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分布钢筋
2、嵌入在墙内板的附加钢筋
3、周边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墙上,板边的构造钢筋
4、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2100433B
例如,梁(板)端有砖墙压住或与另一梁(柱)整体相连,则该处就需设置承受负弯矩的构造钢筋,其他的如T型、L型、倒L型的独立梁以及花篮梁等构件,在翼缘和梁肩部分也均设置构造钢筋,以防止翼缘、梁肩与肋部交接处产生裂缝。
什么是构造筋
钢筋名称解释 1、纵筋 所谓纵筋就沿梁竖向的上下部钢筋,但是腰筋除外。 / 主筋都可以叫纵向钢筋(纵筋) / 比较长的一般就是纵筋 2、负筋 负筋是负弯矩钢筋的简称,起的作用是抵抗负弯矩 / 负筋就是梁或板顶部或面部的钢筋, 因为一般的力学把下侧底部受拉的弯距规定 为正弯距方向,所以顶部就是负弯距 ./ 受力筋就是我们说的底筋 (沿受力方向, 挑板可是在上面) 分布筋就是与受力筋 垂直的那个筋(起固定,传力等作用)负筋就是支座处四分之一短跨那个筋(在 受力筋上面) / 不过悬挑结构以及阀板基础的梁、扳正好和上述相反 / 板或梁面层的钢筋就是负筋, 用来抵抗负弯距用的, 因为负弯距产生面层的拉应 力 / 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 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 部位。 3、架立筋 一般的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架立箍筋的, 差不多出现在三肢箍以上的梁, 就是 两边的
配筋构造
9-2-10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平法) ,对我国传统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的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 既简化了施工图, 又统一了表示方法, 以确保设 计与施工质量。 本节是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 图规则和构造详图》(OOG101)编写的。 9-2-10-1 一般规定 1.按平法设计绘制的施工图,一般是由各类结构构件的平法施工图和标准 构造详图两大部分构成。 但对于复杂的房屋建筑, 尚需增加模板、 开洞和预埋件 等平面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增加剖面配筋图。 2.按平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必须根据具体工程设计,按照各类构件 的平法制图规则, 在按结构层绘制的平面布置图上直接表示各构件的尺寸、 配筋 和所选用的标准构造详图。 3.在平法施工图上表示各构件尺寸和配筋的方式,分为平面注写方式、列 表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
当梁较高(腹板高度hw≥450mm)时,为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而产生竖向裂缝,同时加强钢筋骨架的刚度,在梁的两侧沿梁高每隔200mm处各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腰筋,两根腰筋之间用¢6或¢8的拉筋连系,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也称为腰筋。
腰筋又分为抗扭筋N和构造筋G。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立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负筋: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根据2010年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保护层厚度不再是纵向钢筋(非箍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而是“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规定是为了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满足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构件的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耐久性和防火性能越好。但是,过大的保护层厚度会使构件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宽度过大,就会影响其使用性能(如破坏构件表面的装修层、过大的裂缝宽度会使人恐慌不安),而且由于设计中是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作用的,过大的保护层厚度还必然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2010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2.1条,规定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一般设计中是采用最小值的。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环境类别 |
板、墙、壳 |
梁、柱、杆 |
一 |
15 |
20 |
二a |
20 |
25 |
二b |
25 |
35 |
三a |
30 |
40 |
三b |
40 |
50 |
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数值增加5mm.
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3.板在混凝土等级强度大于C25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且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