计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4.4.1 基于时间进度的环境影响
4.4.2 基于最大环境影响限制的施工进度调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终点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
5.1 模型建立
5.1.1 生态指标法(Eco-indicator 99)
5.1.2 评估模型
5.2 实例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量清单
5.2.3 车站主体及其附属物EI值
5.2.4 区间及盾构井EI值
5.2.5 西六区间EI值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建设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
6.1 建设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6.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期碳排放预测模型建立
6.2.1 城市轨道交通可研报告分析
6.2.2 碳排放预测指标选取
6.2.3 BP神经网络适用性分析
6.2.4 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预测模型
6.3 某城市地铁1号线建设期土建工程碳排放分析
6.3.1 项目概况
6.3.2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6.3.3 1号线土建工程碳排放计算结果
6.4 案例城市地铁规划线路碳排放预测
6.4.1 规划线路概况
6.4.2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6.4.3 2号线建设期碳排放预测
6.4.4 4号线建设期碳排放预测
6.4.5 5号线建设期碳排放预测
6.4.6 6号线建设期碳排放预测
6.4.7 预测结果分析
6.4.8 参数敏感性分析
6.5 考虑交通替代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综合碳排放评估
6.5.1 综合评估模型建立
6.5.2 地铁2号线综合环境影响评估
6.5.3 规划地铁线路碳排放平衡年限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生态比值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模型
7.1 指标体系
7.1.1 指标建立
7.1.2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指标体系初筛
7.1.3 基于模糊信息熵方法的指标体系修正
7.2 权重及评价方式
7.2.1 一级指标权重
7.2.2 二级指标权重
7.2.3 三级指标处理
7.2.4 评估体系
7.3 评价细则
7.4 评估软件
7.4.1 评估软件制作
7.4.2 评估软件功能
7.5 案例分析
7.5.1 评估案例
7.5.2 评估结果
7.5.3 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2100433B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无论是运营还是在建里程都位居世界前列。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准时等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以电力为主要能耗,具有清洁、排放少、环境负担小等特征,被认为是绿色的出行方式。然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过程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排放众多有害物质。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其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无论在绝对体量还是相对比例上都是不可忽视的。
市政工程分为大市政和小市政 大市政是指城市道路、桥梁、排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洪、园林、道路绿化、路灯、环境卫生等城市公用事业工程; 1、 道路交通工程。如道路、立交、广场、交通设施、铁路及...
应该换算主材比较合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是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线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经济及管理、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结构设计、施...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因此,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建设环评的水平,为城市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城际轨道交通线和市郊线的建设越来越多,大运量、中运量、市郊线多种形式并存,轨道交通发展呈多样化。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2014年3月27日,《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发布。
2014年10月1日,《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列丛书: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第2版)》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设计、制造、工程、维护、运营等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中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和培训教材。
对修建水利工程引起环境质量变化所进行的分析、预测和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对工程也常产生影响。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针对工程引起各方面环境的改变,和环境变化对工程设计、运用、管理的制约和要求,研究提出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补救的措施,并为选择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视工程规模、特性及所在地理位置而定。涉及范围广的一些大型水库工程,常包括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对上游一些支流和对水库下游河段与河口的影响等;一些较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常包括对引水地点的上下游河段、对输水线路和对受水区的影响等。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有利的与不利的两方面。就其产生的来源与影响的程度,又可分为:直接或间接、原生或次生、短期或长期、暂时或积累、强烈或微弱、明显或潜在、可逆或不可逆的影响等。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等三种类型。评价的程序主要是:
①环境状况调查;
②环境影响识别;
③环境影响预测;
④综合评价。
环境状况调查 对工程影响范围内自然、社会的环境现状与历史演变进行调查,为分析现状情况和预测今后变化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调查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水文、泥沙、水质、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水生和陆生生物等;在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有人口、人群健康、土地、工业、农业、景观与文物和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设施等。
上述每一项内容都还包含许多环境因子,即构成环境状况的基本因素,如水文有流量、水位、流速等因子;气候有气温、 降水、 蒸发、湿度、风速、风向等因子;人群健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地方性疾病的发病状况等因子。
环境影响识别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子,识别影响性质,选出需要进行分析、预测、评价的主要环境因子,或由这些因子组成的主要环境问题。识别方法有四种。 ①清单法:先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子、影响性质和作用大小列成清单或表格形式,再据以作出定性识别和筛选。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等三种,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②矩阵法:将环境因子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子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子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③网络法:属一种流程框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作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可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④叠置法:其作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环境影响预测 对经过识别筛选出的主要环境因子或问题,根据其特性,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成果,一般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子,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子,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库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库特性的类比水库;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预测工程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