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高原低涡是指青藏高原500百帕上空出现的低涡,有从高原西侧移入的,多数是因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在高原上生成的。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之前的研究情况
20世纪60年代吴永森等及陈乾首先指出高原低涡的事实。叶笃正、高由禧先生在1979年指出高原低涡的水平尺度约500公里,垂直厚度约2-3公里。高原边界层内浅薄系统遇有适宜的高空条件,它们也会发展移出高原。章基嘉、朱抱真、朱福康、孙国武、丁一汇、罗四维、钱永甫、钱正安等先生对此有较多的研究,得出了高原低涡的涡源、活动规律、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因子、高原涡的结构及地形对高原西部低涡的影响等认识。陶诗言先生等指出了1975-1982年5-8月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季节特征。罗四维先生等指出了高原低涡在高原上消失的原因。刘富明先生等指出东移的高原涡在它的东部都具有高层质量辐散,低层辐合的特性。郭绵剑指出高原低涡东移可能与涡本身热力结构有关,东移路径与300hPa流场、副高位置、强度有关。上述研究反映: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之前,己对高原上生、消的低涡作了系统的研究。也对一些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事实作了分析。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之后的研究情况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的分析研究中,孙国武、陈葆德指出夏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具有群发性;陈联寿、马镜娴、罗哲贤先生从数值研究指出高原大地形对高原区域低压涡旋的运动路径和强度有很大影响;陈忠明等研究指出西南低涡具有非对称结构,它的活动受非平衡强迫制约;徐大海等模拟试验指出部分西南低涡是高原下风动力涡旋波在真实大气中的表现。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李国平指出在一定的引导条件下可使低涡移出高原。宋敏红、钱正安指出高原中东部气柱平均厚度可指示高原涡的移动。郁淑华指出高原涡在水汽图像上能反映出水汽涡旋,水汽涡旋的活动对高原涡活动有指示意义。这些研究反映:自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以来,对在高原上与高原东南边缘的低涡的动力研究加强了;对东移出高原主体的高原低涡的东移出高原的事实揭示较多。
国外对高原低涡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青藏高原及其边侧低涡研究也很重视,但大都注重对青藏高原东侧低涡发展机理方面的研究。Kuo,Y.H用数值模式模拟指出了高原边侧低涡是造成 1981年7月的一次四川洪水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C.P.Chang and Lan Yi对东亚季风开始前后的一个扰动的发展作了模拟研究,得出了四川涡因锋面与地形的相互作用而加强。Bin Wang用数值模拟指出了高原上边界层中尺度扰动是高原边侧低涡的触发因子。Bin Wang还研究了1979年两个高原低涡发展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成熟阶段有利于东移的环流条件,指出高原低涡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和地形作用以及由于对流潜热释放的结果。Hideo TAKAHASHI指出冷空气直接影响高原北部低压发展;1992年6月下旬初梅雨锋上的扰动来自高原北-东侧。
较缺少对东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活动的研究,如对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和东移出高原后不消失而东移、发展的原因还不清楚。缺少使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的观测资料、卫星遥感资料及自动气象站等新资料,对高原低涡活动的分析研究。对高原低涡活动的动力分析研究还需加强,如大尺度环境条件与中尺度高原涡的相互作用、深入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等。
高原上生成的低涡有冷性和暖性两种。冷性低涡常生成于高原西南部或高原北侧,尺度较大且较深厚,常出现在冬半年,天气以阵性降水为主;暖性低涡基本上是夏季,在高原中部、南部及柴达木等地生成的,属于浅薄系统,范围小,移动慢,在源地无明显降水。高原低涡不仅影响高原内部,当其移出高原后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天气也有很大影响。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据我所知,高原制氧机的价格挺贵的。比如北京亿家老小科技有限公司的售价是:1.20万元。具体规格如下:品牌/型号:英维康/IRC5LXAWHA。价格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提高原铝质量途径的探讨
提高原铝质量途径的探讨
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
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总结了高原黄土动力特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方向,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