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利用潜孔锤冲击回转能使岩石高效破碎的机理,考虑到锚固钻孔不允许用泥浆护壁,及勘探技术研究所从事低频高冲击功液动潜孔锤和全液压锚固工程钻机的研制经验与锚固工程施工实践,根据不同地层条件,用气动或液动潜孔锤和套管护壁方式,在单动力头锚固工程钻机上,提出冲击回转双管正循环钻进工艺锚固钻孔新技术的研究,解决松散破碎岩层及砂卵石地层锚固成孔难的问题,研制出能用气动或液动双管冲击回转钻进锚固孔的设备和工艺,属国内外首创,套管内外平连接采用波形扣螺纹,有新意,螺纹强度高、拧卸方便、使用可靠;国内首次提出单动力头双管钻进锚固孔的钻进操作规范。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020051 |
项目名称 |
DSZ锚固钻孔技术研究与开发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范存孝、陈修星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9-10-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0-12-01 |
主题词 |
双管钻进;双管钻进 |
任务来源 |
02; |
定额“锚杆(锚索)钻孔、灌浆”与“钻孔压浆桩 抗浮锚杆钻孔压浆”的区别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哥看的是前景。哥担心的是自己本事。你能为公司赚三五百万一年,那你一年一百来万是很正常的。
1958年,石松研究员等首先在我国开展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海水淡化的研究。1967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海水淡化会战。1970年,会战主力汇集杭州,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1982年,中国海水淡化与...
锚固钻孔施工原始记录表
DFH-08 贵 州 公 路 建 设 项 目 道真至瓮安高速公路 锚固钻孔施工原始记录表 承包单位: 合同号: 监理单位: 编 号: 项目名称 桩号部位 开完工日期 锚孔编号 钻机型号 设计钻孔直径 (mm) 设计钻孔倾角 (°) 设计钻孔深 度( m) 设计边坡坡比 实际钻孔直径 (mm) 实际钻孔倾角 (°) 实际钻孔深 度( m) 编号 日期 开始时间( hmin) 结束时间( hmin) 钻孔深度( m) 检查意见 自检意见: 监理意见: 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 记录: 复核: 监理工程师: 日期:
挠性电路板微孔钻孔技术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功能的不断强大,对挠性电路板高精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50μm线宽/50μm间距、75μm微孔导通已经成为挠性电路板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近年来技术日益更新的高转速钻机为挠性板机械钻微孔创造了条件。本文主要研究挠性板机械钻微孔技术,通过正交实验,对辅材搭配、基材材质特性、基材铜箔类型、钻孔参数等进行了系统试验,找出影响机械钻微孔的关键因子,并通过优化钻孔参数,以达到提高微孔钻孔品质、提高钻孔效率、降低微孔制作成本的目的。
内容摘要
本研究根据我国灌区输水工程的现状,从渠道和管道输水两个技术方向切入,围绕输水渠道及建筑物老化诊断与修复、渠道防渗抗冻胀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体系及技术集成模式、大口径管材研制开发等四类关键技术需求,开展了渠道及建筑物老化诊断方法及修补技术、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适应性及技术模式研究,研制了石油沥青聚氨脂接缝材料(PTN)、纤维加筋固化土、防渗保温型稻壳混凝土、填充农作物秸秆的聚氨酯泡沫隔热塑料及改性沥青混凝土等渠道防渗抗冻胀新材料,发明了卷管用玻璃纤维增强的PE复合板材,开发了渠道老化专家诊断系统及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技术集成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特殊土渠道病害防治及修复的加筋土包心结构,形成了系列化中大口径钢丝高分子复合管及大口径钢带增强型螺旋缠绕管,完成了管道内压试验机、新型自排沙沉沙池、定额配水装置和消能防冲型给水装置定型设计,取得了20项技术成果,并在灌区渠道及建筑物老化诊断、检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利用加筋土包心结构防治渠道边坡坍塌;提升渠道接缝材料科技含量,适应环保需求;浑水灌区低压管道输配水技术集成模式;集配水与量水双重功能的定额配水装置开发及超大口径钢带增强螺旋缠绕管开发等方面有所创新。课题成果已在河北石津灌区、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陕西黑惠渠灌区、宝鸡峡灌区及福建、黑龙江、山西等地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100433B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的总体目标 1
1.3 研究总体思路 2
1.4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3
1.4.1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与集成 5
1.4.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 6
1.4.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研究 6
1.4.4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 7
1.4.5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技术研究 7
1.4.6 新技术条件下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机制研究 8
1.4.7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技术集成综合示范 8
第2章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开发集成 9
2.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模式研究 9
2.1.1 提出了面向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三维土地利用现状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和存储模型 9
2.1.2 确立了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技术模式和精度指标 10
2.1.3 研究的三维调查技术与以往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三维地形测量的差别 11
2.2 低丘缓坡山地高精度无人低空航测遥感数据快速获取技术研究 13
2.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硬件集成 17
2.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与系统组成 18
2.3.2 改装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车载三维调查装备 19
2.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移动综合三维调查装备数据集成与软件开发 21
2.4.1 改进出支持三维定位和三维成果输出的GPS/PDA软件 21
2.4.2 研发出支持自动生成三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软件算法及软件 22
2.4.3 开发出车载土地业务多源异构数据管理软件 30
第3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环境与生态适宜性评价 33
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地质环境评价 33
3.1.1 低丘缓坡山地、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33
3.1.2 山地地质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与防范 39
3.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生态环境要素响应与风险分析 44
3.2.1 基于“基底要素-干扰结构-主导服务”的山地生态功能分区 44
3.2.2 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50
3.3 低丘缓坡山地城镇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6
3.3.1 低丘缓坡山地人地耦合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价 56
3.3.2 低丘缓坡山地城镇社会-生态系统生态文化健康评价 63
3.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 67
3.4.1 基于GRNN和邻域算法的土地开发多宜性权衡 67
3.4.2 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的低丘缓坡山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74
3.4.3 基于综合阻力模型的山地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 77
第4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研究 84
4.1 县域存量城乡建设用地挖潜与规模控制技术研究 84
4.1.1 山坝统筹存量城乡建设用地挖潜研究 84
4.1.2 坝区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大理海东区为例 99
4.1.3 山坝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技术 108
4.2 基于生态安全的县级区域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技术研究 123
4.2.1 概述 123
4.2.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用地需求预测 124
4.2.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情景设计与用地布局优化 132
4.2.4 模型参数与数据制备 136
4.2.5 空间布局优化 142
4.2.6 建设用地布局情景模式评价与优选 153
4.2.7 县域尺度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优化布局系统研发 154
4.3 低丘缓坡项目区山地城镇土地利用立体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 161
4.3.1 概述 161
4.3.2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土地利用特点与平原平坝地区的差异性分析 171
4.3.3 山地城镇土地立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与规划指标 196
4.3.4 三维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233
第5章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工业)选择与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 240
5.1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建设开发生态关联研究 240
5.1.1 山地工业开发中基本生态问题分析 240
5.1.2 生态系统对山地工业园区的作用 241
5.1.3 山地工业园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山地工业园区生态功能论 243
5.1.4 山地工业园区与生态系统关联的时空分异 246
5.1.5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开发生态适宜评价模型和技术方法 253
5.2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选择与用地布局研究 257
5.2.1 低丘缓坡山地产业选择 257
5.2.2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开发负面清单 272
5.2.3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布局与用地模式研究 279
5.3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用地标准制定技术研究 303
5.3.1 现有相关标准分析 303
5.3.2 区域等别划分及重点工业行业甄别 308
5.3.3 数据来源 318
5.3.4 低丘缓坡山地区域工业用地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323
5.3.5 坝区工业园区和典型企业用地情况分析 335
5.3.6 低丘缓坡工业园区用地控制指导指标 346
5.3.7 低丘缓坡山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355
第6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土地规划实施监管技术研究 384
6.1 指标体系构建和关键监测指标遴选及其监测方案设计 384
6.1.1 生态风险表征指标体系 384
6.1.2 地质灾害指标体系 384
6.1.3 关键监测指标遴选及监测方案设计 386
6.2 数据收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 392
6.2.1 基础地理数据 392
6.2.2 野外监测数据 398
6.2.3 数据库建设 405
6.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预警模型 407
6.3.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过程模拟 408
6.3.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地质灾害预警 445
6.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风险与地质灾害监管和预警平台建设 471
6.4.1 系统工作流程 471
6.4.2 主要功能模块 471
第7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问题机制研究 479
7.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的需求与困境——以云南省为例 479
7.1.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潜力与方向 479
7.1.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政策实施的迫切性及成效 479
7.1.3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82
7.2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制度路径 484
7.2.1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制度原则 484
7.2.2 探索构建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管理新机制 486
7.3 关于促进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488
7.3.1 总体要求 489
7.3.2 工作程序及要求 489
7.3.3 开发建设保障措施 491
7.3.4 对试点工作的要求 492
7.4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体系设计 492
7.4.1 规划 492
7.4.2 用地审核 494
7.4.3 土地确权 495
7.4.4 土地征收和转用 495
7.4.5 地质与环境保护 496
7.5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政策评价技术导则研究 497
7.5.1 评价原则 497
7.5.2 评价指标体系 498
7.5.3 指标量化方法 500
第8章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技术集成综合示范 502
8.1 基于土地调查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三维调查集成技术示范 502
8.1.1 示范地点与范围 502
8.1.2 示范内容 503
8.1.3 示范过程分析 504
8.1.4 示范成果总结 522
8.2 低丘缓坡项目区建设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示范 529
8.2.1 示范过程分析 529
8.2.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 531
8.2.3 示范成果总结 536
8.3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土地立体规划技术示范 537
8.3.1 示范过程分析 537
8.3.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 538
8.3.3 示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分析 539
8.3.4 示范成果简介 539
8.3.5 示范成果总结 541
8.4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工业类型选择技术示范 543
8.4.1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 543
8.4.2 示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分析 544
8.4.3 这次示范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544
8.4.4 其他需要分析说明的问题 544
8.5 低丘缓坡山地项目区建设开发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示范 545
8.5.1 示范过程分析 545
8.5.2 示范目标实现状况和取得成果的分析 545
8.5.3 示范成果简介 553
8.5.4 示范效果分析 559
8.6 集成示范总结 562
8.6.1 集成示范形成的最终成果 562
8.6.2 集成示范解决的关键问题 566
8.6.3 集成示范成果的应用前景 568
8.6.4 集成示范的创新性分析 568
参考文献 570
附表 581
附图 603
附件 606 2100433B
物联网与集成电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广东省IC设计与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物联网的标识、传感、定位等芯片设计关键技术及相关工程化应用共性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预期成果将为我省物联网与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上游技术支撑,对提升我省物联网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将积极为行业服务,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试验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推动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专利、人才、技术标准战略,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培养、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工程类学科的建设。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