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词条介绍了EIA、USB以及IEEE 1394,并对其进行了比较。
几十年不变的串行通信技术近两年被打破了,打破坚冰的技术就是USB。USB接口的出现在工业通信领域的反映很冷淡,然而在IT界的反响却十分强烈。如今在计算机外联的设备中,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使用USB接口。
IT新锐-USB
USB是英文 Universal Serial Bus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的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
从技术上看,USB是一种串行总线系统,它的最大特性是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在Windows 2000的操作系统中,任何一款标准的USB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下与计算机连接,并且能够马上开始工作。
USB诞生于1994年,是由康柏、IBM、Intel和Microsoft共同推出的,旨在统一外设接口,如打印机、外置Modem、扫描仪、鼠标等的接口,以便于用户进行便捷的安装和使用,逐步取代以往的串口、并口和PS/2接口。
发展至今,USB共有三种标准:1996年发布的USB1.0,1998年发布的USB1.1以及刚刚发布的最新标准USB2.0。此三种标准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就目前的USB2.0而言,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480Mbps,最多可以支持127个设备。
目前在IT领域,USB接口可谓春风得意。人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每一款计算机主板都带有不少于2个USB接口,USB打印机、USB调制解调器、USB鼠标、USB音箱、USB存储器等产品越来越多,USB接口已经占据了串行通信技术的垄断地位。
但是,在工业领域,使用USB接口的产品则甚为少见。在工业领域,人们更要求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EIA标准下的串行通信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工业设备传输的各种性能要求,而且,这些产品价格非常低廉。相比之下,USB价格较高,并且其即插即用的功能在工业通信中没有优势。因为工业设备一般连接好以后很少进行重复插拔,USB特性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被体现出来,也就得不到工业界的普遍认可。因此,在工业领域,EIA标准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还有一项串行通信技术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是IEEE 1394,这项技术虽然还没有普及,但是,人们对它的前景十分看好。
未来之星-IEEE 1394
IEEE 1394是一种与平台无关的串行通信协议,标准速度分为100Mbps、200Mbps和400Mbps,是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于1995年正式制定的总线标准。目前,1394商业联盟正在负责对它进行改进,争取未来将速度提升至800Mbps、1Gbps和1.6Gbps这三个档次。相比于EIA接口和USB接口,IEEE 1394的速度要高得多,所以,IEEE 1394也称为高速串行总线。
IEEE 1394提供了一种高速的即插即用总线。接入这条总线,各种外设便不再需要单独供电,它也支持等时的数据传输,是将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器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例如,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上接驳一部数字VCR,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外设使用,既可用来播放电影,亦可以录制在计算机上编辑视频流。除此以外,带有IEEE 1394接口的DV(数字视频)摄影机和数字卫星接收器目前均已上市。由于速度非常快,所以它是消费类影音(A/V)电器、存储、打印、高分辨率扫描和其他便携设备的理想选择。
从技术上看,IEEE 1394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一种纯数字接口,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数字信号不用转换成模拟信号,从而不会带来信号损失;其次,速度很快,1G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可以非常好地传输高品质的多媒体数据,而且设备易于扩展,在一条总线中,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设备可以共存;另外,产品支持热插拔,易于使用,用户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自由增减IEEE 1394接口的设备,整个总线的通信不会受到干扰。
也许有人会问,采用并行方式不是可以达到更高的传输速度吗?例如,包含了8根线芯的一条并行电缆和一条串行电缆相比,前者的速度可以是后者的8倍。从理论上看的确如此,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人们还要考虑其他许多因素。例如,在并行电缆的多股线芯之间,电子干扰比较厉害; 速度较高的时候,线芯之间的同步也是一个问题; 总线的问题则更加复杂。而各种IEEE 1394可通过菊花链的形式连接成一个网络,当然,由于成本原因,它只适合组成一个小网,而且内含的设备都是家用电器和计算机外设之类的东西,不适合组建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网络"。但它在一条总线内可以连接大量设备(最多63个),数据的传输得到极大简化,不仅需要的命令集被精简了,而且只需针对一个地址直接进行读写。
目前支持IEEE 1394的产品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精度扫描仪、数字视频(DV)摄影机、数码音箱(SA2.5)、数码相机等。
最被人们熟悉的串行通信技术标准是EIA-232、EIA-422和EIA-485,也就是以前所称的RS-232、RS-422和RS-485。由于EIA提出的建议标准都是以"RS"作为前缀,所以在工业通信领域,仍然习惯将上述标准以RS作前缀称谓。
EIA-232、EIA-422和EIA-485都是串行数据接口标准,最初都是由电子工业协会(EIA)制订并发布的,EIA-232在1962年发布,后来陆续有不少改进版本,其中最常用的是EIA-232-C版。
目前EIA-232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EIA-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信中增加通信距离的单端标准。EIA-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信。标准规定,EIA-232的传送距离要求可达50英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ps。
由于EIA-232存在传输距离有限等不足,于是EIA-422诞生了。EIA-422标准全称是"平衡电压数字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它定义了一种平衡通信接口,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Mbps,传输距离延长到4000英尺(约1219米),并允许在一条平衡总线上连接最多10个接收器。当然,EIA-422也有缺陷: 因为其平衡双绞线的长度与传输速率成反比,所以在100kbps速率以内,传输距离才可能达到最大值,也就是说,只有在很短的距离下才能获得最高传输速率。一般在100米长的双绞线上所能获得的最大传输速率仅为1Mbps。另外有一点必须指出,在EIA-422通信中,只有一个主设备(Master),其余为从设备(Slave),从设备之间不能进行通信,所以EIA-422支持的是点对多点的双向通信。
为扩展应用范围,EIA于1983年在EIA-422基础上制定了EIA-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
由于EIA-485是从EIA-422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EIA-485许多电气规定与EIA-422相仿,如都采用平衡传输方式、都需要在传输线上接终接电阻、最大传输距离约为1219米、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等。但是,EIA-485可以采用二线与四线方式,采用二线制时可实现真正的多点双向通信,而采用四线连接时,与EIA-422一样只能实现点对多点通信,但它比EIA-422有改进, 无论四线还是二线连接方式总线上可接多达32个设备。
由于EIA-232、EIA-422与EIA-485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做出规定,而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标准内容规定比较简单,在此标准基础上,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高层通信协议。因此,这些串行通信技术应用很广,如录像机、计算机以及许多工业控制设备上都配备有EIA-232串行通信接口。
串行通信是一种概念,是指一比特一比特的收发数据,相对于并行通信可一次性收发N比特而言。包括普通的串口通信,包括I2C,包括SPI等等。串口通信是一种通信手段,是相对于以太网方式、红外方式、蓝牙方式、u...
RS-232百科名片个人计算机上的通讯接口之一,由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tion,EIA)所制定的异步传输标准接口。通常RS-232接口以9个引脚(DB-...
各种PLC通讯介质和协议介绍 自从第一台PLC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以来,PLC凭借其...
HTTP与串行通信协议转换器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等应用场合对通信数据的实时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S-232总线作为通信场合中常用的外部总线,存在着传输距离有限、传输速率慢的缺点。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采用PIC网络单片机,针对TCP/IP协议栈中TCP、HTTP等相关协议部分进行修改,设计出HTTP与RS-232协议转换器,实现了TCP/IP协议与串行通信协议数据包的相互转换,并通过AJEX、CGI技术以及以太网中的相关服务达到动态配置网络参数的目的。
MATLAB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CAN总线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在汽车产业中,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低公害、低成本的要求,各种各样的电子控制系统被开发了出来。由于这些系统之间通信所用的数据类型及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多条总线构成的情况很多,线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适应“减少线束的数量”、“通过多个LAN,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通信”的需要,CAN总线应运而生,图1为CAN总线在汽车中的应用图。
图1 汽车中CAN总线的应用
CAN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图2为CAN总线网路图,它的出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各节点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通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图2 CAN总线网路图
CAN总线作为可靠性非常高的总线,出错概率非常小,这也是它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在CAN总线的实际研发中,相较于CAN总线的正确帧,工程师更关注CAN总线的错误帧,下面将为大家展现CANscope波形常见的几类错误,图3为干扰导致的CAN通讯错误。
图3 错误波形图
图4为终端电阻并联过多,差分电平幅值太小导致接收节点识别失败的错误。
图4 错误波形图
图5为总线支线过长,电平下降沿台阶过高,导致位宽度失调的错误。
图5 错误波形图
图6为卡车打开/关闭大灯时,耦合到CAN总线上的干扰,导致的错误。
图6 错误波形图
图7为波特率异常(位宽度从2us突然变成1.6us),导致位错误。
图7 错误波形图
CAN总线的错误都有哪些形式,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总线的检测与校验的原理是什么?
CAN总线的错误帧可分为位错误、位填充错误、CRC错误、格式错误、应答错误五大类,每类错误的具体解释如图8所示,此图简洁明了的展现了各种错误。
图8 CAN总线错误类型
CAN报文传输过程中出现通讯错误,会发送错误帧,以上所述的错误帧类型中根据其错误标识符不同,可分为“主动错误”和“被动错误”。
主动错误:检测错误主动报错,发出错误标识符(连续6个显性位)和错误界定符(连续8个隐形位);目的在于“主动”通知错误,即使别的节点没有发现此错误。
被动错误:检测错误,被动等待其他节点报错后发送错误标识符(连续6个隐形位)和错误标识符(连续8个隐形位);目的在于识别错误,回应主动错误。
CAN 是Controller Area Network 的缩写(以下称为CAN),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在汽车产业中,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低公害、低成本的要求,各种各样的电子控制系统被开发了出来。由于这些系统之间通信所用的数据类型及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多条总线构成的情况很多,线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适应"减少线束的数量"、"通过多个LAN,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通信"的需要,1986 年德国电气商博世公司开发出面向汽车的CAN 通信协议。此后,CAN 通过ISO11898 及ISO11519 进行了标准化,在欧洲已是汽车网络的标准协议。
CAN 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它的出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各节点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1章 数据通信基础
1.1 数据通信概述
1.1.1 数据通信概念及特点
1.1.2 数据通信研究的内容
1.1.3 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1.2 通信协议
1.2.1 通信协议的概念
1.2.2 通信协议的内容和功能
1.2.3 串行通信协议
1.3 数据传输模式
1.3.1 串行和并行传输
1.3.2 异步和同步传输
1.3.3 双工通信
1.4 数据通信系统的质量标准
1.4.1 传输速率
1.4.2 误码率
1.4.3 可靠度
1.4.4 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
1.4.5 标准性
1.4.6 通信建立时间
1.4.7 其它指标
1.5 数据传输媒质
1.5.1 有线传输媒质
1.5.2 无线传输媒质
第2章 数据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应用
2.1 调制解调技术原理
2.1.1 引言
2.1.2 数字振幅调制
2.1.3 数字频率调制
2.1.4 数字相位调制
2.2 调制解调器概述
2.2.1 调制解调器的功能
2.2.2 调制解调器的构成
2.2.3 调制解调器的标准
2.2.4 调制解调器的分类
2.3 调制解调器技术规范
2.3.1 调制解调器的标准速率
2.3.2 TCM技术
2.3.3 调制解调器新技术
2.4 调制解调器应用实例
2.4.1 实例一:调制解调器芯片AM7910及其应用
2.4.2 实例二:调制解调器芯片SSI73K222AL及其应用
2.4.3 实例三:HART调制解调器HT2012的原理和应用
2.4.4 实例四:嵌入式调制解调器与单片机的接口及编程
2.4.5 实例五:基于MODEM的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远程通信
第3章 数据通信中的编/解码技术及应用
3.1 DTMF编/解码技术
3.1.1 DTMF编/解码技术基础知识
3.1.2 DTMF远程通信的软硬件实现技术及其应用
3.1.3 DTMF编/解码芯片在遥控系统中的应用
3.1.4 几种新型DTMF编/解码芯片的应用实例
3.2 三态逻辑编/解码技术
3.2.1 几种常用的三态逻辑编/解码芯片及其典型应用电路
3.2.2 三态逻辑编/解码器在PC机与单片机通信中的应用
3.2.3 三态逻辑编/解码器在信号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3.3 红外遥控技术
3.3.1 红外遥控原理
3.3.2 红外编/解码方法
3.3.3 几种新型红外编/解码芯片及其应用
3.4 差错控制技术
3.4.1 抗干扰编码的基本概念
3.4.2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
3.4.3 几种常用检错码
3.4.4 数据通信中的纠错编码
第4章 串行通信总线标准及接口技术
4.1 串行通信总线标准接口
4.2 RS-232C总线标准及应用
4.2.1 RS-232C总线标准接口及电器特性
4.2.2 电平转换芯片介绍
4.3 RS-449/423/422/485标准总线接口及其应用
4.3.1 RS-232C接口的主要缺点
4.3.2 RS-422串行总线标准及应用
4.3.3 RS-485标准
4.3.4 RS-232C、RS-422A、RS-485性能比较
4.3.5 驱动芯片介绍
……
第5章 51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技术
第6章 51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技术
附录A 部分常用网址
A.1 部分国际标准协会的网址
A.2 部分IC查询站点
A.3 部分国外电子公司网址
附录B 集成电路前缀和生产公司
附录C 波特率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