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工程力学(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修订而成,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轴向拉伸(压缩)、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圆轴扭转强度计算、梁弯曲强度计算、杆件的其他强度问题(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动载荷与交变应力)和运动及动力学基础等。每章后有本章小结、思考题和习题。
《工程力学(第2版)》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类或近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力
1.1.1 力的概念
1.1.2 力的性质
1.2 平面内力对点之矩
1.2 1 力矩的概念
1.2.2 合力矩定理
1.3 力偶
1.3.1 力偶的概念
1.3.2 力偶的基本性质
1.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1.4 约束与约束反力
1.4.1 柔性约束
1.4.2 光滑接触面约束
1.4.3 光滑铰链约束
1.4.4 固定端约束
1.5 刚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1.5.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1.5.2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划题
第2章 平面力系
2.1 平面力系的简化
2.1.1 力的平移定理
2.1.2 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
2.1.3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与分解以及主矢和主矩的计算
2.2 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2.2.1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2.2 平面力系的几种特殊情形
2.2.3 物体系统的平衡
2.3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2.3.1 滑动摩擦
2.3.2 摩擦角与自锁
2.3.3 考虑摩擦的物体平衡问题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空间力系
3.1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
3.2 力对轴的矩
3.3 重心
3.3.1 平行力系的重心
3.3.2 重心位置的计算确定
3.3.3 重心位置的其他确定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轴向拉伸(压缩)、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
4.1 杆件轴向拉伸(压缩)时的内力计算
4.2 材料的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4.2.1 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4.2.2 其他塑性材料及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4.2.3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4.2.4 极限应力、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4.1.3 杆件拉伸(压缩)时的应力与强度
4.3 1 杆件拉伸(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4.3.2 杆件拉伸(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4.3.3 杆件拉伸(压缩)时的强度条件
4.3.4 应力集中的概念
4.4 杆件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和胡克定律
4.5 联接件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
4.5.1 剪切与挤压概念与实例
4.5.2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
4.5.3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
4.5.4 计算举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圆轴扭转强度计算
5.1 圆轴扭转时的内力
5.1.1 外力偶矩的计算
5.1.2 扭矩和扭矩图
5.2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5.2.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5.2.2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
5.2.3 剪应力互等定律
5.3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
5.3.1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5.3.2 圆轴扭转时的刚度计算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梁弯曲强度计算
6.1 梁弯曲时的内力
6.1.1 平面弯曲的概念
6.1.2 剪力和弯矩
6.1.3 剪力图和弯矩图
6.2 梁弯曲时的应力与强度
6.2.1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2.2 粱的弯曲强度计算
6.3 梁弯曲时的变形与刚度
6.3.1 梁的挠度和转角方程
6.3.2 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6.3.3 梁的刚度计算
6.4 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的主要措施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杆件的其他强度问题
7.1 组合变形
7.1.1 组合变形概述
7.1.2 拉(压)弯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7.1.3 圆轴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7.2 压杆稳定
7.2.1 压杆稳定的概念
7.2.2 细长压杆的临界应力以及欧拉公式
7.2.3 压杆稳定的使用计算和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7.3 动载荷与交变应力
7.3.1 动载荷和交变应力的概念
7.3.2 构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应力计算
7.3.3 构件做匀速转动时的应力计算
7.3.4 交变应力循环特征
7.3.5 疲劳破坏和持久极限
7.3.6 影响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运动及动力学基础
8.1 点的运动
8.1.1 点运动的描述
8.1.2 点的速度以及加速度
8.2 刚体的简单运动
8.2.1 刚体的平动
8.2.2 刚体绕固定轴的转动
8.3 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8.4 质点动力学应用
8.4.1 质点动力学第一类问题
8.4.2 质点动力学第二类问题
8.5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型钢表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2100433B
消减繁杂的理论推导,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教材为适应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精选内容,删旧增新,减少理论推导,强调基本概念。突出实际应用。降低计算难度.强调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较好地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本教材详细介绍了静力学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轴向拉伸(压缩)、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圆轴扭转强度计算、梁弯曲强度计算、杆件的其他强度问题(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动载荷与交变应力)和运动及动力学基础等内容。每章后有小结、思考题和习题。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机类或近机类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 20 分。) 1. 大众文化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
因为这里要统计全国的信息价,速度肯定不是最快最及时的,建议你到当地造价信息网查询
通常在学校图书馆里书架上都有!过来人...
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工程力学(天津大学)第10章答案 (2)
习题 10 - 1 一工字型钢梁,在跨中作用集中力 F,已知 l = 6m,F = 20kN,工字钢的型号为 20a,求梁中的 最大正应力。 解:梁内的最大弯矩发生在跨中 kN.m30maxM 查表知 20a工字钢 3cm237zW 则 MPa6.126Pa106.126 10237 1030 6 6 3 max max zW M 10 - 2 一矩形截面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梁的长度为 l,截面高度为 h,宽度为 b,材料的弹性模 量为 E,试求梁下边缘的总伸长。 解:梁的弯矩方程为 2 2 1 2 1 qxqlxxM 则曲率方程为 2 2 1 2 111 qxqlx EIEI xM x zz 梁下边缘的线应变 2 2 1 2 1 2 2 qxqlx EI h x h x z 下边缘伸长为 2 3 0 2 0 22 1 2 1 2 Ebh ql dxqxqlx EI h dxxl l
《工程力学(第2分册)》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而成的。《工程力学(第2分册)》在编写、修订时精选传统内容,力求讲清概念和公式,理论推导从简或略去,重视宏观分析,注重工程应用。《工程力学(第2分册)》采用模块式和贯通式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全书分为两分册。一分册内容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刚体静力分析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与重心、弹性变形体静力分析基础、杆件的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复杂应力状态下杆件的强度计算、杆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压杆稳定、运动力学基础、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第二分册含有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计算、超静定结构计算、矩阵位移法、结构计算的其他问题。每章后有思考题和习题,并附习题答案。本册为第二分册。
《工程力学(第2分册)》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和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近机、近土各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这期间很多高校都选用它作为“工程力学”课程教材。著者藉本书再版之际感谢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对本书的厚爱。
最近几年,著者一方面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藉到全国各地讲学之机,对我国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和对“工程力学”教材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征求了全国很多高校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同学,关于“工程力学”教材使用和修改的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编写新时期“工程力学”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下大力气压缩教材篇幅,同时进行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书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设计,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新世纪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我们将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不断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己任,不断地从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对“工程力学”教材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制订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本书第2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作了如下调整:
(1) 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突出从“工程构件与结构”到“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分析;以及从“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力图在提高读者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的同时,提高读者的工程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新增“简单的静不定问题”一章,将原来分散在各章的静不定问题都归纳到这一章里。
(3) 更新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第2版除课程概论外,分为三篇,共3章。第一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共3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概述、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以及强度和刚度设计、弯曲强度问题、弯曲刚度问题、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共8章。第三篇为专题概述,包括: 简单的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共2章。所需学时约为66~76。本书由范钦珊主编,唐静静、刘荣梅、范钦珊编著,唐静静和刘荣梅分别是2006年和2004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两位年轻老师的加盟,一方面有利于在新版教材中反映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与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本书初稿是著者2010年6-8月间在加拿大多伦多休假期间完成的。衷心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为著者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衷心希望关爱本书的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1年1月11日 于南京
本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这期间很多高校都选用它作为“工程力学”课程教材。著者藉本书再版之际感谢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对本书的厚爱。
最近几年,著者一方面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藉到全国各地讲学之机,对我国高等学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和对“工程力学”教材的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征求了全国很多高校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习“工程力学”课程的同学,关于“工程力学”教材使用和修改的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编写新时期“工程力学”教材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下大力气压缩教材篇幅,同时进行包括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与电子书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一体化的设计,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
新世纪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教材,我们将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不断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己任,不断地从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对“工程力学”教材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制订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广大读者的意见,本书第2版在内容与体系方面作了如下调整:
(1) 引入大量工程实例,突出从“工程构件与结构”到“力学模型”和相应的力学分析;以及从“力学模型”与理论分析成果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力图在提高读者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的同时,提高读者的工程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新增“简单的静不定问题”一章,将原来分散在各章的静不定问题都归纳到这一章里。
(3) 更新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第2版除课程概论外,分为三篇,共3章。第一篇为静力学,包括: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共3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概述、杆件的内力分析与内力图、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以及强度和刚度设计、弯曲强度问题、弯曲刚度问题、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共8章。第三篇为专题概述,包括: 简单的静不定问题、动载荷与疲劳强度概述共2章。所需学时约为66~76。本书由范钦珊主编,唐静静、刘荣梅、范钦珊编著,唐静静和刘荣梅分别是2006年和2004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获得者,两位年轻老师的加盟,一方面有利于在新版教材中反映教学第一线的要求与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本书初稿是著者2010年6-8月间在加拿大多伦多休假期间完成的。衷心感谢旅居加拿大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为著者提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衷心希望关爱本书的广大读者继续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1年1月11日 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