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日益提高,对理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在“3S”与数学建模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生态学、地理学、图形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以城市绿地生境及依存的动物复合种群为研究对象,建立绿地生境网络系统,构建基于生境质量和空间结构的多尺度绿地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通过动物复合种群对生境系统结构变化的功能响应,评价和模拟历史和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绿地生境系统结构和功能连接度的影响,并通过综合考虑对生态保护区产生隔离效应的城市用地的规模、形态和位置等因素,构建城市隔离效应指数,研究不同扩展模式的新增城市用地对重要生态区的隔离影响。最后,识别维系绿地生境系统连接度的关键点、敏感区和脆弱区并进行可视化表达,进行城市绿地生境网络综合优化并提出生态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深圳绿地生境面积减少近50%,质量持续下降,NPP总量减少了64.41%,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绿地生境网络结构和功能连接度持续下降。对维系生境网络连接度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斑块和功能连接路径不断受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城市扩展对重要生态区(KEAs)的隔离效应不断增强,城市隔离指数(UII)增加了近200倍,隔离影响范围持续扩大,由经济特区向特区外扩展。在生境损失情景中,当移除斑块的面积超过2 km2时,整个生境系统结构和功能连接度急剧下降。随景观基质渗透性的降低,物种迁移运动的阻力增大,生境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度不断降低。当核心生境缓冲宽度为1200 m时,整个生境系统的连接度和可利用性提高最快。 本研究为科学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科学保护和管理城市生态资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2100433B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日益提高,对理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在“3S”与数学建模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生态学、地理学、图形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以城市绿地生境及依存的动物复合种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绿地生境隔离效应评价模型与参数采集方法,模拟和评价新增城市用地的规模、形态和位置等因素累积导致的绿地生境系统的功能隔离,对过去和未来城市扩展造成的生境隔离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定量化、可视化表达,为隔离效应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寻求优化途径。本研究为科学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合理规划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科学保护和管理城市生态资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6-12-4 11:54:39 -----------------------------------------------...
“区公园”是指居住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居住区公园归属公共绿地。
城市绿地的功能: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10m2的树林或25m2草坪的绿地。 世界环保局:每人就应有50㎡城市绿地,300 ㎡...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静观花木网 www.jghmw.com 静观花木网 www.jghmw.com 立 足重庆,辐射全国的花木信息与电子商务的综合交流平台 无限商机尽在 静观花木网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1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的主要背景 城市绿地作为 “城市的肺”,一直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关注。 早在 20 世纪初, 城市 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 但多局限于对绿地美学效应的研究, 而 绿地结构和大气生态的相关性研究却比较晚。 近年来,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挑战。 一方 面通过园林绿化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已为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城市决策 者所推崇; 另一方面,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 使城市土地寸土寸金, 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愈来 愈少,成本也愈来愈高, 尤其是老城改造中的绿地规划难度更大。人们逐渐认识到, 提高城 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噪、抗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关于城区绿地对6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善程度、影响范围、机理问题以及不同植被种类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情况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基于传统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城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的不同着手,主要总结并系统评估了目前关于城市绿地6种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环境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是在国家“九五”计划的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96B-02-04-06)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Y-02)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全国第三次遥感土壤侵蚀调查工作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辽河中下游流域概况,研究方法,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环境效应分析,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动态分析等。
前言
第1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相关研究进展
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
1.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的发展简史
1.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的主要应用领域
1.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1.2 遥感信息技术在景观格局动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2.1 景观动态研究方法概述
1.2.2 景观斑块和类型动态研究现状
1.2.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景观格局动态遥感信息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1.3.1 对大气化学性质及过程影响
1.3.2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3.3 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1.3.4 对土壤及沉积物的影响
1.3.5 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2章 辽河中下游流域概况
2.1 流域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3 流域土地利用的历史变迁
2.3.1 土地开发利用情况
2.3.2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结构
2.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问题
2.4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特征
2.4.1 降水
2.4.2 蒸发
2.4.3 河流泥沙
2.4.4 地表水资源量
2.4.5 地下水资源量
2.4.6 流域水质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建立
3.1.1 数据库设计
3.1.2 数据源与数据集成
3.1.3 数据库的建立
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提取
3.2.1 遥感影像处理
3.2.2 基于人机交互方法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模型
3.3.1 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变化
3.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第4章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演变
4.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4.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幅度
4.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速度
4.1.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化
4.2 土地利用/覆被的空间格局变化
4.2.1 景观特征指数计算
4.2.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4.4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与重心迁移
……
第5章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
第6章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第7章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及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彩图2100433B
《水土保持措施水沙效应模拟及结构优化研究》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GTOPMODEL)及改进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构建了分布式水沙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优化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艺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效应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利用实测资料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水沙效应,构建了水土保持措施结构优化模型,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