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供热公司通过燃烧燃料或核反应等方式将热量通过气体、液体等介质,如水、氦气、液态金属等将热量通过管道运送至用户处,供热公司能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给用户的热量越多,则该公司的供热负荷就越大;反之,供热负荷则越小。有时,供热负荷也指一段时期内的供给热量。供热负荷单位为瓦特(W)
供热负荷通常分为基本负荷和尖峰负荷。尖峰负荷是基本热源供热能力不能满足的由峰荷热源提供的差额热负荷。我国三北地区,供热天数大致在3个月至6个月左右,其中大部分时间运行在基本负荷下,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运行在尖峰负荷下。虽然尖峰负荷全年的运行时间少,但它的小时热负荷值却很大,一般要占到设计热负荷(即最大热负荷)的20~50%左右。
2100433B
120w/m2已经很不小了,这个指标可以作为你的末端空调器选择的依据了
热负荷是功率的一种。热负荷是燃料在燃烧器中(如燃气具、燃气热水器、燃气取暖炉、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燃烧时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热量。其计算式为:热负荷=燃料消耗量*燃料低热值。热负荷的大小是由主燃烧器燃料消...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
最大熵原理的供热负荷预报研究
最大熵原理的供热负荷预报研究——根据建筑供热的特点和供热节能控制的需要,提出应用最大熵法进行负荷预报,介绍了最大熵谱法原理及Burg算法,对从热力站采集的历史随机负荷序列进行预处理,将其中的确定性部分和随机部分进行分离;并对负荷样本序列,分别用相...
建筑供热负荷预防与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建筑供热节能需要和供热对象的特点,提出了供热负荷预防及对供热过程施加预测控制策略,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原理,对供热负荷进行节能预后并作为预测控制的设定值,为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根据供热对象的特性对预测模型进行简化,给出了用预报误差校正代替误差校正的预测控制算法。最后对供热系统进行相关算法的仿真,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锅炉热负荷简介
供热负荷是供热公司为用户提供热量能力的度量,是衡量供热公司提供热量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供热公司通过燃烧燃料或核反应等方式将热量通过气体、液体等介如水,氦气、液态金属等将热量通过管道运送至用户处,供热公司能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给用户的热量越多,则该公司的供热负荷就越大;反之,供热负荷则越小。有时,供热负荷也指一段时期内的供给热量。供热负荷单位为瓦特(W)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前言
绪论 1
第一节 供热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我国供热相关政策 3
第三节 供热常用参数 9
第四节 供热基础知识 11
第五节 发电厂基础知识 14
第一章 供热负荷与系统构成 19
第一节 供热负荷 19
第二节 供热热源 30
第三节 供热热网 57
第四节 供热首站、配汽站、热力站、中继泵站 72
第五节 热用户及室内供暖 97
思考题及答案 108
第二章 供热设备管理 112
第一节 热源设备管理 112
第二节 热网首站设备组成及其功能 132
第三节 燃气分布式热源设备管理 136
第四节 热网设备管理 152
第五节 供热辅助系统管理及运行 168
第六节 供热计量及监控设备管理 181
思考题及答案 195
第三章 供热运行管理 199
第一节 供热调节 199
第二节 供热系统的试验、调试、投入与退出 214
第三节 供热系统故障处理 265
第四节 供热节能管理 282
思考题及答案 291
第四章 供热经营管理 295
第一节 供热市场开拓 295
第二节 供热价格管理 301
第三节 供热经营成本分析 304
第四节 热费回收 321
第五节 用户服务及品牌建设 326
思考题及答案 336
第五章 供热节能技术及应用 340
第一节 能量梯级利用原理 340
第二节 热源侧供热节能技术 342
第三节 热网侧供热节能技术 368
第四节 “互联网 ”智能供热技术 386
第五节 热电解耦技术 398
思考题及答案 402
第六章 供热典型案例 405
第一节 综合性案例 405
第二节 运行事故处理案例 414
第三节 设备故障案例 421
附录A 供热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427
附录B 供热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462
2100433B
1.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选用的水源热泵机组名义工况能效比(EER)与性能系数(COP)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
2.建筑同时存在空调冷负荷与空调热负荷或生活热水供热负荷时,宜选用有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机组。
3.设备选配、管路设计与运行控制模式应能适应水源热泵机组功能的转换与建筑空调冷(热)负荷及生活热水供热负荷的变化,取得系统的最高运行效率。
4.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换热量应根据设计工况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取热量和释热量计算确定,应能同时满足设计工况系统取热量和释热量要求。
5.地表水换热系统对地表水体的温度影响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不超过1℃,周平均最大温降不超过2~C。地表水换热系统的最大换热能力因此要做校核计算。
6.冬季运行(包括运行状态与非运行状态)时,水源输送系统或地表水换热器系统应有防冻措施。如冬季极端工况不能满足系统供热要求时,应设另外的备用热源或补热系统。
7.夏季空调设计工况地表水换热器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差不应低于5℃,地表水换热系统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不大于0.0241。水泵宜采用变频控制,系统变水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