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绪论
1.1 功能材料专业建设发展历程
1.1.1 初创期(2001-2010)
1.1.2 建设与发展期(2011-2016)
1.2 功能材料专业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
1.2.1 教育理念
1.2.2 培养目标
1.3 功能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3.1 师资队伍
1.3.2 课程设置
第二章 功能材料专业教育教学
2.1 功能材料专业教学体系
2.1.1 理论教学
2.1.2 实践教学
2.2 功能材料专业课程体系
2.2.1 公共基础课程
2.2.2 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
2.2.3 专业及专业选修课程
2.2.4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及自主学习课程
2.2.5 集中实践教学
2.3 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章 功能材料专业教学管理
3.1 教学文件与过程管理
3.1.1教学文件
3.1.2教学过程管理
3.2 教学质量标准
3.3 教学运行监控
3.4 其它教学管理制度
3.5 专业建设规划
第四章 功能材料专业课教学与实践
4.1 功能材料专业课程作业
4.1.1专业必修课作业
4.1.2专业选修课作业
4.1.3自主学习课程作业
4.2 专业课典型实验报告
4.2.1专业课《材料物理性能》课程典型实验报告
4.2.2专业课《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典型实验报告
4.2.3专业必修课《先进能源材料》典型实验报告
4.2.4专业必修课《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实验报告
4.3 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报告
4.3.1典型认识实习报告
4.3.2典型生产实习报告
第五章 功能材料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5.1 撰写学术研究报告
5.2 发表学术论文和授权国家专利
5.3 各类科技竞赛获奖
5.4 创办自己的企业
第六章 功能材料人才培养教学效果
6.1 组建优秀师资队伍
6.2 建成高水平产学研基地
6.3 人才质量满足国家需求
梁金生,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连续主持承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多项,主持承担"功能材料"本科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究与建设工作。 2100433B
《功能材料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主要介绍功能材料专业情况,通过优秀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研究生培养以及大学生活感悟与体会等典型材料,系统的展示了功能材料专业学生按照以“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产学研基地为平台、解决产业前沿课题为方向、借助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手段、学习和研究成果反馈回企业共享”的功能材料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所取得的培养效果,本书可供国内众多开设功能材料专业院校参考选用,也可以供国内开设功能材料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参考。
是2011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区别于传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更倾向于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细分金属、非金属、陶瓷什么的。三个方向都要学。前景不错,现状一般。
功能材料是工科专业,比较好,是新时代的高科技人才。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正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和药物释放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是...
功能材料属于工科专业。本专业是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专业,主干学科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文名:功能材料专业,外文名...
功能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针对传统的功能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搭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功能材料》是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无机功能材料是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既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又在农业、化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教学实践:北京751地块三维城市结构设计》主要内容:751方案是国内建筑界热点方案798改造的姊妹篇,其对相近的厂区改造提出了更为激进和前卫的设计理念。《建筑教学实践:北京751地块三维城市结构设计》侧重于教学实践上的探讨和类比。国际性的联合教学使本出版物综合了各具特点的教学实践,而通过对此实践的横向类比,彰显了不同国家、院系教学的个性及优势。这不仅仅可以开阔学生读者的眼界与思路,更能为从事教学实践的广大建筑教师提供翔实的、开阔的专业参考。
《土木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的论文集,其中涉及大量关于工程管理、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力学等土木工程类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同时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高校学风建设、高校“产学研”平台建设、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教育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中汇集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精华,教师将自己在长期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成败与得失精炼成文,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实现资源共享,追求共同进步。大多数文章从教育教学的细节入手,终都能落实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土木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注重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保证课程体系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和推进。四是突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放性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师资规模
(1)按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专任教师不少于50人;按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高校,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生师比不高于18:1。
师资结构
(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应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85%。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其中具有博土学位的不低于50%。
(4)85%以上的专业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材料类专业学历,具有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60%。
(5)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领域分布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缘相同的教师比例原则上不高于50%,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可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
(6)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2)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担过科研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部分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3)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4)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5)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
教学设施要求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5000元。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求。专业课程实验开设率应不低于90%,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比例不低于60%;每个实验既要有足够的实验台套数,又要有较高的利用率。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2人;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大仪器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8人。
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保证学生使用。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能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
生产实习要有具体的实习大纲、明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及标准。
实习带队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0%;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使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以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
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执行过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对毕业生做跟踪调查时,确保跟踪反馈信息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2)反馈样本数量应达到各专业当年毕业生总量的一定比率(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制定),跟踪调研的时间和周期应有要求。
(3)在选择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时,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应充分考虑地域分布、企业类型、岗位工种等差异。
(4)适当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创业学生、在单位做出特殊贡献的毕业生的调查。
(5)形成报告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调整及完善。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求有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以及改进活动。应根据各个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的评价结果以及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分析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后的结果与信息转入新一轮的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