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导言
第1章 燃气气源概论
1.1 燃气的种类
1.1.1 天然气
1.1.2 人工燃气
1.1.3 液化石油气
1.1.4 其他燃气
1.2 燃气的基本性质
1.2.1 燃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燃气的热力与燃烧特性
1.3 城镇燃气气源的要求
1.3.1 气源选择依据
1.3.2 城镇燃气的质量要求
1.3.3 气源转换与混配
第2章 燃气事故及危害2100433B
版 次:1字 数:222000 印刷时间:2007-6-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印 次:I S B N:9787112092901包 装:平装
1. 施工用电的布设必须按经批准的施工组织总设计进行,并符合当地供电部门要求。 2. 配电系统实行分区配电。各类配电箱安装和内部...
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令 第10号) &nb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83号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已经2010...
浅谈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燃气事业的不断发展,燃气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量越来越多,与燃气相关的事故发生率也逐渐提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燃气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
第64号
《遵义市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2月22日第四届市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暨第51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王秉清
2015年1月5日
遵义市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维护燃气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贵州省燃气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遵义市行政区域内城镇燃气规划、建设、储存、运输、使用、经营、设施保护及燃气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等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为本市燃气行业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燃气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燃气安全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县(市、区)城市管理(住建)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安监、质监、消防、住建、规划、交通、交警、环境保护、工商、发改、经贸、气象、价格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燃气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管理、强化应急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危害燃气安全的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对发现安全隐患、防范燃气事故发生以及在抢险救灾中的有功人员,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设施建设安全管理
第六条 燃气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燃气专项规划的要求,并遵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进行新区建设、旧区改造,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和燃气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的,燃气工程及其安全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第七条 燃气场站建设应当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燃气管道(中压以上)建设应当完善行业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和质监部门相关手续。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项目和建设燃气供应场站,应当进行环境保护论证和安全评价。
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承担,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完善工程建设的相关档案资料,纳入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范畴。
严禁采用挂靠、分包、转包等方式承接燃气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
第九条 燃气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当由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燃气设施,不得投入使用。燃气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供气单位应当建立完整的燃气工程技术档案。
第十条 燃气设施设备中属于特种设备、计量、防(灭)火、防雷接地等相关专业部门管理的,建设单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由质监、消防、气象等部门依法进行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燃气安全设施建设应当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安全保护措施的科技含量,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燃气安全管理指挥调度体系。
第十二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管理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划定燃气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划定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地下燃气管道应当同时敷设由耐腐材料制作的安全警示带,在地面设置标识牌、转角桩等标志标识并注明产权单位、抢险报修电话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和损毁燃气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带及其他标志标识。
第十三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堆放物品或者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三)擅自开挖沟渠、挖坑取土、打桩、顶进以及动用明火等作业;
(四)爆破作业;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十四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确需铺设管道和从事打桩、挖掘、顶进等施工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经与燃气经营企业协调一致方可开工建设。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提供安全保护指导。相关部门在进行有可能涉及燃气安全的工程施工项目审批前,应当避开燃气设施保护范围。
建设单位与燃气经营企业对前款规定的燃气设施保护方案产生争议的,由燃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落实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对场站内燃气设施,小区内的立管、调压器等公用燃气设施进行巡查。
第十六条 因施工等人为原因造成燃气管道及设施损毁的,责任人应当协助燃气经营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修,恢复原状。抢修费用及其他损失由责任人承担。
对不配合燃气经营企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对安全告诫置之不理的施工单位或个人,造成燃气设施损坏、泄漏的,由燃气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按安全生产事故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 发生燃气事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险抢修,并依法向辖区人民政府、燃气主管部门和安监、消防、质监、环保等部门报告。
抢险抢修时,可以依法拆除妨碍抢险抢修的其他设施和建(构)筑物。事后应当由事故责任方及时修复、补偿。
抢险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妨碍抢险抢修作业。
抢修室内燃气设施时,用户应当无条件拆除违法遮挡包裹燃气设施的装饰装修物。用户不拆除的,抢修人员可以拆除。
第十八条 占压燃气管道的违法建(构)筑物,当事人应当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由具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燃气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九条 燃气经营企业对所运营的燃气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保护,重点部位设置安全监控装置,逐步建立燃气设施安全监控数字指挥调度系统。
第二十条 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居民用户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由管道燃气企业负责;
(二)单位用户和其他用户以管道燃气干管与支管接口处为界,接口以外的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接口以内的,由用户或者投资者负责。
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费用,按前款规定由责任人承担。另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办理。
第三章 经营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逐步推进燃气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达标活动,实行定期安全评价制度。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安全评价周期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执行,其它燃气经营企业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安全评价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在安全评价报告有效期间,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状况或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组织评价。未参加安全评价或安全评价不合格的企业将由燃气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强化燃气安全管理主体意识,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燃气安全“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实现网格化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专项燃气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建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抢修队伍,配备通讯器材、抢修设备、防护用品,设专岗24小时值班并向社会公布抢险抢修服务电话。
应急抢修预案应当报燃气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等部门。
第二十四条 燃气经营企业中从事安全管理、技术和操作的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安全管理或者作业活动。
第二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用户安全用气操作规程,向用户发放安全用气手册,并安排专人对用户进行燃气安全使用教育、解答用户咨询。定期对用户安全用气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安全用气规程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并提出改正意见。发现危及公共安全的用气行为或者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可以采取暂停供气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向无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用于燃气经营的气源。
第二十七条 从事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活动的,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给超期限未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装燃气;
(二)给报废、改装或者非自有的钢瓶充装燃气;
(三)给超残液量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
(四)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给钢瓶充装燃气;
(五)用槽车直接向钢瓶充装燃气或者钢瓶间相互倒灌燃气;
(六)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
(七)倾倒残液、在核定的经营场所外摆放、销售燃气钢瓶;
(八)销售无合格标识的钢瓶;
(九)向液化石油气钢瓶中充装、掺混二甲醚或其他物质。
(十)储存量超过核定数量;
(十一)在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储存、使用瓶装燃气;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及时申请相关检验机构对管网设施、相关设备、仪器仪表及报警装置等进行检验,应当根据其运营的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设计使用年限制定维护更新计划,及时进行维护、更新,确保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四章 使用安全管理
第二十九条 燃气用户应当遵守安全用气规程。管道燃气用户不得擅自扩大用气范围、改变燃气用途或者安装、改装、拆除固定的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
燃气经营企业和个人应当与用户签订燃气供应使用合同,完善瓶装燃气的销售登记制度,定期对燃气使用、存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尤其要加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餐饮场所等燃气使用单位的安全检查。
燃气供应单位应完善燃气用户设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并对用户进行入户安全宣传。
燃气经营企业及燃气供应站(点)应当按规定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确保经营场所及周边的安全。在使用燃气的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安装有燃气设备的地下或者半地下建筑物内,应当依法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和安全自动保护装置。
第三十条 燃气单位用户应当建立燃气事故抢险抢修预案,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燃气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管道燃气单位用户的抢险抢修预案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的抢险抢修预案相衔接。
第三十一条 燃气用户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遮挡、包裹、改动燃气管道、设施;
(二)将燃气器具或者设施作为负重支架或者电气设施的接地导体;
(三)管道燃气用户私自通气自行点火,擅自启封、动用、调整燃气经营企业密闭的燃气设施;
(四)安装、使用不合格的燃气器具、连接器;
(五)擅自拆卸、改装燃气计量装置;
(六)加热、摔砸、倒置、曝晒燃气钢瓶;
(七)倾倒燃气钢瓶残液,钢瓶之间倒气;
(八)擅自改变民用燃气用途,将民用燃气用作工业原料、替代乙炔等作为切割用气体等;
(九)擅自改换燃气钢瓶检验标记或者漆色;
(十)使用明火检查燃气泄露;
(十一)擅自安装、使用或者维修以管道燃气为燃料的热水器、空调器等燃气器具;
(十二)在地下建筑、高层建筑、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人员密集的场所使用钢瓶燃气等危害公共安全的;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燃气用户应当使用经过国家质量认证的,并且经过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合格的,列入当年《贵州省燃气器具销售目录》的燃气器具。燃气器具应当由取得燃气器具安装维修资质证书的企业安装维修。
第三十三条 燃气用户发现燃气管道泄漏及设施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自接到燃气用户告知后及时抵达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处理,未能及时到达处理的,用户可以向燃气管理部门投诉。
第三十四条 提倡家庭用户安装使用燃气泄露报警器和安全自动切断阀,使用高强度金属管替代橡胶软管。
为提高抗风性能力,提倡燃气用户参加燃气商业保险。
第五章 运输安全管理
第三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依据各自工作职责,按照危化品、易燃易爆物品运输的相关要求,加强对燃气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通过道路运输燃气的必须使用符合相关要求的专用车辆,并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中心城区燃气配送运输车辆应当采用符合规定的车辆,按就近原则实行配送。
第三十七条 负责城市(镇)内燃气运送的车辆企业及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按照交通、交警等部门对危化、易燃易爆物品运输的要求和本市相关规定,完善企业运输资质和驾驶人、押运员从业资格。
第三十八条 运输车辆应定期进行安全技术状况检验,未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不具备安全技术条件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燃气设施、经营、使用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通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用户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质监、消防、气象、安监、交通、公安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负责按照各自职责对燃气设施及燃气经营、运输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燃气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燃气经营企业和燃气用户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燃气经营企业和用户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安全举报及投诉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燃气主管部门受理投诉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人。
第四十二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指导燃气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第四十三条 燃气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燃气安全预警联动和事故救援方案,并指导燃气企业制定燃气事故抢险抢修应急预案。
第四十四条 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燃气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发生重大燃气事故,应当及时调度进行抢险救灾。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由燃气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城镇燃气管理条例》、《贵州省燃气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燃气设施及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 从事燃气安全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共分为总则、规划和建设、燃气经营安全、燃气设施保护和使用安全、安全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四十六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城镇燃气安全管理,规范燃气经营和使用行为,防止和减少燃气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气瓶安全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燃气规划与建设、燃气经营与服务、燃气设施保护、燃气使用、燃气安全等相关管理活动。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城市门站以外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燃气作为发电、工业生产原料的使用,沼气、秸秆气的生产和使用,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确保供应、规范服务和节能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本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的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牵头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发展和改革、公安、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务、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气象、海事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燃气安全管理相关工作。
各县(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协助县(区)负有燃气相关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开展辖区内燃气安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燃气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完善燃气安全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协调解决燃气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负责燃气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组织工作。
第七条 燃气行业协会应当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依法制定行业行为准则和服务规范,为行业提供安全培训、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推广应用安全生产的先进技术。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县级以上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能源规划以及上一级燃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燃气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燃气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第九条 燃气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并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依照相关规定办理规划及相关许可手续。
新区建设、旧区改造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和燃气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配套建设用地。预留的燃气设施配套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十条 在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得新建小区气化站、瓶组站等临时供气装置。原已建设仍在使用的小区气化站、瓶组站等临时供气装置应当逐步接入市政燃气管网供气。
燃气管网暂未覆盖的区域,建设单位因管道供气需要,可以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建设小区气化站、瓶组站等临时供气装置供气,并应当委托燃气经营企业进行供气和维护保养;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气化站、瓶组站等临时供气装置,保证供气装置的安全使用。
高层民用建筑使用燃气作燃料时,应当采用管道供气。配套建设的管道燃气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第十一条 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在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情况报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完整的燃气工程档案。
第三章 燃气经营安全
第十三条 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和《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并依法向经营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经批准后方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管道燃气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依法实施特许经营。
第十四条 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新建、改建、扩建燃气接收站、储存站、储配站、燃气汽车加气站、瓶装燃气供应站等燃气设施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程序报建。
燃气经营企业改动(包括改建、扩建)燃气设施的,应当向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燃气设施改动许可,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燃气经营企业撤销燃气设施的,应当向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撤销。
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向燃气用户持续、稳定、安全供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燃气。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批准的供气区域内向具备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供气服务,并与用户依法签订供用气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安全稳定供气。对供气区域内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供气。
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燃气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应当按规定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十七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单位的燃气设施和安全生产条件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提出安全评估报告。发现存在燃气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安全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事故隐患进行整改的方案。安全评估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应当报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燃气运输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规定,使用符合燃气运输车辆技术规范要求的专用车辆,并取得危险货物运输许可。
从事燃气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应当按规定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
第十九条 燃气应当具有可察觉的臭味,无臭燃气应当按规定进行加臭处理。
第二十条 燃气经营企业从事瓶装燃气充装活动,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气瓶充装的规定,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涂敷。
气瓶瓶体的显著位置应当涂敷充装单位名称(字号或者商号)或者注册商标、应急救援电话和下次检验日期,粘贴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国家标准的警示标签和充装标签,并实行气阀塑封。
第二十一条 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气瓶管理台账制度,对气瓶充装、配送全过程进行登记管理。气瓶管理台账应当记录充装、储存气瓶的储配站和供应站名称、负责配送的送气人员、送气时间及用户等相关信息。
送气人员执行送气任务时,应当按照企业规范,佩戴岗位从业证(牌),统一穿着企业识别服,并携带送气配送单。
第二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用户档案,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告知用户安全用气规则,指导燃气用户安全使用燃气,向用户发放安全用气手册,提供安全咨询服务。
第二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每年至少为用户免费提供一次入户安全检查,并建立完整的检查档案。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用户,对用户不遵守安全用气规定出现安全隐患的,应当提醒用户整改,用户应当及时进行整改;用户不按规定落实整改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停止供气,并在隐患消除后二十四小时内恢复供气。
用户应当对燃气经营企业入户检查予以配合,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燃气经营企业可以在与用户签订的供用气合同中约定入户检查的条款。燃气用户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入户检查的,燃气经营企业可以根据供用气合同采取暂时停止供气的措施。
对初次使用燃气的用户和新住宅用户装修后供气设施投用前,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约定上门进行安全检查。对不符合燃气安全使用条件的,燃气经营企业不得供气。
第四章 燃气设施保护和使用安全
第二十四条 划定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
(一)燃气管道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为:
1.低压、中压管道管壁及设施外缘两侧一米范围内的区域;
2.次高压管道管壁及设施外缘两侧两米范围内的区域;
3.高压管道管壁及设施外缘两侧五米范围内的区域。
(二)汽车加气站的安全保护范围按《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和施工规范》划定。
(三)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天然气气化站、燃气调压站等各类燃气场站、燃气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等划定。
(四)沿河、跨河、穿河、穿堤的燃气管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根据航道、河道有关法律法规确定。
第二十五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危及燃气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建设占压地下燃气管线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二)进行爆破、取土等作业以及使用明火;
(三)倾倒、排放腐蚀性物质;
(四)堆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五)其他危及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设置燃气设施防腐、绝缘、防雷、降压、隔离等保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定期进行巡查、检测、维修和维护,确保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擅自拆除或者移动燃气设施,不得毁损、覆盖、涂改、擅自拆除或者移动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八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会同施工单位,与燃气经营企业共同制订燃气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明确安全保护责任:
(一)铺设管道;
(二)进行钻探、打桩、顶进、挖掘等作业;
(三)其他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开工前查明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地下燃气管线等燃气设施的相关情况;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和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在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探测或者开挖,确定地下燃气管线等设施的准确位置。燃气管线等设施的具体位置以现场探测为准。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范围、工期等事项提前通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加强现场巡查,制止可能危害燃气设施安全运行的行为。
第三十条 监理单位应当委派监理工程师对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的工程开挖活动进行旁站监理,对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施工活动应当予以制止或报告。
第三十一条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协助燃气经营企业做好对庭院燃气管道、楼栋共用燃气管道的维护工作,发现损坏燃气管道设施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燃气燃烧器具的安装、维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第三十三条 燃气用户及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安全用气规则,不得实施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禁止的影响燃气安全的行为,不得使用电梯运输瓶装燃气。
第三十四条 居民用户负责分户计量器具出口后的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维护、维修和安全管理。
单位用户负责其入户总阀以后的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维护、维修和安全管理。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第一、第二款管理权限分界点之前的管道和设施的维护、维修和安全管理。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三十五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和改革、公安、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务、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气象、海事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应当及时相互通报燃气安全管理的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范围内燃气设施的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工程施工对燃气设施的破坏。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对施工现场燃气设施安全保护实施具体的监督。
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及燃气经营企业、有关物业管理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燃气设施的保护进行管理。
第三十七条 各县(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对燃气经营企业不预先告知的安全检查,并于每季度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本行政区域季度检查情况书面报送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
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燃气安全督查。
第三十八条 各县(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开展行政区域内燃气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处燃气经营违法行为。各县(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联合执法行动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执法情况报送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九条 燃气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对燃气经营市场的安全巡查通报机制,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条 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建立全市燃气管理信息平台。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燃气管网信息系统,并提供与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平台连接的接口。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应当安装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并提供与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平台连接的接口。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燃气安全管理规定或者破坏燃气设施以及其他可能造成燃气事故的行为,有权予以劝阻、制止;经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立即告知燃气经营企业并向燃气、应急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举报。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本单位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应急演练,每年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事故或者事故隐患等情况,应当立即告知燃气经营企业,或者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和单位报告。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设置并公布二十四小时抢险抢修电话,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发现燃气事故隐患、燃气设施损坏或接到燃气事故报告时,应当立即组织抢险抢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燃气安全管理的,依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广东省气瓶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