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茎粗壮,肉质,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无毛或幼时被疏柔毛,基部直径可达8毫米,具多数纤维状根,下部节常膨大。
叶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叶片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4-12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锯齿,向基部常有数对无柄的黑色腺体,两面无毛或被疏柔毛,侧脉4-7对;叶柄长1-3厘米,上面有浅沟,两侧具数对具柄的腺体。
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无总花梗,白色、粉红色或紫色,单瓣或重瓣;花梗长2-2.5厘米,密被柔毛;苞片线形,位于花梗的基部;侧生萼片2,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唇瓣深舟状,长13-19毫米,宽4-8毫米,被柔毛,基部急尖成长1-2.5厘米内弯的距;旗瓣圆形,兜状,先端微凹,背面中肋具狭龙骨状突起,顶端具小尖,翼瓣具短柄,长23-35毫米,2裂,下部裂片小,倒卵状长圆形,上部裂片近圆形,先端2浅裂,外缘近基部具小耳;雄蕊5,花丝线形,花药卵球形,顶端钝;子房纺锤形,密被柔毛。蒴果宽纺锤形,长10-20毫米:两端尖,密被柔毛。
种子多数,圆球形,直径1.5-3毫米,黑褐色。花期7-10月。
凤仙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瓣。
凤仙花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
凤仙花生存力强,适应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虫害。如果气温高、湿度大,出现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防治。如发生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防治。凤仙花主要虫害是红天蛾,其幼虫会啃食凤仙叶片。如发现有此虫害,可人工捕捉灭除。
原产于中国、印度。中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常见的观赏花卉。 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凤仙花又叫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等。因为它的花头、翅、尾、足都瞧然如凤状,所以又叫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于中国和印度。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中...
凤仙花又叫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红等。因为它的花头、翅、尾、足都瞧然如凤状,所以又叫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于中国和印度。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中...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俗称指甲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产中国和印度,在民间广泛栽培。凤仙花的汁液可以用来染指甲。
种子繁殖
繁殖培育凤仙花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
1、选地与整地:以阳光充足、土质湿润、肥沃、疏松及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施基肥、整地做畦,南方做高畦,北方做平畦,畦宽1.2米。
2、播种方法:种子细小,寿命较长,在室温下贮藏3年其发芽率仍达79.7%。直播,南方3月份,北方4月份。行距35厘米,开1厘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后稍加镇压,随后浇水。播后保持土壤湿润,温度25℃左右时约5天开始出苗。每667平方米用种量500克。
1.间苗 苗高5~10厘米时间苗,将细小、纤弱、过密的苗间去,并按20厘米株距定苗。合理密植,可以优质高产。
3、育苗:种子撒播在培养土上,轻加覆土约0.3公分,5~6天后发芽,真叶3~4片即可定植于花盆或花坛,株距30公分。
4、花期控制:如果要使花期推迟,可在7月初播种。也可采用摘心的方法,同时摘除早开的花朵及花蕾,使植株不断扩大,每15~20天追肥1次。9月以后形成更多的花蕾,使它们在国庆节开花。
5、中耕除草:出苗后防止杂草争夺水分,应适时松土除草。天旱时及时浇水。1年中耕除草2~3次。
6、追肥:苗高30~40厘米时,可把茎下部的老叶去掉,摘去顶尖,促其多分枝。此时,每667平方米施饼肥40千克,可顺行开沟,把肥料撒入沟内,覆土,浇水。高温多雨季节注意排水。
1、白粉病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表面上出现零星不规则状的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病菌在凤仙花的病残体和种于内越冬,翌年发病期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浸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浸染。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应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不过量施氮肥。
2.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3.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
2、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3、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4、轮纹病
【发病特征】凤仙花轮纹病危害凤仙花叶,使叶周围产生周缘深褐色的大型圆病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传染途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以后的病斑上产生分孢子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
【防治方法】常年病重区,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5、根结线虫病
【为害症状】病害学名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毫米;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0.26~0.81毫米。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厘米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
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
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
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6、天蛾虫害
【为害对象】 凤仙花、鸡冠花和长春花等花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也食害花朵。
【形态特征】 成虫体褐绿色,长40毫米。头及胸部两侧具灰白色缘毛;腹背具2条银白色纵线,腹面土黄色。前翅灰褐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具数条黑白色条纹;后翅黑褐色,具灰黄横带1条。缘毛白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成虫羽化,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交尾后将卵散产于嫩叶上。8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一般在清晨为害较重;8月下旬幼虫化蛹。9月初第1代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中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冬季清园翻土,注意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幼虫为害期,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原药或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顶头凤仙花:别名拦头凤仙。为凤仙花的变种。花顶生主茎或分枝顶端。花大,重瓣。分枝扩张,形成丛株。
矮生凤仙花:为凤仙花的变种。植株较矮,株高20-30厘米。
龙爪凤仙花:为凤仙花的变种。侧枝蜿蜒,水平延伸。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表面上出现零星不规则状的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病菌在凤仙花的病残体和种于内越冬,翌年发病期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浸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浸染。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应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不过量施氮肥。
2.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3.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发病特征:凤仙花轮纹病危害凤仙花叶,使叶周围产生周缘深褐色的大型圆病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传染途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以后的病斑上产生分孢子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
防治方法:常年病重区,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为害症状:病害学名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毫米;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0.26~0.81毫米。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厘米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为害对象: 凤仙花、鸡冠花和长春花等花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也食害花朵。
形态特征: 成虫体褐绿色,长40毫米。头及胸部两侧具灰白色缘毛;腹背具2条银白色纵线,腹面土黄色。前翅灰褐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具数条黑白色条纹;后翅黑褐色,具灰黄横带1条。缘毛白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成虫羽化,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交尾后将卵散产于嫩叶上。8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一般在清晨为害较重;8月下旬幼虫化蛹。9月初第1代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中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冬季清园翻土,注意消灭土中越冬虫蛹。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为害期,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原药或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中国石灰岩专性凤仙花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国产的8种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6种产于石灰岩地区,另外2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中国石灰岩地区的6种凤仙花的叶表皮微形态上、下表皮差异明显,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一般不具气孔器;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均具气孔器,气孔器多为不等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及其类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及气孔长宽比等性状均可作为分类学的佐证。前人研究中提及气孔的保卫细胞两极具"T"型加厚这一性状不稳定,不应作为分类处理的证据。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拉丁名:Impatiens porphyrea Toppin
中文名:紫色凤仙花
恩格勒系统(1964)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凤仙亚目 Balsamineae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凤仙花属 Impatiens
相关类群
神父凤仙花 I. abbatis
乌头凤仙花 I. aconitoides
太子凤仙花 I. alpicola
迷人凤仙花 I. amabilis
抱茎凤仙花 I. amplexicaulis
棱茎凤仙花 I. angulata
安徽凤仙花 I. anhuiensis
大叶凤仙花 I. apalophylla
川西凤仙花 I. apsotis
水凤仙花 I. aquatilis
科名 | 凤仙花科 |
拉丁名 | |
种名 | 红凤仙花 |
引种人 | 陈升振 |
引种时间 | 1976.11.9 |
引种地点 | 复旦大学 |
神父凤仙花 I. abbatis
乌头凤仙花 I. aconitoides
太子凤仙花 I. alpicola
迷人凤仙花 I. amabilis
抱茎凤仙花 I. amplexicaulis
棱茎凤仙花 I. angulata
安徽凤仙花 I. anhuiensis
大叶凤仙花 I. apalophylla
川西凤仙花 I. apsotis
水凤仙花 I. aquatilis
紧萼凤仙花 I. arctosepala
锐齿凤仙花 I. arguta
芒萼凤仙花 I. atherosep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