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主要起草单位: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南京御水科技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虹、郦和生、陈伟、邱真真、杨小萍、裘瑛、朱传俊、李琳。 2100433B
2015年10月9日,《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技术规范》发布。
2016年5月1日,《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技术规范》实施。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GB50050-1995)摘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1 1)冷却循环水系统中微生物控制指标 异养菌 ...
旁滤流量设计按总循环量的5%-10%设计,滤速可根据系统水质情况按20-35m/h设计。不影响管路流量和压力。
循环冷却水系统容积包括机组冷凝器、管道、冷却塔集水盆和部分系统设有的蓄水池等的累计内容积。冷却水循环量根据总热负荷求算得应配水泵的流量(50m3/h)。循环量的1/3计算容积的前因不甚...
闭式循环冷却水泵技术规范书
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闭式循环冷却水泵技术改造 技术规范书 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闭式循环冷却水泵技术规范书 1 附件 1 技术规范 1 总则 1.1 本招标文件适用于国电常州电厂闭式循环冷却水泵设备技术改造 ,它提出了该设备 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招标人在本招标文件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 用的标准,投标人应提供一套满足本招标文件和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 务。 1.3 投标人如对本招标文件有偏差 (无论多少或微小 )都必须清楚地表示在本招标文件的 附件“差异表”中。否则招标人将认为投标人完全接受和同意本招标文件的要求。 2 设计和运行条件 3.1 系统概况和相关设备 本技术改造项目每台机组增设 1台闭式循环冷却水泵。 闭式循环冷却水泵输送介质(除盐水)取自凝结水箱,该介质(除盐水
臭氧发生器循环冷却水系统改造
臭氧发生器循环冷却水系统改造
《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规定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一般要求、要求以及试验方法。该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中采用臭氧处理技术的中央空调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该标准不适用于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明确了臭氧技术在民用建筑中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有利于保障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技术在民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和推广。
大型民用建筑大多装有集中式中央空调,而集中式中央空调绝大多数须使用循环冷却水。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推进,民用建筑集中式中央空调及其循环冷却水系统也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中国有1000万套循环冷却系统,且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大量为办公、酒店、商场、医院、展会、地铁等公共建筑的集中式中央空调循环冷却系统。集中式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冷却水低浓缩倍数排放,浪费水资源;滋生军团菌等致病菌,危害公共卫生健康;含化学药剂的排放水直接进入雨水管道,污染水环境。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能源部推出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已在数千个冷却系统成功应用。中国国内也开始在大型建筑和公共场所(如世博、地铁、楼宇等)集中式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应用臭氧处理技术。用臭氧处理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可有效克服上述风险,满足城市建设节水、公共卫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同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臭氧处理技术也需要加以规范,只有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对臭氧水浓度和臭氧尾气加以控制,才能真正起到节水、卫生、环保的效果。截止2019年,全球均无相关标准,因而,制定了国家标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
标准计划
2018年1月9日,国家标准计划《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20173952-T-333)下达,项目周期24个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由TC453(全国建筑节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实施
2020年11月19日,国家标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1年6月1日,国家标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实施。
国家标准《臭氧处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技术要求》(GB/T 39434-2020)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规则起草。
主要起草单位: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中通建科节能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车承丹、戚林、俞东华、李德良、董培庆、岳鹏、邱琴、王琪、范俊杰、冉文生、李弘毅、唐辉强、张伯仑、丁力行、王晓保、冯爽、邱蓉、许萍、汪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