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地浸钻孔是地浸工艺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钻孔工程质量、成本和工作方式对地浸采铀技术经济指标影响很大。地浸钻孔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有较大的抽注液能力、能向不同矿石品位和不同渗透性的矿段分配不同数量的溶浸液,并能长期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的服务年限。确定地浸钻孔结构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矿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钻孔布置形式;(3)钻孔的生产能力;(4)溶浸液注入与提升方式;(5)钻孔的用途;(6)管材的防腐能力等。地浸生产钻孔套管常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管(PVC管)、高密聚乙烯管,也可采用不锈钢管。过滤管类型有圆孔包网式过滤管、窄缝式过滤管和填砾过滤管。我国地浸铀矿山主要采用的钻孔结构有:局部扩孔填砾结构和托盘结构两种。
注入井(injection well)
地浸采铀中向矿层注入浸出剂的钻孔,也称注液井。(GBT 4960.3-2010 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三部分: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P2)
抽出井(production well, pumping well)
地浸采铀中从矿层内抽出浸出液的钻孔,也称抽液井。(GBT 4960.3-2010 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三部分:核燃料与核燃料循环,P3)
观测井(monitoring well)
在地浸采铀中用来监测含水层地下水状态和化学成分的钻孔,也称监测井。
填砾工艺在地浸钻孔施工中的应用
填砾式结构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钻孔结构,自运用到我国地浸生产钻孔以来,其施工技术已相对成熟,施工工艺也从静水填砾发展到动水填砾,特别是动水上升流填砾工艺已广泛得到应用,在大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使填砾式钻孔结构的施工工艺进一步完善。
哈萨克斯坦地浸钻孔工程与资源评价相关技术
介绍了哈萨克斯坦砂岩型铀矿床的储量计算指标、地浸钻孔结构及施工工艺、洗井、地球物理测井等钻孔工程与资源评价相关技术。同时,从水文地质学角度剖析了提高钻孔涌水量所能采取的技术措施。
地浸出采铀(简称地浸采铀)是一种在天然埋藏条件下,通过溶浸液与矿物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溶解矿石中的铀,而不使矿石产生位移的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它一改过去常规矿山的生产模式,没有昂贵而繁重的井巷或剥离工程,也没有矿石运输、选矿、破碎和尾矿坝建设等工序;被采的是矿石,但采出的是含有有用组分的溶液。地浸采铀具有工艺简单,基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环境保护和安防条件好,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这一采矿新领域已受到世界采矿业的普遍关注。
地浸采铀是通过从地表钻进至含矿层的注液井将按一定比例配制好的溶浸液注入到矿层,注入的溶浸液与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可溶性化合物在扩散和对流作用下离开化学反应区进入沿矿层渗透迁移的溶液液流中形成浸出液;浸出液经过矿层从抽液井提升至地表,抽出的浸出 液输送至回收车间进行离子交换等工艺处理,最后得到合格产品。原地浸出采铀原理如图1所示。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地浸采铀已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了一套以地浸铀资源评价、溶浸液配方和使用方法、地浸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钻孔排列方式和钻孔间距的确定、溶浸范围控制、浸出液处理工艺技术、地浸矿山环境保护等为主体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
其中钻孔形式(井型)是指地浸采铀抽注液钻孔在平面上的布置形式、分布状况及相对位置;钻孔距离(井距)则是相邻两个钻孔间的距离,它包含抽液孔与注液孔间的距离,注液孔与注液孔(抽液孔与抽液孔)间的距离。井型与井距的确定,影响地浸采铀钻孔工程量的大小、溶浸液的有效循环时间,影响地浸产品成本高低与铀资源回收率的大小。井型与井距布置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保持抽注平衡,根据钻孔抽注液量的大小来确定抽注液钻孔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做到抽出的溶液量与注入的溶液量基本相等;(2)保证溶浸液的合理分配,要求矿体浸出均匀,并尽可能消除溶浸死角,以获得较高的浸出率;(3)保证较小的钻孔工程量和较低的吨金属成本。常用的井型有5点型、7点型和行列式井型,井距一般为8~50m。
井型(well pattern)
地浸采铀抽出井与注入井在平面上的排列形式称为并型,它反映抽出井与注入井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及分布形态,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井场抽出井与注入井在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二是抽出井与注入井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
井距(well spacing)
相邻两个钻孔间的距离,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抽出井与注入井之间的距离;二是注入井与注入井(或抽出井与抽出井)间的距离,如未加说明,常提到的井距指抽出井与注入井之间的距离。井距决定着浸出剂的有效循环和资源回收率的高低,选择合理的井距是确定井场工艺的首要工作。
采区(mining area)
指按设计将开采的矿体分为若干开采单元,在一定阶段内开发的具有一个完整的抽注液循环单元的独立的开采作业区。
根据地质或工程要求,利用钻探设备,在岩层中钻凿的直径远小于其深度的柱形圆孔。钻孔的最上部称孔口,钻孔的底面称孔底,由孔口至孔底的整个柱状侧面称孔壁。整个钻孔有时也称为孔身。根据工程目的不同,钻孔可分为地质勘探钻孔、水文钻孔、工程钻孔等。
钻孔直径、钻孔深度、钻孔方向是一个钻孔的三要素。钻孔要素取决于工程目的和施工条件。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的直径通常在75~172mm范围内;直径小于75mm的称小口径钻孔;直径大于172mm的称大口径钻孔或钻井。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的深度通常不超过1500m,深度在300m以内的钻孔称浅孔;深度在300~800m的称中深孔;深度超过800m的称深孔。钻孔方向即钻孔轴线的指向。地面钻孔有直孔和斜孔(钻孔轴线同铅垂线间夹角小于45°的钻孔。坑道钻孔的方向可变性很大,可以从垂直向下到垂直向上,但多数是接近水平的钻孔。
又称孔身结构,指钻孔由开孔到终孔的孔径变化。通常在施工前对钻孔结构进行设计,即提出对整个钻孔与一定深度相对应的孔径变化要求,并以剖面图的形式绘出。设计内容包括埋设孔口管的直径及深度、开孔直径和钻进深度、各个需变径孔段的直径和钻进深度。如须下入套管,还应绘出套管规格、下入位置、层数及固定方法,并附文字说明以及终孔直径和终孔深度等。孔身结构剖面又称钻孔技术剖面,它作为《钻孔地质技术指示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钻孔施工的主要依据。设计时,综合考虑钻孔的工程目的、岩层特点、最大深度、合理的终孔直径以及钻进方法、护孔措施、设备能力等,并在满足地质或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化孔身结构;尽量缩小整个钻孔的直径;尽少变换孔径,不下或少下套管,以加快钻进速度、降低钻探成本。常用的设计方法是先根据钻孔工程目的及最大钻进深度确定合理的最小终孔直径,再据穿过的岩层性质、孔壁稳定情况及合理利用设备功率等因素,自下而上逐段推出变径位置以及开孔直径。对于较复杂的孔段应考虑进行技术处理或下入套管的可能,保留进行扩孔或下入套管的备用直径,不强求简化。
①获取岩心、岩屑或煤层气样品,必要时从孔壁补取岩样。
②作为煤田测井通道,获取岩层各种地球物理信息。
③简易观测地下含水层水文地质动态。
④有的钻孔可探采结合,开采地下水、煤成气,地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