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产权制度
产权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社会福利分配严格按“权”分配,电力市场成员行为更加符合市场机制设计预期的要求,以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建立现代化电力企业股权制度,能够吸收闲散资金投资大规模的电力建设项目;更多股东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治理中,能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2政府职能
在电力市场中,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在4个方面:一是制定并执行电力市场规则,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电力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二是对电力市场运行进行总体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防止发电侧市场成员侵占消费者剩余,维持稳定的市场环境;三是提供电力市场稳定运行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四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当市场失灵时,通过政府调控实施市场监管,披露信息,这可以修正市场的外部性,发挥市场机制不能及的作用。
3法律保障
法律对市场效率的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法律确认并规范政府职责,防止政府行为的缺位、超位以及借行政权力的寻租行为;二是通过立法确认对电力市场产权、竞争秩序、价格等的保护,通过执法调整市场垄断、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通过司法活动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三是为市场成员利益提供保障和救济,以强制性手段重新调整市场结果。
1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主要由供需机制、价格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风险机制4个方面构成。因篇幅所限,仅以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为例,分析市场运行机制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包涵价格形成机制与调节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指当电力供需平衡时确定电力商品价格的方式,主要有以边际电价结算和一机一价2种出清机制。以边际电价结算为例:所有成交电量均根据市场统一出清价结算,市场成员有按照成本报价的激励,此时市场购电总成本降低与市场成员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一致的,这有利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此外,低成本机组有降低成本与扩大发电量的激励,中标电量的增加将在市场上挤出高成本的边际中标机组,通过市场竞争选择低成本机组,有利于降低整体购电水平。价格调节机制指价格对于市场行为的调节作用。价格信号是否实现及时的传播,其覆盖面有多大,渗透过程中是否出现失真与扭曲的现象,对市场成员产生什么样的激励,激励是否合理、适度等,都会影响到市场的均衡状态及社会福利,进而影响市场效率。
2}风险机制。风险机制主要包括风险的可观性、可控性与风险规模。风险的可观性是指市场的整体风险是否可观,即市场成员是否能够对市场风险的发生与风险发生程度进行有效地预测与分析。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整体风险是否可控,即当风险发生时,能否通过一定的应对机制将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可置信水平下。不可控的风险往往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甚至产生连锁反应。风险规模,即风险的大小,将影响市场成员的决策行为。太大的风险规模将导致大量的风险中立者采用保守的风险规避手段,或由于太大的风险而选择离开,这将影响市场的准入门槛与吸引力,从而影响市场的参与度与竞争度。
2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主要分析现有以及正在进入市场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问的关系,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从完全垄断市场到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的垄断性逐渐削弱,竞争逐渐加强,由市场结构造成的结构性市场力依次削弱;动用市场力的可能性也依次降低,垄断者通过动用市场力牟取超额利益的风险越来越小,这有利于消费者稳定地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其次,在对称的市场结构下,双方的博弈能力是相同的,双方的市场成员能够在市场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利于双方的市场均衡,实现双方福利的最大化,使市场的均衡局面符合市场双方的共同意志,从而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3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级了市场、各交易品种、各交易方式的有机统一体,各环节通过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
1)了市场的层次与结构。市场往往由一系列了市场组成,了市场之问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联系。纵向关系指的是上级市场与下级市场的权限分配与协调机制;横向关系指的是同级市场的功能定位与接口。市场层级过多将提高市场信息传递链条的复杂度、市场结构的冗余度,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而市场层级过少又将给市场的组织协调带来困难,同样也会增加交易成本适度的了市场规模与数量有利于市场成员便利地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从而有利于减小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2)交易品种。交易品种是指市场开展交易的种类,不同交易品种从不同方面影响市场效率,如实物交易主要用于交割与供需匹配;金融交易主要用于规避风险,稳定长期价格;容量交易主要用于对商品基础设施定价,反映投资的固定成本,从而影响市场投资决策;使用量交易主要用于商品本身定价,反映商品的变动成本,从而作用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调节。应根据电力商品特点、资源稀缺性,建立满足电力交易不同需求的多品种交易体系,这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3)交易方式。不同的交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规模、过程透明度、信息充分度、实现灵活度、速度快慢、风险规避能力等方面。如双边交易有利于提高交易的灵活性,通过相互博弈规避风险;竞价交易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场内交易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使市场成员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建立多种交易方式相配合的交易体系,有利于发挥不同交易方式的优势,满足不同市场成员对交易的不同需求,增大社会福利,减小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与外部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物理因素是电力市场的物理基础。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物理因素主要是电网,电网是电力市场的物理载体,电网规模决定市场规模。适度规模的电网是提高电力市场效率的基础保证。适度规模、合理结构的电网有利于减少阻塞,削弱市场力。处于网络端点的发电厂与用电负荷的联系路径多样化,可减少对特定输电路径的依赖性,降低输电阻塞,削弱局部市场力,从而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购电成本,提高消费者剩余。扩大电网规模有利于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效率。建设覆盖面更大的电网,吸引更多发电厂商进行交易,增加发电成员的数量,扩大市场规模。电网规模越大,市场范围越大,潜在的市场成员越多,这有利于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效率。扩大电网规模将提高优化机组利用水平,减少备用投资。电网规模的扩大,市场成员的增多,有效增加了市场交易量。随着市场成员增多,市场规模扩大,各个市场成员机组互为备用,这减少了备用投资,提高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市场更加服从统计规律,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加,个体供给电量波动对全网电力供需平衡的影响减弱,这有效抑制了市场力,规避了市场风险,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1)基于一般市场效率理论与电力商品特性,建立了考虑宏观因素、市场内部因素、物理因素的电力广义市场效率理论,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反映影响电力市场效率的本质因素。
2)从电力市场效益、交易成本、外部性、市场力、风险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产权制度、政府职能、法律保障在提高市场效率、保障市场运行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市场运行机制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机理,揭示了市场中供方与需方的结构对称性对市场效率及其效益分配产生的重大影响,分析了市场层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论证了电网对电力市场的支撑作用,提出应促进多品种交易,将多种交易方式相结合,发挥不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优势。
3)提出了反映资源配置状态、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及其增量的关键指标,从不同层面有效评估电力市场效率。2100433B
从1998年起,我国逐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除6省(市)开展省电力市场试点外,东北、华东和南方区域市场也开展了相应的模拟市场,并在市场试点和模拟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政府干预市场、市场配套措施不到位、企业激励不足等问题使得出现了电力市场能否提高电力产业效率的质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电力市场效率理论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
电力市场效率是电力市场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对南方电力市场的阶段任务、市场主体、撮合交易模式及其与国内其它区域电力市场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在供需方面,考虑需求弹性对电力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低需求弹性将导致电力市场出清价格高,市场运行效率低,经济效益分配不合理。对发电侧电力市场的效率进行了评估,指出了一些造成电力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另外,文献[4]从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效率等方面讨论了单一省级电力市场模式、单一区域电力市场模式和三级电力市场体系模式的利弊,并对电力市场结构、市场模式以及交易方式的概念和内涵做了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电力市场效率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理论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范围四、调查对象五、调查方法(一)二手资料调查:1、行业刊物;2、行业网站;3、购买调研机构的调研资料;4、购买媒体发布资料(如央视监播报告);5、其他渠道。(二)一手...
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范围四、调查对象五、调查方法(一)二手资料调查:1、行业刊物;2、行业网站;3、购买调研机构的调研资料;4、购买媒体发布资料(如央视监播报告);5、其他渠道。(二)一手...
要注意的问题是: 1. 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问卷设计应该以此为基础 2. 明确针对人群,问卷设计的语言措辞选择得当 3. 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 4. 卷首最好要有说明...
评估市场效率时,应从资源配置状态、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及其增量3个方面,构建评估电力市场效率的关键指标。由于通货膨胀对价格变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以下指标中所涉及的价格变量均已经扣除通货膨胀对价格的影响。
1)产电比指标。产电比C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国内pGDP与消耗电能总量Q之的比例关系,其表达式为
C=pGDP/Q
产电比描述单位电能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从国民经济角度直接衡量市场效率。产电比指标越高,说明单位电能所创造的价值越高,同时也说明在同样GDP水平下用电量较少,电能利用更加充分,这体现了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有效性。
2)地区问边际电能价格差异。地区问边际电能价格差异是对电力资源空问分布优化程度的评估指标。当地区问电能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时,说明地区问电力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水平。当输电容量有富余时,价格较低的地区电力资源分布相对密集或呈供大于需的状态,而价格较高的地方电力资源分布相对稀疏或呈供小于需的状态;否则,这种较大的差异意味着地区问的电能传输能力存在着瓶颈,阻碍资源的有效流通。上述2种情况都说明存在资源优化配置的潜力空间。
3)电源电网资源的利用程度。电源电网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了资源在静态时间点(段)上的优化配置程度。过高的充裕度意味着电力供应与备用充足,表明当前电力资源运用的充分程度不够,较多电力设备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空闲状态,电力投资效率低;过低的充裕度往往意味着电力供不应求,这说明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利用价格信号引导电源规划,市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意义上,往往采用系统备用率、线路传输裕度、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等指标表征电源电网资源的利用程度。
1)长期投资回报率指标。长期投资回报率是指行业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量R与原有投资总量I的比值,长期投资回报率指标反映电力行业的可盈利程度,也反映该行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当回报率指标高于社会无风险贴现率时,行业处于价值“高地”,社会资本具有涌入的趋势;反之,则行业处于价值“洼地”,其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投资回报率指标从宏观、长期的视角反映了生产者剩余的大小,其同比与环比增幅则反映了
生产者剩余的增量。
2)市场成员生产者剩余指数。生产者剩余指
数KPSI描述发电市场成员的清算价格、与生产成本PAc的偏离,其表达式为
KPSI=(P-Pac )/ac
生产者剩余指数越大,说明价格偏离成本程度越大,反映市场中发电企业获取生产者剩余能力越大。真实成本不易获得,可以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折旧、煤耗、税费、偿贷等项目求和,用该值除以发电量获得单位数据,测算企业的生产成本。
当市场成员整体或单个市场成员的生产者剩余非常大时,市场可能处于如下状态:市场机制未能有效抑制市场成员动用市场力,购电价格整体提高;政府监管存在漏洞,出现合谋行为;网络阻塞导致存在局部市场力。
3)平均购电价格。平均购电价格Pa指从发电企业购电的平均价格,其值可通过实际购电量加权计算得到。
在充分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平均购电价格与单位电量生产成本基本同步变化。实际中往往使用当期平均购电价格与前期增量的比作评估指标,平均购电价格反映生产者剩余在当期的增加程度 。
销售侧的价格弹性。销售侧价格弹性Ea指需求对价格波动的敏感程度,弹性系数越大,对供应侧电价上升抑制作用越大,价格少量增长将导致需求大幅度减少,使供应侧涨价后产生巨大的电量损失,最终导致供应侧不愿意涨价。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电力市场三方博弈分析
分析了能源互联网下电力市场的结构模式,将博弈论(game theory)作为研究其经济行为的理论方法,根据能源互联网下电力市场的特征建立了由电网公司、新增供电实体与用户构成的三方非合作静态博弈模型,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求得了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并分析了新增供电实体数量对电力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增供电实体的出现将削弱时段电价的削峰填谷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且新增实体数量和交易手续费设置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市场均衡。
电力市场毕业论文
1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农村电力市场研究 办学学院 郑州大学 专 业 电气工程 学生姓名 潘伟 学 号 14208825048 2017年 06 月 19 日 2 农村电力市场研究 摘 要 在我国,农村相当多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地位, 我国在 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的力度推进,农村要发展,电力要 先行 ;农村配电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随着农村 电网改造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质的改善,但是农村配 电网的可靠性水平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依然偏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及居民对电力服务要求的提高,农村配电网的可靠性越来越重要研 究农村配电网的可靠性,对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起到越来越关 键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现状展开了分析 ,指出了目前农 村电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随后指出了服务农村电力市场的
【特征表理论】是概念结构理论之一,是有波纳等人提出的。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这些规则也称概念规则,它包括肯定、否定、析取、条件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概念规则相互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概念。
例如:“鸟“的定义性特征为有羽毛、无齿有喙的动物,两个定义性特征的合取就构成了鸟的概念。
【评述】特征表理论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的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因为有些自然概念的定义特征是非常难以确定的,因此这种概念的结构是难以用特征表理论来解释的。2100433B
一、现代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发展流派
1.德国学者哈根和恩特雷斯等学者提出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
从理论的影响力来看,哈根(Hargen)和恩特雷斯(Endres)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也称森林多效益理论,或森林多效益永续理论,或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理论)最为显著,被认为是现代林业经营的经典理论。1867年,奥托·冯·哈根提出:“经营国有林不能逃避公众利益应尽的义务,而且必须兼顾持久地满足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要和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他还认为:国有林应作为全民族的财产,不仅为当代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成果,以满足人们对林产品和森林防护效益的需求,同时保证将来也能提供至少是相同甚至更多的成果。这就是森林多效益永续理论的早期思想。1905年,恩特雷斯认为森林生产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对于森林的福利效益可理解为森林对气候、水和土壤,对防止自然灾害以及在卫生、伦理等方面对人类健康所施加的影响”。蒂特利希(Dieterich,1948)也对森林多种效益的永续经营与木材永续经营的差别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多种效益的永续不仅是木材、货币收入、盈利,还应有林副产品的利用,并涉及森林的各种效益。柯斯特勒尔(Kostler,1955,1967)在谈到永续利用的条件时指出,“永续性只有在生物健康的森林里才能得到保证,因此必须进行森林生物群落的核查。”泼洛赫曼(Plochmann,1982)也指出,“永续性的出发点不应该再是所生产的多种多样的物质、产量、效益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而应该是保持发挥效益的森林系统。”这些思想已将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森林多种效益永续利用思想的影响下,2O世纪5O年代,德国政府批准了森林多种效益永续利用的林业政策,并于森林法(1975)中规定了森林经营的三大目标:经济效益、保持自然平衡和提供休憩场所(即现在所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于60年代制定了森林多种效益经营的法规,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也有相类似的举措。
德国的林业经营理论在世界各国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都采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制定新的林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进展。
2.美国克劳森和塞乔等学者提出的林业分工理论
进入2O世纪70年代,森林多效益理论受到了来自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和R·塞乔博士等人所提出的林业分工论的挑战。1975年,克劳森博士等人首先具体分析了森林特征与森林利用的关系,并全面地评估了不同森林的自然、经济潜力,迈开了林业分工论研究的第一步。他们认为,现代集约林业与现代化农业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能通过林业的集约化经营来生产木材,森林的生产潜力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他们将上述观点概括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思想,以区别于原有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到了7O年代后期,W·海蒂对林业分工论进一步进行了科学验证,他根据“效益标准”提出,不能不加区分地对所有林地进行相同的集约经营,而应该选择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同时使优质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实现经营目标的分工。他们认为,随着森林经营从当前的生物学标准向将来的市场效率标准转移,美国的森林不仅可以生产更多的木材,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环境和游憩价值。他们还认为,原有的“森林永续利用”思想是发挥森林最佳经济效益的枷锁,按照这种思想所进行的林业经营活动大大限制了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潜力,如果不摆脱这种思想的限制,就难以使林地和森林资源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3.美国学者富兰克林提出的“新林业理论”
198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J·F·富兰克林教授针对美国太平洋沿岸西北部成过熟林的经营提出新林业理论,旨在协调生产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新林业理论原则是突出森林潜在的生态价值,要求森林经营应尽可能模拟森林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保持成过熟林的天然遗产及结构特性。主张对森林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上。该理论一经提出,立即震撼了美国林业界、新闻界和政界,许多林业专家认为,新林业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哲学,它避免了传统林业生产和纯粹自然保护者之间的矛盾,将生产和保护视为一体,找到了一条发展林业的合理道路。1989年和1990年,美国国会曾先后两次邀请富兰克林教授赴华盛顿参加众议院关于新林业的听证会,并提交了一项十分庞大的新林业综合计划。有人预言,新林业对美国林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可能将彻底取代现行以伐木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林业,创造出一条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道路,将林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但事实证明,由于新林业理论的实践操作太过复杂,又仅适用于局部地区,因而未能成为处理全美林业的理论基础。
综观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林业经济学者对林业经营思想的讨论非常活跃,而且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这与时代发展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存的需求是不无关系的。—方面,日益恶化的环境与日渐富裕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各国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森林的巨大的多重功能,并且也有能力提高对森林的经营水平,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森林三大效益的需求。正是这样,在各种的经营思想的不断相互碰撞中,在各种经营理论被森林经营的不断检验后,人们的思路当前正慢慢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并体现在大多数国家的森林经营政策中,比如美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加拿大的“可持续林地管理”和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生态林业)等。
目前,世界各国林学界正在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集中研究,以期找到一个适应本国国情的森林经营理论,以指导发展中的实践。
二、西方林业经济理论的特征
1.与一般经济理论不同,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将如何保持和增加森林资源供给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西方国家的社会产品供给能力逐渐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约束条件逐渐由供给约束变为需求约束,由此决定西方经济的基础理论越来越重视研究需求问题,例如长期占据西方宏观经济主流理论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产生至今都是以需求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但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却是个例外,观察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林业经济理论还是现代林业经济理论,都将如何保持和增加森林资源的供给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而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问题,如森林采伐、运输、加工、销售等问题,由于矛盾并不尖锐,因此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并没有对其进行太多关注。
2.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较好还是在生态问题出现的条件下,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始终非常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
在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将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林业经济理论和实践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或主要目标之一)。奥地利的林业经济理论特征非常鲜明,例如奥地利农林部长Molterer在其文章“展望森林的未来”(1996年6月)中认为,森林的“经济利用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这位部长还指出,农林混合企业里,森林应成为收入的支柱,为企业建立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奥地利农林部林业司长Ger PardMannsberger1996年6月也撰文指出,10-15年前,奥地利经营森林很少谈生态问题,而目前,森林经营的经济问题“令人痛心地被排斥到次要地位。1998年1O月,奥地利召开农林主大会,强调应视森林资源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这种重视发挥林业经济效益思想的指导下,奥地利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1992-1996年奥地利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该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6.8%,与1961年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8%,森林面积增加了23.3万hm2 ,达到了396万hm2 。1961-1996年的林木蓄积量从7.80亿m3 上升为9.88亿m3 ,提高了26.6%。在奥地利,林业及以森林为主要依托的旅游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奥地利旅游业在外贸平衡中占据首位,1996年奥地利旅游业出超231亿奥地利先令,木材产品以出超201亿奥地利先令在外贸平衡中居第三位。1997年,奥地利木材产品进出口净超233亿奥地利先令,成为第一创汇大户。
3.现代西方林业经济理论既尊重林业生产过程中自然规律的作用,也遵循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原则
近代西方国家在各自工业化进程中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促使西方林业经济理论越来越重视自然规律的作用,并力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例如前面提到的林业分工理论就探讨了如何按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林业生产布局,并如何实现对商品林的集约经营问题。在林业效率原则的指导下,新西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营造了110万hm2 的人工林,年供材1000万左右,实现了占有林地面积14%的人工林提供占全国木材产量95%的林业生产奇迹,从而使一个缺材国一跃成为木材自给有余并能大量出口的木材生产。尊重自然规律并遵从效率原则的林业生产理念对于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林业发展描绘了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如果措施得当,建立集约型的林业,我国的林业问题就不会再是一个备受众人“追究和责难的问题,而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当前西方林业经济理论正处于积累和发展时期,随着林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林业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林业经济理论也相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状态之中。总体来说,西方林业经济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林业生产力范畴的问题,主要目标是协调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虽然西方林业经济理论也注重通过税收制度和补贴制度等制度手段来实现林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但对于林业产权制度与林业经济绩效的关系,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制度给予特别关注只是在近些年来发生的事,二是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林业产权制度安排已经比较合理,其林业经济绩效已经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从而没有必要再进行林权制度改革。
三、西方林业经济理论对我国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1.当前我国的林权改革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林权制度
现代西方林业经济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发展林业生产力问题,而对本国的林权制度安排并未提出异议。西方国家的林业发展绩效也普遍比较好。所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说明西方国家的林权制度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反观我国林业,理论界逐渐统一了认识,认为提高我国林业绩效的关键措施是改革我国的林权制度,相关决策部门的负责人也将注意力和工作重点集中到了林权改革中来。
但对于我国林业产权制度的具体形式,理论界和决策部门还在讨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借鉴西方国家林权制度设计的经验,无疑会使我国的林权改革少走弯路。
2.林权调整和林业经济实践中一定要重视体现和保护广大林农的林业经济利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和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林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能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和产品,私人投资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如果其私人利益目标不能实现,再动听的宣传教育和再强硬的政策管制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私人投资于林业生产,不但能增进其私人利益,而且可以增进经济社会整体福利;不但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公私两利的事情。因此,合理的林业产权设置应该能够保障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应该能够对其林业生产活动产生有效激励。当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私有林数量都占本国森林资源总量的6O%以上,呈现出国有林以实现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私有林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为辅的,林业产权制度与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合理格局。我国的林权改革也应该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林权制度对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要尊重林业再生产的自然规律和重视实现林业的生态效益;要尊重经济规律和重视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
林业自身的二重性特征决定了林业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因此要求我们在森林经营时既要尊重林业再生产的自然规律,同时要尊重林业经济规律,才能实现林业经营的总体效益最优。无论是西方的“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还是“林业分工论”,拟或“新林业理论”,都没有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实现与经济效益实现对立起来,在二者之间作非此即彼式的选择。而是同时尊重支配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林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西方国家的这种林业经营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尤其在跨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个历史性变革是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为核心,同时,加速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重要转变。但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进程中,同样要重视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因为木材作为当今四大原材料(木材、钢材、水泥、塑料)中唯一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生产资料和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但木材的供给能力却十分有限,供需矛盾尖锐。据测算,2005年和2015年,我国的木材供给能力分别为1.69×108m3 和1.95×108m3 ,供求缺口分别为0.6×108m3 ~O.7×108m3 和1.4×108m3 ~1.5×108m3 。一旦国内商品林资源供应木材和通过进口木材形成的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话,势必对林业生态建设造成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在我国的林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对过去单纯注重林业经济效益这一倾向矫枉过正,走向单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却忽略林业经济效益这一极端,而是要实现林业多效益综合并举。2100433B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1、颗粒为球形
2、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质量等不变
3、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他颗粒影响
4、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淀时, 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