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动力系统导论》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该书概括地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全书分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与叠函数有关的内容。书中每一章的内容均按照"基本概念+应用+理论与证明+练习"的形式组织,有条不紊,十分适合教学使用。
该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分支或动力系统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供专门从事动力系统理论研究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某工程净化空调及动力系统优化设计
本文对该项目使用的洁净室空调系统和动力系统,在施工中、生产运行时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及处理和改进。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原设计人员套用经典净化空调系统和动力系统模式,未能对本单体所处气候类型、洁净室的位置特点和生产运行模式进行全面了解,导致暖通系统不够优化、不够节能、不够经济甚至不能满足生产使用要求。本次阐述希望提醒初、中级设计师,不要因为项目的面积的小或功能形式简单,而忽略其重要性,套用经验或经典设计。
动力系统及配电箱
名称 规格及型号 数量及单位 照明配电箱 AL PE=148KW 1 个 照明配电箱 PIS=111KW 2 个 照明配电箱 LIS=211A 1 个 走道正常照明配电箱 8KW 4 个 办公室照明配电箱 4KW 1 个 后勤用房照明配电箱 8KW 1 个 后勤用房照明配电箱 4KW 2 个 YOJA照明配电箱 6KW 1 个 健身房照明配电箱 6KW 1 个 前台办公照明配电箱 4KW 1 个 商务中心照明配电箱 4KW 1 个 大堂照明配电箱 30KW 1 个 总统套房照明配电箱 30KW 1 个 标准套房照明配电箱 4KW 12 个 储物间照明配电箱 4KW
应用有效能分析方法,对气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环节的有效能消耗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各环节的能耗值。分析结果表明:节流减压有效 能损耗约占50%;吸热量很小的情况下,动力系统的输出的机械能只占总能量的20%左右,而按理想等温膨胀,输出的机械能可以达到总能量的40%。
有效能 (火用 ) 是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任何形态的能量最大限度能够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代表着能量中量和质统一的部分。有效能分析法的本质是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从能量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揭示能量中的有效能的转换、传递、利用和损失的情况。采用有效能分析方法对气动汽车动力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正确、全面地评价系统能源利用率,对节能潜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有效能损失的原因找出节能的正确措施,提高动力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工作过程如下:气源中的高压空气通过节流阀减压至发动机的进气压力,作为发动机的进气,在发动机中膨胀,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输出机械功,在工作循环结束时以一定残余压力排放至大气。
从有效能的角度分析,气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能量来自于车载储气瓶中高压空气的有效能。系统工作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发动机膨胀做功转化为汽车的驱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其余则在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损失掉。有效能损失的环节包括:高压气体通过气动管路时气体与管壁摩擦引起的有效能损失;气体通过减压阀节流减压过程中的有效能损失;气体在发动机内膨胀做功过程中的有效能损失,包括泄漏损失、热力过程不可逆损失、尾气排放损失等。其中,气体与管壁摩擦引起的有效能损失很少,且与具体的结构有关。
气动汽车的工作过程实质上是高压气体的减压过程:压力为p1的高压空气经过减压阀节流减压到发动机的进气压力 (p2 ),在气缸内膨胀对外输出能量,最后以压力为pg的尾气排放出去。
气动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泄漏,因此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属于变质量热力过程,应该用变质量热力学进行分析:根据变质量热力过程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推导出过程方程,引入过程多变指数,可以得到有漏气膨胀过程中参数变化规律及输出功量的表达式。
由的分析可以定量计算各环节有效能消耗的情况。例如,取p1=30MPa,p2=2.0MPa,pa=0.2MPa,p0=0.1MPa,T0=300K,漏气系数ξ=0.1,空气绝热指数k为1.4,空气气体常数R为0.287kJ/(kg K),节流损失引起的有效能损失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约为48%。在吸热量很小的情况下,动力系统输出的机械能只占总能量的20%左右。而按理想等温膨胀 (Tg=T0,n=1- k),则可以达到40%左右。不同吸热量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输出功变化曲线。可以看到,随着吸热量的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接近线性增加。因此,设计气动发动机时,应加强膨胀过程中气体的吸热,使其尽可能接近等温膨胀,增加发动机输出功。
应用热力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气动汽车动力系统各主要环节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损失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节流、泄漏和高压尾气排放等原因,在高压减压阀和气动发动机两个环节存在损失。运用平衡方程对相关环节中的损失进行计算,建立了系统的分析数学模型,并针对一气动汽车动力系统实例,应用该模型仿真计算得到了系统的流图,图示结果表明,最终做功输出的不到总有用能量的1/3,尾气排放、节流减压和泄漏等原因引起的 损失分别达43.2%、18.3%和7.8%,对系统整体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气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车载高压储气罐组、高压减压阀、流量调节阀、气动发动机和串连这些部件的管道等组成,其工作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如。车载高压储气罐组中的高压空气流出气罐后通过节流阀减压至设定的压力,作为发动机的进气。随后的流量调节阀用于控制进入气动发动机气缸的气体流量,以此调节发动机的转速,适应不同工况的要求。在气缸中膨胀做功的气体的压力并不能最终降低到大气压力,而是以一定的残余压力在工作循环结束时通过排气门排放至环境中。
气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几乎所有能量来源于车载气罐组中高压气体的压力能,还有部分能量来源于高压气体经过热交换器时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气体从气罐出来后所经过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的能量损失情况,主要有流过管路和接头等处时壁面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高压减压阀减压过程中气体状态不可逆变化过程引起的能量损失;气体在发动机内的膨胀做功过程,存在泄漏、尾气带压排放等情况,是不可逆过程,也将引起能量损失。以上环节是进行分析的重点,考虑到气体的黏性很小,且管道长度较短,气体与管壁摩擦引起的损失可以忽略,同时,流量调节 阀由于一般通 径较大,对气体状态影响较小,引起的能量损失也较小。
以往复活塞式气动发动机为例,在理想的工作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压力的变化,1点(上止点)进气冲程开始,进气门开启,缸内压力迅速上升到进气压力pin,并继续向气缸内进气,进尔推动活塞下行,对外做功。当活塞运行到由设定的膨胀比确定的位置3时,进气门关闭,封闭在气缸中的高压气体开始膨胀,压力能释放,并继续推动活塞
下行对外做功。当活塞运行到下止点4时,排气门开启,缸内气体向外排出,压力降低到大气压p0,之后到达下止点5,活塞上行将缸内残余气体排出回到上止点1,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结构和膨胀比有限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泄漏、尾气排放压力较高等情况,气体经历了一个不可逆热力学过程,损失较大。以下对一个发动机工作循环内 损失情况进行分析。
在进气过程中,由于气缸内气体压力和温度保持不变,泄漏引起的 损失是泄漏气体自身具有的,为了研究泄漏的影响,
进气门关闭后气体在膨胀阶段膨胀做功,由于一般发动机转速较高,一个工作循环中吸热量相对很小,对输出功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膨胀过程可视为绝热膨胀。由于有泄漏的存在,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变化并不等同于定质量系统绝热变化过程,是一个变质量热力过程。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研究表明,引入过程多变指数,可以推导得到有泄漏存在时绝热变化过程中气体状态参数变化规律。
由分析建立的气动汽车动力系统分析模型可知,由于气罐中气体的温度在系统工作过程中不保持恒定,将会影响到后续环节损失的计算,需要在整个工作时间段内进行积分计算。基于以上模型编写了数值计算程序,对不同工作情况下系统的损失进行了仿真计算。
选取如下气动汽车动力系统相关参数:初始压力为20MPa,总容积为300L,发动机进气压力为1.5MPa,发动 机转速为1500r/min,总排量为0.8L,膨胀比为1.7,发动机进气阶段泄漏系数为0.08,膨胀阶段泄漏系数为0.05,空气绝热指数为1.4,空气气体常数为0.287kJ/(kgK),计算得到系统流程图。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由于气动发动机膨胀比较小,尾气压力排放较高,损失了大量的,同时经历过程为绝热过程。温度低于环境压力的进气所具有的冷量 也随之损失,因此尾气排放时的损失最多,占到接近总量的一半。其次是高压减压阀节流产生的损失,占到接近总量的1/5,且随减压比的提高而增大。泄漏损失在 损失的总量中虽然较小,但随泄漏系数的增大将迅速增大。因此,由以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损失,最后可用于做功输出的不到总量的1/3。
材料学科发展迅速,为材料类专业教育适应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和基础,材料已用于各领域。 为了解决材料类型、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材料的制备、讨论材料的前沿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开设了材料导论课程。
材料导论课程采用中英双语讲授,使学习者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同时积累材料学科领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提高学习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知识、了解材料科学前沿发展动态、在中国国内外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课程设置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材料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
材料导论课程适用于材料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学习;适用于机械、电子、环境、生物工程等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也适用于具有一定材料科学基础及材料性能相关知识的社会人士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