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001
1.1 课题缘起 / 002
1.1.1 学术研究背景 / 002
1.1.2 学术研究意义 / 004
1.2 课题内容提出 / 007
1.2.1 技术创新在高层建筑发展中的地位 / 007
1.2.2 技术创新视阈下的高层建筑发展态势 / 009
1.3 研究动态 / 012
1.3.1 文献综述 / 012
1.3.2 相关理论 / 018
1.4 研究方法与本书构成 / 020
1.4.1 研究方法 / 020
1.4.2 本书构成 / 021
第2章 高层建筑与技术创新025
2.1 关于技术创新 / 026
2.1.1 建筑技术 / 026
2.1.2 技术创新 / 028
2.2 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创新 / 029
2.2.1 障碍因素分析 / 029
2.2.2 “蛙跳”模式构想 / 032
2.3 高层建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035
2.3.1 互为依托 / 036
2.3.2 互相推动 / 037
2.3.3 协同共生 / 039
2.4 当代高层建筑的技术创新理念 / 043
2.4.1 坚持高新技术的科学创新 / 043
2.4.2 倡导生态技术的优化创新 / 045
2.4.3 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创新 / 047
2.4.4 关注仿生技术的探索创新 / 050
2.5 本章小结 / 052
第3章 高层建筑功能设计中的技术创新055
3.1 功能范畴创新目标 / 056
3.1.1 功能的高效性 / 056
3.1.2 功能的平衡性 / 058
3.2 功能高效性的技术创新对策 / 060
3.2.1 结构选型的动态适应 / 060
3.2.2 布局设置的张弛有序 / 064
3.2.3 空间塑造的多样均衡 / 066
3.2.4 交通组织的便捷流畅 / 068
3.2.5 整体功效的整合提升 / 071
3.3 功能平衡性的技术创新对策 / 074
3.3.1 功能体系的优化 / 075
3.3.2 功能领域的扩展 / 077
3.3.3 功能模式的综合 / 080
3.4 本章小结 / 083
第4章 高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技术创新085
4.1 环境范畴创新目标 / 086
4.1.1 外部环境的城市化与生态化 / 087
4.1.2 内部环境的人性化与生态化 / 090
4.2 外部环境的城市化与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对策 / 092
4.2.1 宏观层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092
4.2.2 中观层次——改善区域城市环境 / 095
4.2.3 微观层次——营造外部场地环境 / 098
4.3 内部环境的人性化与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对策 / 102
4.3.1 高空化的共享空间 / 103
4.3.2 立体化的竖向景观 / 105
4.3.3 垂直化的自然通风 / 109
4.3.4 智能化的表皮设计 / 113
4.4 本章小结 / 118
第5章 高层建筑形式设计中的技术创新119
5.1 形式范畴创新目标 / 120
5.1.1 外在美:展示个性形态 / 121
5.1.2 内在美:表达深刻内涵 / 123
5.2 外在美的技术创新对策 / 125
5.2.1 简洁之美——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变化 / 125
5.2.2 张力之美——整体支撑结构的理性扭转 / 128
5.2.3 表皮之美——不同材料质感的生动演绎 / 130
5.2.4 环形之美——垂直组织结构的整体颠覆 / 132
5.2.5 曲线之美——传统“方盒子”高层的超现实突破 / 134
5.3 内在美的技术创新对策 / 136
5.3.1 文化内涵——形神合一的文化演绎 / 136
5.3.2 生态内涵——由表及里的生态追求 / 138
5.3.3 地域内涵——多元共生的地域阐释 / 140
5.3.4 政治内涵——整体统一的政治隐喻 / 143
5.3.5 城市内涵——动态发展的景观重塑 / 144
5.4 本章小结 / 148
本书小结151
参考文献1542100433B
本书深入讲解了高层建筑创作及技术创新的发展脉络、设计规律及技术对策,从高层建筑功能设计中的技术创新、高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技术创新、高层建筑形式设计中的技术创新等角度对高层建筑的技术创新进行了具体表述,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人员、建筑管理与施工管理人员、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参考。
中高层建筑的相对于多层建筑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占地面积,在同等面积下,更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的档次。比高层建筑的采光通风更加优越,且让人始终生活在地心引力的最合适范围内,坚固程度和施工方法以及经...
首先建议你把建筑设计规范看看并且熟悉,包括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住宅建筑规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拿到地形图,确定各红线,进行场地设计,然后一般是又建筑标准层开始设计布局,当然同时要结...
您好,高层建筑设计的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应当注意防震缝的设计,必须留有足够的宽度。 2.平面形状或刚度不对称,会使建筑物产生显著的扭转,震害严重。 3.凸出屋面的塔楼受高振型的影响,产生显著...
论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创新
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是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本源动力,建筑结构的更新;生态技术要求和新老材料的开发,促使建筑师不断的进行建筑技术设计的创新。这些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根本上解决的公共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功能和形式问题。
高层建筑的高层建筑设计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高层建筑的高层建筑设计 1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状况概述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药遵循节能设计的相关理念。 具体来说可以 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环境产 生的影响作用,综合进行考虑对高层建筑的建设位置以及朝向进行规 范,如果建筑的容积率太大,就很难满足内部空间的日照要求,同时 还会增加相应的采暖等方面的费用,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 中,要充分研究建筑位置朝向与节能减排的相关关系, 使建筑的方位 能够接受到适量的日照,可以增加相关的开窗面积,增加南向开窗, 减少相应的北向以及东向开窗面积, 这样能够使建筑获得更多的光照, 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的热量损失, 使内部能够保持一个较为舒适温 暖的居住环境。 第二方面可以对相应的围护结构进行优化, 这样也能 取得良好地节能效果。在寒冷地区,较为常见的围护结构的做法为: 粘土空心砖与实
《室内设计创新研究》主要采用了史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创新的完整内涵,将创新的经济学涵义引入室内设计创新历史的周期性研究中,进一步挖掘了室内设计创新历史的现代价值,并建立起室内设计创新历史发展的动态模型,选取结构设计和装饰设计两个方面,作为表现创新特征的载体,描述室内设计创新历史的进程。从组成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论述了室内设计创新系统。最后归纳了室内设计创新的原则、类型和基本属性,多角度地探寻室内设计创新的结构层次和内涵,并总结出设计师可以遵循的室内设计创新方法,并给出评价视角。
《室内设计创新研究》供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关于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
1.3 关于本书的研究
第2章 室内设计的创新模型与历史周期
2.1 创新模型
2.2 历史周期
2.3 创新过程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设计创新系统的结构与要素
3.1 室内设计创新系统的结构
3.2 室内设计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
3.3 室内设计创新系统的环境要素
3.4 室内设计创新系统的动力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设计创新的类型与基本属性
4.1 室内设计创新的类型
4.2 室内设计创新的基本属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设计创新的原则与程序
5.1 室内设计创新的原则
5.2 室内设计创新的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设计创新的方法与评价
6.1 室内设计创新的一般方法
6.2 室内设计创新的可拓方法
6.3 室内设计创新的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2100433B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倾力于设计学学科建设,牢牢抓住设计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点,旨在打造一个融合多种学术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平台,将不同学科的人群汇聚到同一平台进行设计创新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依托我校工、管、文、理、经、艺、法等相关学科在文化、科技与商管等方面的优势,以创意设计为宗旨,透过“产学协力、创意扩散、文化开发、永续经营”为创新设计研发主轴,思考产业未来愿景,运用跨领域整合知识,以人本思维为思考出发点,以科技为辅具,结合文化创意、永续生存与福址社会等三位一体,朝向新的应用研究转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及引导性的创意设计开发模式,促进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繁荣,为提高学校学科综合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为一流的专业建设和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 文化创意永续设计研究方向
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在地文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核心,运用创新设计的思维与方法,盘整艺术、设计与科技资源,立足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在品牌策略、视觉传达、动漫绘本、场域活化、展会营销、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基于经济、社会及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系统,以寻求并建构人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运用绿色科技成果和永续设计方法,倚重生态学理论分析设计目标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特性与潜在关联,注入自然美学和设计文化,遵循照顾地球、照顾人、公平分享的设计伦理,透过完善的设计规划,创造出能满足于生命所有形式的可持续的、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传达沟通设计、环境美学与文创空间设计、服务体验与文创产品设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管幸生、林建德、曾祥远、廖继盟、张小燕、胡志雄、武志军、黄恩武、姚瑞、林志炜、黎焕延、杨园、林玉凤、龚任界、黄芳、蒋天寅、肖瑜男、熊敏、王鑫、郭亮、颜雪阳、陈晶晶、陈锋、周晨阳、梁由之、严祖喜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橱窗设计要素影响消费者视觉美感之研究(管幸生等人)、“海上丝绸之路”语境下“闽文化”题材动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颜雪洋等人)、钟表文化与传统艺术融合创意设计(曾祥远等人)、国家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前期调研服务--虚拟实现技术(林建德等人)、不同楔形体之旋转性动态错视知觉研究(林志炜等人)、传统文化在风景园林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杨文欣等人)、福州脱胎漆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研究(黄芳等人)、竹家具产品外观设计(邱志荣等人)、福建当代漆画研究与应用(张建平等人)、闽台妈祖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张小燕等人)、基于档案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档案馆为例(翁悦悦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闽台杰出工艺家人格特质与生涯发展研究(吴正仲等人)、文化创意视角下永泰县嵩口古镇景观设计研究(林灵芳等人)、博登笔、纸等文创产品设计之技术咨询(杨宝华等人)、儿童安全座椅视频设计(武志军等人)等研究课题。
2. 智能与福祉设计研究方向
因应高龄化社会的来临,探讨高龄者的健康、住家、行动力、通讯、休闲和工作等议题,以使用者为中心发掘问题,提出改善高龄者生活之产品、环境或服务设计的对策,达到促进弱势群体、高龄者与身心障碍者能拥有人性化及可独立自主的优质生活的目的。将橘色科技的人文理念和科学成果应用于视觉传达、产品创新、服务体验和空间营造等设计服务研究。强调健康、温馨、体贴、安全等原则的人本关怀,聚焦养身、医疗、智能照护、特殊家居等生活内容。
相关研究方向:智能创意产品设计、通用设计、人因互动与福祉科技研发、康复医疗产品设计、老年智能穿戴产品设计策略、高龄者智能生活型态研究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朱聪玲、邱志荣、吴正仲、黄岚铃、杨涛、王巍、晋诗宁、陈建华、李畅畅、刘碧华、翁悦悦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闽台高龄者智能生活型态研究(黄岚铃等人)、闽台医院上肢康复产品的使用现况调查与设计改善对策(黄岚铃等人)、老年智能穿戴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晋诗宁等人)、基于AD理论的智能人体康复训练器造型设计模式研究(杨涛等人)、人体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研究(杨涛等人)、基于WebGL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研究(黄恩武等人)、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3D打印创新应用培训探索(刘碧华等人)、卫浴产品设计(邱志荣等人)、互联网 背景下漳浦剪纸艺术的当下生态和传承保护(杨圆等人)、手持式证件拍摄辅助器产品外观设计(翁悦悦等人)、听不同音乐类型的刺激对设计创意构想发展之影响研究(廖继盟等人)、自助售货机平面设计服务(武志军等人)、定制化高校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福建工程学院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为例(刘鹏圣等人)等研究课题。
3. 乡镇活化与居家设计
随着时代转变,现今社会十分重视地区文化传承,城乡两面都有人呼吁采取措施逆转形势。以实际行动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原居民和城市人合作为乡村注入活力是可期待的。小区营造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小区特色而行动,以「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盘点小区特色,进行小区营造规划。「人」指的是小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小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营销等;「景」指的是「小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相关研究方向和课题: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住宅空间适应性研究、乡镇活化设计策略、室内装饰设计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黄东海、魏峰、杨宝华、薛小敏、张实、任丘钢、卓娜、林阳、刘鹏圣、廖珊珊、马松影、李洋、杨文欣、陈露、丁榕锋、林灵芳、王颖洁、赵一静、张建平。
科研辅助人员:林国平、陈亚峰、卓新珍、赖雅凤、苏丽凤、柯丽芬、孙静知、潘妙荣、林夏斌、方怡君、李萍、何天扬、崔茜、王秋艳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基于家庭发展动态需求的住宅空间适应性研究(薛小敏等人)、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闽东地区乡村书院再造研究(马松影等人)、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赵一静等人)、新创艺形象沙龙室内装饰设计(卓娜等人)、中、美高校陶艺实验室比较(陈露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混凝土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马松影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土木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魏峰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砖木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李洋等人)、三迪一品10#1006室内设计(林阳等人)、整体组装式卫生间设计研究(马松影等人)、秀屿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规划(柯丽芬等人)、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赵一静等人)等研究课题。
4. 相关设计学教学改革课题
工业设计创新驱动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曾祥远等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与高校心理主题班会之融合研究(陈亚峰等人)、工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邱志荣等人)、福建省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曾祥远等人)、应用团队合作模式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黄岚铃等人)、台湾地区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经验及其启示研究(廖珊珊等人)、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范洁等人)、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VR教育研究(黄恩武等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精髓对构建高校应用型设计学科特色定位研究(刘鹏圣等人)、艺术自觉理论在公共艺术与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梁由之)、案例库——建筑装饰技术课程群(马松影等人)、闽台动漫产业对接背景下动漫互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锋等人)、教师校本综合培训-软木画校本特色建设(黄东海等人)、教师校本综合培训-教师硬笔书法培训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严祖喜等人)、快速成型技术在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刘碧华等人)等研究课题。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平台科研人员获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科协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21项、教改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14项、教改项目5项,横向课题9项。平台科研人员共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北大、南大核心1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外观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画集、专著等10部,设计及绘画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展览)20余件。举办国际研讨会5场,参加各类专业学术研讨会50余次。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平台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本平台科研实力在学校有较大影响,构建起学院科研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获批福建省福祉橘色设计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创业暨创客中心两个省级研究基地。积极推进“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朝向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实现。以省重点建设学科标准为指导,建成集创意创新设计的学术研究、产业创新与实践研究于一体的省级学科研究基地,开展区域经济产业所需的设计和研发,培训全省设计类高级人才,推广设计理念和项目,培育新的行业企业,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建设,为打造全省设计学科的重点高校打下学科基础。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申请国家课题,承担一些省部级科研课题,鼓励研究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合作服务。
鼓励研究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教材或专著,积极争取各种出版基金的支持,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以自编教材或专著形式出版。
申报各类科研成果奖,提高获奖等次。支持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大赛。
强化学科梯队建设,鼓励45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成为本机构的学术研究骨干。
3~5年中长期目标。在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上不断取得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设计研究成果。科研经费超过省内同类学科研究绩效,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保持在全省同类高校前3位,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部分团队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设计科学创新团队行列。与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搭建若干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研究和解决设计理论和设计实务问题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创新研究平台,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和创新基地。
本研究中心将依托系列地方产业经济活化项目,逐步驱动地方产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将设计智慧内化为地方产业永续发展的能力,透过项目实施与交流为地方产出设计骨干人员种子,开展专业设计人员培训服务、设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设计综合服务工作等,年服务企业超过10家、服务经费50万元以上;设计成果转化方面,授权专利等成果转化率80%以上,年经费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