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淡黄绿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chloroxantha Y. L. Chen)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4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叶互生,叶片膜质,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伞形花序;花梗细,苞片膜质,黄绿色,花黄绿色,翼瓣无柄,唇瓣深黄色,舟状,花丝线形,花药卵圆形。子房纺锤形,蒴果未见。
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等地,生于山地沟谷林中或沟边阴湿处,该种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该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关注其观赏价值。
《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一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具短分枝,长裸露,下部节常膨大,具少数纤维状根。
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常有3-4对具柄的腺体,边缘有圆齿状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侧脉7-9对,弧状弯,中脉在下面多少明显,两面无毛。
总花梗单生于上部叶腋,明显短于叶柄,长5-10毫米,具3,有时2花,排成近伞形花序;花梗细,长7-10毫米,微弯,上部稍膨大;基部有苞片;苞片膜质,黄绿色,披针形,长6-7毫米,宽2-3毫米,顶端镰状渐尖,宿存。花黄绿色,径15-20毫米 (未开放) 。侧生萼片2,萼片大,近圆形,薄膜质,长约18毫米,宽12毫米,上端微凹,背面中肋增厚,具狭翅,顶端具短尖;旗瓣宽椭圆形,长12-13毫米,宽10-12毫米,背面中肋明显增厚,有绿色鸡冠状突起,先端钝;翼瓣无柄,长8-9毫米,2裂,基部裂片小,卵状长圆形,钝,上部裂片圆斧形,顶端微凹或圆形,背部有半卵形反折的小耳,唇瓣深黄色,舟状,长10毫米,口部平展,宽10毫米,先端尖,基部急狭成长约15毫米,内弯的距。花丝线形,不等长,长约3毫米;花药卵圆形。顶端钝。子房纺锤形,略钝。蒴果未见。
产中国浙江(遂昌九龙山)。模式标本采自九龙山。
斑点病
为害症状: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时清除病落叶。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铜-锌复合胁迫对凤仙花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为了探明重金属Cu-Zn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用凤仙花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 mg/L低浓度处理时,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仍低于对照处理;而在40~320 mg/L高浓度处理时,随着Cu-Zn处理浓度的增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率呈下降趋势。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当Cu-Zn处理浓度为40 mg/L时,呈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逐渐增强。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Cu-Zn处理下凤仙花幼苗的根系活力受到显著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