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国内外村镇饮用水技术现状
1.1 农村饮用水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农村饮用水现状
1.1.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3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进展
1.2 农村饮用水水质处理技术现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物理化学方法
1.2.4 生物方法
1.2.5 消毒技术
1.2.6 特殊水质的处理方法
1.2.7 不同水质的处理工艺
1.3 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1.3.1 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体制
1.3.2 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队伍
1.3.3 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模式
第2章 东北村镇饮用水特点及存在问题
2.1 东北村镇饮用水特点
2.1.1 供水水源现状
2.1.2 供水设施现状
2.1.3 供水水质现状
2.2 东北村镇饮用水存在问题
2.2.1 村镇供水水源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村镇饮用水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村镇饮用水安全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概况
3.1 辽宁省水文地质概况
3.1.1 地下水资源区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案
3.1.2 各类含水层组的分布及其富水情况
3.1.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下水分布规律
3.2 吉林省水文地质概况
3.2.1 地下水单元划分
3.2.2 各类含水岩组的分布及其富水情况
3.2.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下水分布规律
3.3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概况
3.3.1 地下水资源区划分
3.3.2 水文地质基本条件
3.3.3 “三水”转化关系
3.3.4 地下水资源量
3.3.5 水资源总量
第4章 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分析与评价
4.1 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源分析
4.1.1 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方法
4.1.2 污染源排污量及排污系数
4.1.3 各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及百分比
4.1.4 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评价
4.2 不同供水模式水源地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4.2.1 傍河井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变化特征
4.2.2 潜水井供水模式下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变化特征
4.3 地下饮用水源地优先控制的特征污染物分析
4.3.1 取样范围及监测指标
4.3.2 评价方法
4.3.3 项目区饮用水超标污染物分布特征
4.3.4 不同供水水源地优先控制的特征污染物
第5章 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演变机理
5.1 典型区概况
5.2 试验布置
5.3 监测内容及方法
5.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
5.3.2 土壤水分及硝态氮含量测定
5.3.3 地下水水位及硝态氮浓度测定
5.3.4 田间管理
5.4 水源地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交换特征
5.4.1 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5.4.2 区域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特征
5.4.3 区域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
5.4.4 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交换特征
5.5 水源地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水质演变机理
5.5.1 降雨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影响
5.5.2 降雨-耕作复合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影响
5.5.3 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互作对地下饮水水质的影响
5.5.4 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演变机理
5.6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影响
5.6.1 SWAT模型原理
5.6.2 流域主要污染负荷数据库构建
5.6.3 子流域与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5.6.4 模型校核与验证
5.6.5 区域主要污染负荷对地下饮用水影响模拟
第6章 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技术
6.1 污染负荷削减的氮肥运筹及养分管理技术
6.1.1 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负荷削减最优施氮量研究
6.1.2 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模式研究
6.2 水源地污染负荷削减优势作物品种筛选
6.2.1 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负荷削减优势玉米品种筛选
6.2.2 污染负荷削减优势水稻品种筛选
6.3 基于污染负荷削减作物种植结构模式
6.3.1 试验设计
6.3.2 监测项目
6.3.3 结果分析
6.3.4 主要结论
6.4 生活污水生物生态联合处理技术
6.4.1 地埋式微动力一体化处理设备研发
6.4.2 生物/生态联合处理技术研发
6.5 傍河井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与安全供水监测及评价
6.5.1 示范基地概况
6.5.2 监测结果分析
6.5.3 综合防控与安全供水技术模式污染负荷削减评价
第7章 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
7.1 分级过滤净化技术
7.1.1 净水滤料的筛选
7.1.2 滤料筛选试验
7.1.3 组合滤料对浊度处理效果及设计参数
7.1.4 臭氧消毒
7.1.5 技术工艺适用对象与范围
7.2 射流曝气氧化-沉淀-过滤组合净化消毒技术
7.2.1 射流微曝气技术
7.2.2 滤料组合试验研究
7.2.3 滤料反冲洗试验
7.2.4 紫外线消毒技术
7.2.5 技术运行参数确定
7.2.6 技术工艺适用对象与范围
7.3 微电解氧化-沉淀-过滤组合净化消毒技术
7.3.1 微电解技术
7.3.2 微电解氧化-沉淀-过滤组合净化技术工艺流程
7.3.3 技术运行参数确定
7.3.4 技术工艺适用对象与范围
7.4 一体化纳滤膜净化设备研发
7.4.1 设备处理效果研究
7.4.2 设备运行参数确定
7.4.3 技术工艺适用对象与范围
7.5 防低温管道施工新工艺研究
7.5.1 适宜管材的筛选试验
7.5.2 适宜保温材料的筛选
7.5.3 不同土壤质地防冻阈值研究
7.4.4 防低温管道施工新工艺
第8章 东北村镇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8.1 傍河井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和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8.1.1 示范区简介
8.1.2 集成技术及工艺流程
8.1.3 示范工程运行管理
8.1.4 示范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
8.1.5 技术参数及经济指标
8.1.6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
8.1.7 示范工程适用对象及推广前景
8.2 潜水井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水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8.2.1 示范区简介
8.2.2 示范工程集成技术及工艺流程
8.2.3 示范工程运行管理
8.2.4 示范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
8.2.5 技术参数及经济指标
8.2.6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
8.2.7 示范工程适用对象及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较为系统的介绍了东北村镇饮用水特点及存在问题、水源地污染防控技术、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以及安全保障技术集成等方面内容。全书共分8章:第1章概括介绍了国内外村镇饮用水技术现状;第2章介绍了东北村镇饮用水特点及存在问题;第3章介绍了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状况;第4章介绍了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物分析与评价;第5章介绍了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演变机理;第6章介绍了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技术;第7章介绍了东北村镇典型研究区地下饮用水水质净化技术与设备;第8章介绍了东北村镇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控与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源天玉饮品源 我公司产品远销北京、黑龙江、辽宁、吉林、上海、浙江、山东、广州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自大兴安岭地下深层水 水质天然无瑕。采用尖端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水质不含有害物质和细菌 好水喝出健...
国家对饮用水水源的安全保障定得有一个标准。用以检测水源地周边的环境是否对水源造成污染。用百分比来衡量该地的达标程度。也就是该地的达标率。如果该地在容许范围内。水就可以饮用。如果超标,就必须整改。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
饮用水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太平桥初中生活饮用水污染 事故报告制度 一、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报告范围: 1、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使饮用水水源遭受污染; 2、饮用水水质出现异常,影响饮用者正常生活; 3、输配水管网破损或二次供水设施防护不严,使饮用水水质恶化; 4、饮用水水质污染,造成介水传播疾病流行或中毒; 5、存在明显的污染源,并怀疑饮用水源或饮用水水质有可能受到污 染。 二、后勤部门应针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可能发生污染 的环节,制订和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检查,严防污染事件发生。 三、当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供管水员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单位生活饮水卫生安全管理小组领导和当地卫 生行政部门。 四、在水污染事故发生期间,应密切注意事态发展,及时进行水质检 测,并在第一时间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检测和处理报告。 五、任何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水 污染事故。 六、报
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价体系构建
分析阐述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现状,在概括水源地安全内涵的基础上,从水质、水量、脆弱性、应急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选择的原则和必要性。所构建的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村镇集雨饮水系统组成、村镇集雨水污染成因及水质特征、村镇集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控、村镇集雨饮水生物慢滤处理技术、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案例;涵盖集雨水源地防护、集雨水前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技术等内容,为集雨水饮用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3号),明确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挖掘雨水资源利用潜力,提高集雨水收集利用效率,研发集雨水处理适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水资源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双重问题,现有水源正经受外来污染,甚至部分水源随着供需矛盾加剧,水量逐渐萎缩,面临枯竭危险。为此,如何构建水生态文明,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恢复自然界良性水循环,雨水集蓄利用无疑是一种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西北地区历来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而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近年来的持续大旱也敲响了供水安全警钟,雨水收集处理后饮用对于解决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乃至我国西南山区、东部海岛等缺水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日益增加的水资源短缺和用水需求,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以及水源水质恶化等问题,为蓄积雨水作为替代水源探寻了新途径,为集雨技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雨水集蓄饮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村镇集雨饮水系统组成、村镇集雨水污染成因及水质特征、村镇集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控、村镇集雨饮水生物慢滤处理技术、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案例。本书涵盖集雨水源地防护、集雨水前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技术等内容,为集雨水饮用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汇集了项目研究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广大科技人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领域积极探索研究所取得成绩的集中体现,展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领域技术集成与示范效果;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然而,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来讲,尚属起步阶段,有些技术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展望未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可能会在以下5个方面有溜发展:(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2)技术整合与工程示范相结合;(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相结合;(4)信息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中的应用;(5)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监测与预警体系。围绕新的发展思路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科研经验,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手段予以解决,将使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016年07月16日,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产业联盟由几十家从事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组成,会议推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理事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