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2
1.2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5
1.3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7
1.4储能技术及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应用10
1.5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故障穿越技术17
1.5.1风电机组LVRT标准的要求17
1.5.2风力发电LVRT的实现方法18
1.5.3光伏电站LVRT标准的要求19
1.5.4光伏电站LVRT的实现方法20
第2章双馈式异步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21
2.1双馈式电机的数学模型22
2.1.1功率不变约束条件下的坐标变换22
2.1.2绕组匝数不变约束条件下的坐标变换28
2.1.3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双馈式电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29
2.1.4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双馈式电机动态数学模型(Kron方程)38
2.2双馈式电机的标幺值方程43
2.3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双馈式电机和网侧变换器的动态数学模型46
2.3.1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双馈式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46
2.3.2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双馈式电机网侧变换器的动态数学模型48
第3章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与控制51
3.1转子侧变换器传统PI控制器设计51
3.1.1电流环PI调节器设计51
3.1.2转速环PI调节器设计53
3.2转子侧变换器内模控制器设计54
3.2.1IMC在电流环的应用54
3.2.2IMC在转速环的应用56
3.3转子侧变换器改进的准PR控制57
3.4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59
3.5网侧变换器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62
3.6网侧变换器虚拟电网磁链定向矢量控制64
3.6.1虚拟电网磁链的引入64
3.6.2d轴虚拟电网磁链定向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65
3.6.3虚拟电网磁链观测器66
3.6.4d轴虚拟电网磁链定向PWM整流器矢量控制系统67
3.7网侧变换器准PR控制67
3.7.1PR控制器及其特性67
3.7.2网侧变换器的准PR矢量控制71
第4章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仿真研究72
4.1基于MATLAB的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仿真72
4.1.1转子侧变换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72
4.1.2网侧变换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72
4.1.3双馈式风电系统仿真模型74
4.1.42MW双馈式风力发电并网仿真分析75
4.2基于PSCAD的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仿真77
4.2.1转子侧变换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77
4.2.2网侧变换器控制系统仿真模型78
4.2.3风力机及变桨距仿真模型78
4.2.4基于PSCAD的双馈式风电系统仿真模型82
4.2.5MW级双馈式风力发电柔性并网仿真结果分析82
4.3基于RTDS的双馈式风电系统仿真研究84
4.3.1基于RTDS的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建模84
4.3.2转子侧变换器仿真84
4.3.3网侧变换器仿真88
4.3.4基于RTDS的双馈式风电机组LVRT仿真92
第5章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96
5.1同步电动机的分类96
5.2同步电机的基本方程97
5.2.1定子电路方程98
5.2.2转子电路方程101
5.3dq0坐标变换101
5.4同步电机的标幺值方程106
5.5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113
第6章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并网运行与控制116
6.1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方式概述116
6.2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的几种全功率变换器拓扑结构116
6.2.1不可控整流器 PWM电压源型逆变器拓扑结构117
6.2.2背靠背双PWM电压型变换器拓扑结构117
6.2.3 二极管钳位型拓扑结构118
6.2.4级联H桥型拓扑结构119
6.2.5飞跨电容型拓扑结构120
6.3机侧PWM变换器及其控制121
6.3.1机侧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121
6.3.2机侧PWM变换器的运行控制及仿真分析123
6.4网侧PWM变换器及其控制128
6.4.1两电平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128
6.4.2三电平PWM变换器的数学模型132
6.4.3网侧PWM变换器的运行控制及仿真分析133
第7章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仿真建模研究137
7.1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仿真137
7.1.1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系统在PSCAD/EMTDC中建模137
7.1.2风力机的模型137
7.1.3发电机侧控制器的建模138
7.1.4电网侧控制器建模138
7.1.5仿真结果分析141
7.2基于二极管中点钳位(NPC)型三电平变换器的永磁直驱式风电系统145
7.2.1三电平逆变器基本理论145
7.2.2三电平SVPWM的算法146
7.2.3三电平逆变器的MATLAB仿真152
7.2.4基于三电平变换器的永磁直驱式风电系统并网仿真156
7.3实现LVRT仿真分析163
7.3.1适用于直流环节的保护方案分析163
7.3.2直流侧增加储能的永磁直驱式风电系统164
7.3.3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165
7.3.4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的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仿真分析166
7.4基于复合储能的直驱式风电机组建模仿真170
7.4.1基于复合储能的直驱式风电系统仿真模型170
7.4.2基于复合储能的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仿真分析170
7.4.3平滑风电出力仿真分析175
第8章面向风电系统的DVR基本原理与控制策略179
8.1风电系统中常见电网故障类型179
8.2电压幅值和相角检测方法180
8.2.1三相abcdq的派克变换检测算法181
8.2.2构造虚拟三相的dq检测法182
8.2.3单相求导法的αβdq变换182
8.3电压正负序分离方法184
8.3.1不平衡电网电压描述185
8.3.2常规典型正负序分离方法187
8.3.3基于谐振控制器的正负序分离方法189
8.4DFIGDVR系统拓扑及工作原理192
8.5DVR主电路系统结构194
8.5.1逆变单元195
8.5.2耦合单元195
8.5.3滤波单元196
8.5.4直流储能单元197
8.6DVR逆变单元控制策略197
8.6.1DVR等效数学模型198
8.6.2PR控制器及特性分析199
8.6.3基于准PR控制器的复合控制策略203
8.6.4复合控制策略性能分析205
第9章储能型DVR提升风电/光伏LVRT能力208
9.1DVR提升双馈式风电机组故障穿越仿真研究208
9.1.1三相对称故障下DFIG机组LVRT仿真209
9.1.2三相不对称故障下DFIG机组LVRT仿真218
9.24种方式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故障穿越仿真研究226
9.2.1采用卸荷电路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运行229
9.2.2改进控制策略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运行230
9.2.3新型混合储能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运行231
9.2.4UDVR实现直驱式风电机组LVRT运行232
9.3DVR提升MW级光伏发电系统故障穿越仿真研究234
9.3.1PCC发生三相对称故障时PVG系统的LVRT仿真237
9.3.2PCC发生不对称故障时PVG系统的LVRT仿真240
第10章风电机组LVRT测试实例244
10.1LVRT技术研究的必要性244
10.2现有的LVRT技术246
10.2.1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LVRT技术246
10.2.2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LVRT技术249
10.3测试设备及程序251
10.3.1风电机组LVRT测试设备252
10.3.2风电机组LVRT测试程序253
10.4双馈式机组LVRT测试实例分析253
10.4.1电压跌落至75%Ue254
10.4.2电压跌落至50%Ue256
10.4.3电压跌落至20%Ue259
10.5直驱式机组LVRT测试实例分析262
10.5.1电压跌落至75%Ue262
10.5.2电压跌落至50%Ue265
10.5.3电压跌落至20%Ue267
第11章光伏电池数学建模与MPPT控制271
11.1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271
11.2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及数学模型271
11.3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仿真分析274
11.4MPPT控制与仿真275
11.4.1MPPT控制276
11.4.2DC/DC变换器277
11.4.3PWM控制278
11.5MPPT仿真分析279
11.5.1标准工况下光伏阵列仿真分析279
11.5.2光照强度变化时光伏阵列仿真分析280
11.5.3温度变化时光伏阵列仿真分析281
第12章储能系统与能量管理策略283
12.1储能PCS简介283
12.2蓄电池285
12.2.1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285
12.2.2蓄电池的数学模型286
12.3超级电容器288
12.4全钒液流电池288
12.5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与仿真291
12.5.1三重化双向DC/DC变换器的数学模型291
12.5.2三重化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294
第13章风光储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296
13.1风光储发电系统简介296
13.2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及波动性分析297
13.3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功率数据问题与处理299
13.4风光储系统中的储能容量配置方法304
13.4.1单一储能类型系统控制与配置305
13.4.2混合储能系统308
13.5光伏逆变器的建模与仿真315
13.5.1单台光伏逆变器的建模与控制315
13.5.2多台光伏逆变器并联运行与环流分析318
13.6光伏发电系统LVRT运行326
13.6.1电网故障时Crowbar电路的保护策略327
13.6.2Crowbar电路的控制策略329
13.6.3基于Crowbar电路的LVRT仿真329
参考文献3332100433B
本书针对全球主流并网型双馈式和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全书共13章,对风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仿真建模、运行与控制、低电压穿越(LVRT)仿真与测试、混合储能平滑风电出力、新型动态电压恢复器提升风电LVRT能力,以及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动态电压恢复器提升光伏LVRT能力、风光储一体化仿真建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相关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指导价值。本书集理论性、系统性、工程性、新颖性于一体,内容翔实、理论研究紧扣工程实践,可为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新能源发电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研发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具体怎么装修布局得看户型布置,厨房是怎样的结构。如果厨房是比较方方正正的,可以做L型,空出的地方,应该还可以摆个小餐桌,个人是比较建议采用开放式的,因为本身厨房也比较宽敞,开放式的理念和设计好好的融合...
一体化的厨房和餐厅的分区,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实现。常用的方式如下:一、通过屋顶来划分。…你可以在厨房的区域里装铝扣板,而在餐厅区域装石膏板吊顶。两者可以一样平,也可以让厨房的铝吊顶略低于餐厅吊顶部分。
计价没有新的量价一体化,只有老的定额计价是量价一体化,工程量与单价都是固定的。 而现在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建设项目工程量由招标人提供,投标人依据企业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自主报价...
“风光储能建筑一体化项目”通过验收
“未来科技城国电研发楼风光储能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北京市科委的验收。
“风光储能建筑一体化项目”通过验收
\"未来科技城国电研发楼风光储能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北京市科委的验收。该项目位于未来科技城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由研发楼群屋顶的2.58MWp光伏电站(其中130KWp为异质结组件),1台装机容量为1.5MW风电机组,及1套500kW×2h磷酸铁锂储能装置构成。该光伏电站自2013年6月28日开始调试发电,2014年9月份完成发电量222 024.5千瓦时,
作为东福山岛风光储微网项自的承建方,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电力行业二次成套设备的制造商和完整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不断引领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领域的主流。
在东福山岛风光储微网项目中,300kW光伏储能变流器、全岛微网监控系统、微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微网保护系统均由四方公司提供。
东福山岛风光储微网系统实际运行中以当前光伏、风机出力情况,蓄电池SOC状态及负荷大小为依据,以有效使用新能源及合理使用蓄电池为原则,按照设定好的运行策略,在变流器控制模式或柴油发电机控制模式下工作,根据系统内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对运行模式进行自动切换。通过储能变流器、后台监控系统的配合运行实现微网系统的自动运行。
在积极响应国家开发海洋岛屿的大背景下,东福山岛风光储微网项目不但成功解决了远离大陆电网的海岛供电问题,而且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工程。
自2011年3月初试运行以来,全岛的微网系统运行稳定。运行过程中系统实现全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可自行依据高级策略对系统进行优化管理以达到新能源的最大利用及蓄电池的合理使用。
此外,储能变流器GES-300工作稳定可靠,动态性能良好,可快速平抑风能、太阳能的功率波动,当外部存在功率扰动,负荷突变时,能快速过渡至稳定状态 。
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充放储一体化电站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调度中心、多用途变流装置、充放储电池更换系统和梯次电池储能系统 。
充放储一体化电站综合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更换站与电池储能电站的功能,完成与电网、电动汽车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有序能量管理,既可以作为区域电网中的用电负荷,也可以作为分布式电源向电网供电。
一体化电站可等效为四象限变流装置控制的电流源或电压源,其电压源控制算法通过SVPWM控制,使一体化电站作为电压和相角可调的受控电压源来运行,即电压源运行模式。如果将输出电抗器作为内部等值电抗,一体化电站就可以等值于同步发电机。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网友好,必须加大对各项技术的研发,落实新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电网友好技术的推广机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电网友好技术的研发应用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且具有“正外部性”,如何将电网友好的外部性内化,形成激励相容的推广机制,是电网友好技术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发电技术方面,应继续完善新能源发电技术,实现其运行频率控制、继电保护配置、信息采集、自动化、通信、电能质量等的智能一体化发展。同时,随着电网友好的发电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实现低碳电力。进一步,针对传统电厂,研发低成本改造升级技术,也将是下一步电网友好技术的研究热点。
用电技术中亦可从负荷的谐波特性入手改善负荷特性,如尽量避免各种用电设备产生谐波、电压畸变等;在改善负荷的时间特性方面,可进一步研究负荷的时间弹性。在控制装置研发上,应着力研制低成本的智能控制装置,在不影响用户用电体验的前提下,实现自主监测电网实时信息,主动响应电网运行状态,维持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平台开发上,除全面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外,还应为功能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