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绪论1
11大气的组成1
12大气污染2
121大气污染2
122造成大气污染的因素2
123大气污染的特点2
13大气污染物3
131大气污染物定义3
132大气污染物的特点3
133大气污染物的类型3
14大气污染的危害4
141对人和动物的危害4
142对植物的危害4
143对材料与设备的腐蚀4
144对气候的影响4
15污染物排放、传输和受体4
16大气污染综合防治5
17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5
17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5
17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6
17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6
174警报标准6
18空气污染指数6
19大气污染特征与排放量估算7
习题92污染气象学原理与大气扩散10
21大气层结构和气象要素10
211大气层结构10
212气象要素11
22大气的热力过程12
221大气的热交换12
222气温的垂直变化14
223大气稳定度15
224逆温15
225烟流程度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16
23大气的水平运动17
231水平作用力17
232近地层风廓线18
24局地污染气象特征19
241城市污染气象特征19
242山区污染气象特征20
243水陆交界下垫面的污染
气象特征20
25大气扩散模式21
251无界空间点源扩散模式21
252高架点源扩散模式22
253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23
254线源扩散模式23
255面源扩散模式23
256烟气抬升高度计算24
257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25
习题283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设备29
31颗粒物的粒径及分布29
311颗粒物的粒径29
312颗粒物粒径的分布31
32粉尘的基本性质36
321粉尘的密度36
322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36
323粉尘的比表面积37
324粉尘的含水率37
325粉尘的润湿性37
326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38
327粉尘的黏附性39
328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39
329粉尘的阻力特性40
33除尘装置的性能41
331处理能力41
332净化效率41
333阻力43
34重力沉降室43
341重力沉降的基本原理43
342重力沉降室的效率44
343重力沉降室的应用与设计45
35惯性除尘器46
351惯性沉降的基本原理46
352惯性除尘器除尘机理47
353惯性除尘器的种类和结构47
354惯性除尘器的应用47
36旋风除尘器47
361离心力沉降原理48
362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50
363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51
364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52
365旋风除尘器的结构类型53
366旋风除尘器的设计选型54
37电除尘器55
371电除尘器的原理55
372电除尘器的类型与构造62
373电除尘器的设计计算和应用65
38过滤66
381过滤基本原理67
382袋式除尘器67
383颗粒层除尘器73
39湿式除尘器75
391湿式除尘器的原理75
392典型湿法除尘器举例76
310柴油机颗粒物的捕集82
3101过滤体材料及其机构82
3102再生技术84
习题854气态污染物控制基础88
41气体的扩散88
411费克第一定律88
412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子扩散88
413气体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90
414对流传质91
42气体的吸收93
421吸收过程基本原理93
422吸收速率94
423化学吸收98
424吸收塔的设计与计算99
43吸附102
431吸附原理103
432等温吸附式103
433吸附计算105
434固定床吸附器106
44催化111
441催化原理111
442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112
443催化剂114
444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117
习题1195硫氧化物的排放控制120
51硫的自然界循环120
52我国的硫排放120
53燃料脱硫122
531煤炭的加工122
532煤炭的转化122
533燃油加工124
54燃烧过程中的脱硫125
541石灰石/石灰炉内喷钙126
542流化床燃烧脱硫126
55高浓度二氧化硫的回收和净化128
56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回收和净化129
561烟气脱硫技术概述129
562湿法烟气脱硫技术130
563半干法脱硫技术137
564增湿灰外循环技术140
57烟气联合脱硫脱硝技术140
571固相吸收再生烟气脱硫脱硝
技术140
572氧化铜同时脱硫脱硝过工艺142
573NOxSO工艺142
574SNOX工艺143
575DESONOX工艺143
576SNRB工艺144
577烟气循环流化床一体化脱硫脱硝
技术144
578吸收剂喷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145
579氯酸氧化工艺145
5710湿式络合吸收工艺146
5711能电子活化氧化法146
5712电子束照射法146
5713脉冲电晕放电法147
习题1476氮氧化物的控制148
61NOx的形成及破坏机理148
611燃料型NOx148
612热力型NOx149
613瞬时NOx149
614NOx的破坏机理149
62低氮氧化合物燃烧技术151
621空气分级燃烧技术151
622燃料分级燃烧152
623烟气再循环技术152
624低NOx燃烧器技术152
63烟气脱硝技术154
63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155
63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158
633吸收法净化烟气中NOx161
64汽车尾气中NOx的治理162
641影响内燃机NOx生成的因素162
642内燃机NOx机内净化技术163
643车用内燃机NOx机外净化
技术164
习题1717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172
71概述172
711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172
712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172
713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172
72蒸气压及蒸发173
721蒸气压173
722挥发与溶解蒸气压175
73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176
731燃烧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76
732冷凝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81
733吸附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85
734吸收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88
735非平衡等离子体控制挥发性
有机物190
736生物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92
737膜基吸收控制挥发性有机物198
习题2008室内空气污染控制201
81室内空气污染来源201
811室外来源201
812室内来源201
82室内空气污染物种类和性质201
821甲醛(HCHO)201
82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202
823氨203
824氡204
83通风换气205
831自然通风205
832机械通风206
833置换通风207
84室内空气净化技术207
841微粒捕集技术207
842吸附法208
84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208
844臭氧净化技术208
845负离子净化作用208
846光催化净化方法208
85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对策209
习题2099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转210
91净化系统设计基本程序210
911基础调查210
912技术设计210
913成果表达211
914后期工作211
92净化过程的预处理和后处理212
921废气的预处理212
922污染物的后处理212
93净化设备选型214
931颗粒物净化设备选型214
932气态污染物净化设备的选型217
94排气筒(烟囱)设计219
941排气筒高度的计算219
942提高排气扩散效果的措施220
95管道系统设计221
951管道的材料和构造221
952管道系统的安排222
953保温、防爆、防腐蚀和防磨
措施223
954管道系统的维护与检修225
96管道计算和风机选型225
961管道气流流动225
962管道计算226
963风机选型228
97净化系统的施工安装和运转管理230
971施工安装230
972运转管理230参考文献231附录233
附录一空气的物理参数(压力为
101325Pa)233
附录二水和水蒸气的物理参数235
附录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1996)236
附录四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摘自
GB 13223—2003)237
附录五欧洲汽车排放标准238
附录六我国轻型汽车排放标准(摘自
GB 183522—2001)238
附录七我国轻型汽车排放标准(摘自
GB 183522—2001)239
附录八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239 2100433B
本教材参照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并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而成。书中第1章介绍了大气的基本情况和针对燃烧源污染物排放的计算;第2章从大气气象角度介绍了大气的扩散和输运模式;第3章结合颗粒物基础理论介绍了颗粒污染物控制设备的原理和技术,同时也介绍了柴油机颗粒物的捕集;第4章从吸收、吸附和催化角度介绍气态污染物控制基础理论;第5章侧重介绍固定燃烧源烟气脱硫的技术与工艺;第6章介绍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并从固定燃烧源和机车尾气介绍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第7章介绍挥发性有机物的各种控制方法和技术;第8章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第9章针对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转管理进行介绍。
这个网站有,可是要下载豆。http://www.daanwang.com/khda/t13755.html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书上有详细的公式啊,代进去就可以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 7.1 袋式除尘器处理烟气量为 3600m3/h,过滤面积为 1000m2,初始浓度 为 8g/m3,捕集效率为 99%,已知清洁滤布阻力系数 ξ=6×107/m,烟气 粘度 μ=1.84×10-5 Pa·s,要求滤袋压力损失不超过 1300Pa,集尘层的平 均阻力系数 α=8×108m/kg,试确定清灰周期和清灰后的压力损失。 解:(1)过滤速度: μ f=Q/60A =3600/(60 ×1000) =0.06m/min 清洁滤袋的压力损失:△ Po=ξoμuf =6 ×107×1.84×10-5×0.06 =66.24Pa ∴ △Pd=1300-6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案 学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 任爱玲 赵文霞 授课专业: 环 境 工 程 课程学分: 4学分 课程总学时: 60学时 课程周学时: 4学时 2004年 8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 周 次 课 次 章 节 计划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 4 5 6~ 7 8~ 9 9 10 11 11~ 12 13~ 14 14~ 15 16 17 17~ 18 2 2 5 2 1 2 2 3 3 3 2 1 3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 染 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 础知识 第四章 除尘技术基础 第五章 机械式除尘器 第六章 湿式除尘器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 第八章 电除尘器 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一章 气态污染物 的催化净化 第十二章 气态污染物 的其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结合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标准,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经典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当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与现有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充实了VOCs污染控制内容,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H2S排放与控制、移动源废气污染控制、室内空气质量与控制等章节。本书由15章组成,包括概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机械力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气态化合物控制技术基础、VOCs污染控制技术、含硫气态污染物控制、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移动源废气污染控制、气体收集输送系统的设计、污染物扩散和排气筒设计、室内空气质量与控制。每章附有例题和课后习题,方便读者使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作者:邵振华 主编
丛书名: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书号:978-7-122-24184-9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平 版次:1版1次 页数:210页
该书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修订内容包括:大气扩散模式及应用、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颗粒物性质及测量技术,精简了除尘部分的内容,改写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一章。
该书由郝吉明、马广大和王书肖担任主编,参与该书修订的有:清华大学郝吉明(第二、六、九、十章)、王书肖(第七、八章)、傅立新(第十一章)、贺克斌(第十二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广大与黄学敏(第一、三、四章)、马广大(第五章)、张承中(第十三章)。该书在修订过程中收到清华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修订建议。
2010年1月15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策划编辑 |
责任编辑 |
封面设计 |
责任绘图 |
版式设计 |
责任校对 |
责任印制 |
---|---|---|---|---|---|---|
陈文 |
谭燕 |
于文燕 |
杜晓丹 |
余杨 |
王效珍 |
毛斯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