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是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由李星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面上项目。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基本信息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结题摘要

本项目优化了分级混凝系统的除污染效能,解析了分级混凝作用机制,确定了分级混凝的动力学控制参数,建立了基于水力条件、水质特性及混凝剂特性的分级混凝系统;研究了分级混凝过程中混凝剂与混凝过程、水力条件及投加方式的适配性,研究了不同混凝阶段的协同性;建立了分级混凝过程控制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分级混凝除浊效果更佳、絮体沉降速率更快、高效除浊范围更宽。混凝剂投量相同时,分级混凝效能更佳,絮体沉降性能更加、结构更密实、强度更高、抗剪切能力更强。延长混合时间可提高胶体颗粒去除率,较短混合时间和较低絮凝搅拌强度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混凝剂特性、投药量及投药间隔是分级混凝效能的关键因素。分级混凝的凝聚和絮凝阶段具有相互补偿作用和协同性,凝聚过程欠佳时可通过絮凝阶段的优化得到改善。混凝剂和磁种投量分别是除浊和絮体强度的关键因素,磁种应先于混凝剂0.5 min投加;回流污泥可改善絮凝效果,降低沉后水中溶解性铝和胶体态铝含量。PAM宜投加于絮凝反应的7.5min;壳聚糖的选择应参照絮凝搅拌强度,在低搅拌强度下壳聚糖分子量对絮体特性无明显影响,高分子量壳聚糖适用于低絮凝搅拌强度。混凝剂特性是决定分级投加比的关键因素,不同混凝剂的最佳投加比有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混凝剂适配特性;第一级混凝剂投加应使胶体充分脱稳,第二级混凝剂投加点宜在絮凝阶段初期(1 min内);絮凝阶段宜采用逐级降速的搅拌方式。锆盐对小分子有机物(< 10 kDa)去除效果更佳,絮体大且密实,与铝盐复配或分级投加可优化锆盐投量适用范围。分级混凝的混合强度和混合时间调控范围较宽,胶体脱稳程度更高,絮体沉降性能更稳定;混凝剂分级投加比调控在4/8−2/10,絮体特性取决于分级投药间隔调控范围(30−60s)。絮凝反应阶段初期提高搅拌强度可改善絮体结构,最佳搅拌转速100~150rpm,第二级投药可显著提高混凝效果,分级混凝投药量减少了32.3%。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混凝机制的发展以及混凝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100433B

查看详情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混凝土截水槽

  • 混凝土截水槽规格:300×150×60麻灰色c30
  • 子光建材
  • 13%
  • 广州市子光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土截水槽

  • 混凝土截水槽规格:300×200×60(有孔)麻灰色c30
  • 子光建材
  • 13%
  • 广州市子光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土截水槽

  • 混凝土截水槽规格:300×200×60(无孔)麻灰色c30
  • 子光建材
  • 13%
  • 广州市子光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土截水槽

  • 混凝土截水槽规格:300×300×60转角麻灰色c30
  • 子光建材
  • 13%
  • 广州市子光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土起砂处理剂

  • 20kg/50kg规格包装 功能:环保无毒 防止起砂 高强高硬 耐磨抗渗 防尘防潮 施工简便
  • kg
  • 金砼宝
  • 13%
  • 广州市砼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

  • C60砼20石 现场搅拌站
  • 佛山市顺德区2009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

  • C60砼20石 现场搅拌机
  • 佛山市顺德区2009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路面

  • 灌缝机(SKI-1300)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震捣器

  • 插入式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震捣器

  • 插入式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壤接触混凝土添加阻锈剂

  • 1立方混凝土需要添加阻锈剂的数量和单价
  • 1m³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08-22
查看价格

湿贫混凝

  • 湿贫混凝
  • 1500m³
  • 1
  • 湿贫混凝土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4-28
查看价格

抛光混凝

  • 抛光混凝
  • 1000m²
  • 1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3-08-29
查看价格

颜色混凝

  • 颜色混凝
  • 1m³
  • 1
  • 普通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3-05-08
查看价格

混凝土切割

  • 混凝土切割
  • 11111m/m³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2-03-15
查看价格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项目摘要

混凝过程是给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后续处理单元的效能和运行工况。本课题针对传统混凝过程中存在的凝聚阶段和絮凝阶段重叠、絮体形成与破碎过程共存、混凝过程与混凝剂特性不协调等问题,提出分级混凝作用机制,建立基于水力条件和混凝剂特性的分级混凝系统,通过调节快速混合强度和混合时间的水力分级方式将凝聚过程和絮凝过程分离为相对独立的阶段,采用混凝剂分级投加方式研究不同特性混凝剂在凝聚和絮凝阶段的混凝特性,分别强化凝聚作用和絮凝作用,改善絮体的形态和沉降分离性能、以及混凝过程的除污染效能;开展基于分级混凝机制的混凝剂适配性研究,对比不同特性混凝剂在分级混凝过程中的效能和影响因素;研究凝聚过程与絮凝过程的协同性,确定凝聚过程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水力条件、水质条件、混凝剂特性方面进行分级混凝过程控制研究,提出分级混凝过程的调控方法与技术参数,为分级混凝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

查看详情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分级混凝机制与混凝过程控制研究文献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格式:pdf

大小:68KB

页数: 2页

产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产品的类型也是更加的丰富,但正是因为产品的多样化,导致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甚至给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了危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并且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水平。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过程控制机制研究  

格式:pdf

大小:68KB

页数: 2页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做支撑。相对于过去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过程中的分段监管模式,本文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处置全过程控制机制,为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管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混凝土冻害研究与防冻施工内容简介

《混凝土冻害研究与防冻施工》内容简介:北方寒冷地区的混凝土的破坏多数与冻融作用有关,混凝土结构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破坏,关系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工程质量、运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混凝土冻害研究与防冻施工》基于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研究分析,介绍了改善抗冻性能各种途径,对混凝土设计和施工中的防冻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全书包括六部分: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混凝土抗冻试验、混凝土防冻外加剂、掺合料改善混凝土防冻性能、抗冻混凝土设计、混凝土防冻施工。《混凝土冻害研究与防冻施工》有助于混凝土冻融破坏理论研究工作,对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混凝土抗冻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作用。

《混凝土冻害研究与防冻施工》可供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查看详情

环境水影响下的混凝土损伤机理与破坏机制研究基本信息

批准号

50809061

项目名称

环境水影响下的混凝土损伤机理与破坏机制研究

项目类别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申请代码

E0906

项目负责人

王海龙

负责人职称

教授

依托单位

浙江大学

研究期限

2009-01-01 至 2011-12-31

支持经费

20(万元)

查看详情

冻融过程沥青混凝土渗流/聚冰机制及破坏特性研究项目摘要

沥青混凝土非饱和渗流是客观存在的,冻融过程沥青混凝土渗流/聚冰机制是冻融破坏产生的本源,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冻融过程沥青混凝土渗流/聚冰机制尚不明确,导致沥青混凝土冻融破坏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本项目采用细观-宏观多尺度结合的数字化技术,研究非冰冻条件下沥青混凝土非饱和渗流特征与渗透特性,分析冻结过程沥青混凝土孔隙冰形成与生长过程及其与孔隙特征的关系,明确孔隙冰的存在对沥青混凝土渗透特性的影响,揭示冻结过程沥青混凝土渗流/聚冰机制;运用宏观唯像损伤理论和非平衡统计方法,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凝土损伤扩展特性,建立沥青混凝土冻融损伤本构模型;结合沥青混凝土渗流/聚冰机制和冻融损伤扩展特性,研究冻融过程沥青混凝土细观变形演变规律,揭示沥青混凝土冻融破坏特性。.本研究揭示了沥青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本质,对冰冻地区沥青混凝土损伤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渗流力学及材料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