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针对Cu基材料应用中高屈服强度高延展性的性能需求,本项目采用微米粒度的MAX相(Ti3AlC2,Ti2AlC和Ti2SnC等)为先驱体制备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能的纳米MXx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通过对反应引起的MAX相变机理、界面反应行为、纳米MXx相的生成机制、组织形态等,MXx基团对Cu 的形核细化机理及材料流变特性、变形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获得了如下创新研究成果: 1)分别以较大的Ti3AlC2,Ti2AlC和Ti2SnC颗粒为先驱体,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强度高延展性能的纳米TiC0.67和TiC0.5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 2)揭示了Ti3AlC2,Ti2AlC和Ti2SnC和Cu的不同反应行为,并阐述了反应引起的MAX材料的相变机理; 3)揭示了纳米TiC0.67和TiC0.5基团对Cu晶粒的形核细化机理和材料的流变特性及强化机理。 这些研究工作将对纳米MXx/超细晶Cu复合材料的应用和针对性的性能改善及其他高强高延展性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借鉴和科学启发。部分研究进展和成果已发表论文15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其中5项已获授权,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7名,获2016年度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1项(公示已结束)。
针对Cu基材料应用中高屈服强度高延展性的性能需求,本项目探索一种基于MAX相的纳米MXx基团为形核剂和增强体的超细晶Cu基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是,利用MAX陶瓷材料特有的纳米层状晶体结构、高温及外力条件下A位原子容易逃逸的特性,通过对反应引起的MAX相的相变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界面反应行为、纳米MXx相的生成机制、组织形态等,MXx基团对Cu的形核细化机理及材料流变特性、变形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采用微米粒度的MAX相为先驱体制备具有高强度超延展性能的纳米MXx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并通过细化效果及压缩、拉伸性能的验证,优化相关制备方法及工艺。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揭示纳米MXx基团对Cu晶粒的形核细化机理和材料的流变特性及机理;揭示反应引起的MAX材料的相变机理;为纳米MXx/超细晶Cu复合材料的应用和针对性的性能改善及其他高强高延展性金属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借鉴和科学启发。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00g价格362元。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00g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比模量、高导热性、低膨胀系数、摩擦性能好,以及抗热冲击性能好、尺寸稳定性高.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我...
树脂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区别???
你指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吧,增强材料是碳纤维,主要取决于基体材料。比如炭/炭复合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炭(石墨)基体的复合材料,属于无机材料,主要应用于高温、摩擦方面;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有...
水泥复合材料的主要特征咱不罗嗦了,对于路桥,一个是增强,一个是自修复。增强材料有金属,有机,无机纤维,比如钢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芳族聚酰亚胺等等。自修复机敏水泥以自感知,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以及...
高塑高强纳米Al_2O_3-Cu复合材料
以Cu-Al水雾化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内氧化方法制备了Al2O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合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γ-Al2O3弥散相粒子在基体内均匀分布,尺寸约6nm,间距30~50nm.挤压态棒材的相对导电率为87%IACS,软化温度达850℃.挤压态的25mm弥散强化铜棒材不经过任何中间热处理,直接冷拉拔得到1mm的铜丝,其抗拉强度高达680MPa.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用具有超高强度、超高模量及超强化学稳定性的碳纳米管与Mg复合,得到的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即使在CNTs的添加量很少的情况下,只要其分散均匀,CNTs/Mg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硬度、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大部分采用液态成形方法制备的CNTs/Mg复合材料的伸长率也同步提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复合体系的设计,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及性能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复合材料,因具有轻质、高强、良好的塑性和导热性,被认为是理想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碳纤维与铝基体的界面结合问题是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本项目以碳纤维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碳纤维布与铝基体凝固过程及塑性变形阶段的界面行为。利用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数值模拟、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凝固过程中碳纤维与铝基体的界面反应、界面形貌及反应产物,研究电磁场、压力场及表面处理对界面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固态变形过程中界面结构的协同变形机制。掌握碳纤维与铝基体结合过程中界面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并深入阐释界面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解决铝熔体对碳纤维布的浸渗问题,并实现控制碳纤维与铝基体的结合反应过程,为研究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具有轻质、高强、良好的塑性和导热性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有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和汽车工业等领域。本项目以碳纤维编制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碳纤维与基体结合过程中的界面反应行为,以及凝固过程中镀层工艺和外场对界面行为的影响,为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提供理论指导。本项目经过三年研究,取得如下结果: 1、提出一种半固态铸轧法制备碳纤维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利用压力场促使铝基体和碳纤维编织布的界面结合。借助模拟计算建立了温度参数和塑性变形量间的关系,阐释变形机制。通过调控外加压力和金属流动性,实现了铝熔体对碳纤维布的完全渗进。碳纤维编织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板材能够在弯曲变形中提供良好的强化效果。 2、得到基体和纤维的渗进规律,阐释电磁诱导的渗浸转变机制。在液态复合过程中引入脉冲磁场,实现了金属熔体对编织布的渗浸过程由逐层渗浸方式向梯度同步渗浸方式转变。电磁场引入的磁致压力促进增加熔体渗浸深度。以此为基础实现了电磁铸造法制备碳纤维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3、设计针对平纹碳纤维编织布的表面镀层新工艺。在传统化学镀层的工艺基础上,优化了一种针对于平纹碳纤维编织布特点的表面化学镀镍方法,将镀液的稳定时间延长至 120min以上,镀层的含磷量降低至9wt.%。并通过开发新的氧化剂体系,设计了胶态钯镀液化学镀镍工艺和碳纤维表面接枝短链羧酸铜的工艺。不仅简化了原有的镀层工艺,大幅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镀层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陶瓷增强体的种类、形貌(晶须或颗粒)、尺寸是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性能的关键共性基础科学问题。本项目研究具有不同形貌与尺寸的原位自生陶瓷颗粒与晶须对钛基复合材料(TMCs)的混杂增强效应与机理。研究原位自生增强TMCs的制备工艺,分析增强体的形貌、尺寸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各项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从材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原位自生颗粒与晶须对TMCs材料的混杂增强效应,并探讨其混杂增强机理;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建立混杂增强效应对材料不同性能的影响模型,揭示混杂效应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本项研究将对TMCs性能优化起重要指导作用,为采用材料设计的思想制备高性能TMCs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对促进钛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有重要意义,并对其它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