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摘要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桩土非线性工作性状引入的重要性
1.2 桩周近场区域土体非线性分析的重要意义
1.3 桩筏(箱)基础非线性分析的现状和半解析
第2章 桩土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地基模型
2.1 桩间土远场区域的线性模型
2.2 桩周土近场区域的非线性模型
2.3 小结
附录 广义积分收敛性的两个辅助定理及其证明
第3章 单桩非线性工作性状有限层--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半解析半数值方法I)
3.1 桩周土与桩身的有限层-有限元分割
3.2 桩身平衡方程
3.3 桩侧土剪切位移和桩端立位移的计算2100433B
内容简介
本书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是一本论述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与应用的专著。本书针对摩擦桩和端承较小的端承摩擦桩给出了一系列桩土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的理论成果:建立桩周土非线性广义剪切位移法,提出点源问题近似积分的等积变换法,建立半空间内任一深度上矩形域分右荷载作用、任一点处的应力、位移反应纳近似解析解,导出表面矩形域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固结蠕变耦合沉降的解析表达式,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的有限层元法,给出复合桩基承台下土酌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理论解,完善复合桩基承台下土体的强度分析理论,对单桩、复合桩基以及群桩与土和承台结构的非线性工作性状进行多工况数值模拟,建立有限层与有限元和广义剪切位移法相结合的三种半数值半解析模拟方法。经大量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提出了复合桩基的新概念和新设计方法 建立复合桩基的三砷极限状态;突破单桩工作荷载不大于容许承载力的传统限制,提出强度与变形双控下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的新方法:系统建立沉绛计算与预测方法:给出建筑物采用复合桩基时最大可建层数的估计公式;提出复合桩基支承刚度分布的人为调节,以实现总体沉降和差异沉降的同时控制最终建立塑性支承桩的概念和应用原则。最后,给出了验证工程的大型现场测试研究结果。
复合桩基有几种解释:1、复合桩基是指考虑承台下桩间土承载的桩基础.复合桩基与普通桩基础在设计上的区别在于复合桩基除考虑桩体本身的承载力外,还要考虑承台下桩间土的承载力,两者的叠加形成复合桩基整体的承载...
我只知道基桩和桩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桩基一般指群桩,很多根桩的。而基桩是单桩,像检测的,一般就是基桩检测,单根的检测的。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复合桩基系指按大桩距(一般在5一6倍桩径以上)稀...
复合桩基与桩基设计新思想
文章编号 :1004 —5716 (2004)12 —0043 —03 中图分类号 : TU473112 文献标识码 :A 复合桩基与桩基设计新思想 张 伟1 ,张福彬 2 ( 1.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 2. 中国地质工程公司上海公司 , 上海 200030 ) 摘 要 :分析了近些年来桩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以变形为控制条件的复合桩基设计理论 ,对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 ———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带垫层的复合桩基进行总结 。提出了复合桩基优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复合桩基 ;沉降控制 ;变刚度调平 ;长短桩 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 ,能同时承受轴向和侧向荷载的作用 , 且适用于多种工程地质条件 ,已被广泛作为低承载力及中 、高压 缩性土层地区的重型建筑物 ,以及承受水平荷载为主的水工 、港 工、海工建筑物的基础 。传统的桩基设计理论认为 :上部结构荷 载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简称PCC桩)及复合地基是著者等人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桩基复合地基技术,近年来已在我国沿海、沿江及内地湖泊地区公路、铁路、港口和市政等工程软基加固中推广应用,其桩基及复合地基特性、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专著系列·PCC桩复合地基技术:理论与应用》是一部反映该技术研究成果和发展概况的专著,主要汇集了著者及其创新团队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10章,具体内容包括绪论、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开发、竖向荷载作用下PCC桩承载性状、水平荷载作用下PCC桩承载性状、PCC桩负摩阻力特性、柔性基础下PCC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刚性基础下PCC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PCC桩沉桩挤土效应、PCC桩低应变检测理论、PCC桩复合地基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专著系列·PCC桩复合地基技术:理论与应用》可供土木、水利、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应用》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以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基础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底沉降变形一致的基本假定,以单桩变形刚度、单桩复合地基变形刚度研究为基础,全面、翔实地介绍了长短桩复合地基中长桩、短桩及桩间土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变形刚度计算理论。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应用》可供岩土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理论与应用》可供土木、水利、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刘汉龙(1964-),江苏高邮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在河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日本国立港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软基处理、高土石坝与堤防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l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5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国家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各一部。是第十六次黄文熙讲座报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