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有色金属材料界著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其中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专家薛群基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陈剑虹教授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夏天东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重点建立了两支队伍,即研究队伍和公共技术服务队伍。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74人,其中研究人员68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2人。研究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5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39人,硕士学位23人,博士后经历5人,45岁以下人员46人。公共技术服务队伍现有公共技术服务人员13人,其中硕士学位6人,高级工程师职称6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两个甘肃省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材料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于2006年1月,是兰州理工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所属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学学科于2003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属于工学门类,是一个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以工程学科为服务与支撑对象,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主要培养从事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及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分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电子、原子、分子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致力于先进材料与器件的开发研究。“材料学”主要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以及材料的开发与合理应用。“材料加工工程”侧重于研究控制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经济、文化、性质、高效的加快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与自动化控制问题。
倠饧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0弥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悠久历史,其博士后流动站新建于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有教授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与硕士硕士授予权,涉及三个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依托兰州理工大学建立的“有色金属新材料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撑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4000余平房米的重点实验室大楼,6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各种先进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4300多万元。承担课题13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300多万元。
甘肃省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项目研究和攻关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2003年至2007年期间,共承担完成国家或省部级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65项,其中完成国家“863”项目3项,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6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3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与中青年基金27项。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其中国家“863”军工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科技项目33项。与甘肃省有色金属企业合作开展重要技术开发项目66项,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在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为国家和甘肃国民经济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3年至2007年期间,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3项;获得专利授权34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共 777篇,被SCI、EI、ISTP收录206篇;出版著作4部,教材2部。其中在材料断裂行为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断裂物理模型和断裂判据,被国际上广泛引用,陈剑虹教授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讲学。
http://www.shmet.com/上海金属网http://www.metalchina.com/中国金属网http://www.metal.hc360.com/慧聪网冶金行业http://ww...
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稀土也属于。
C+工作台德软件管家中行业软件丽下载安装。
实验室定位于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突出材料深加工特色,为西部开发与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实验室立足甘肃省丰富的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为主旨、建成甘肃省镍、钴、铝、铜、镁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深加工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战略目标,进行材料制备科学、材料设计与性能和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凝练形成4个特色研究方向: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技术、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有色金属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数字材料技术及材料的计算机设计。
2003年1月: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并进入建设期。
2003年4月: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并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科技厅任命郝远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年9月: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
2004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进行的中期建设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2004年12月:重点实验室召开了第一届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2005年4月: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
2005年8月:甘肃省科技厅任命夏天东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2007年1月:重点实验室召开了第一届第三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2008年9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2009年11月:成立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连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10年10月:寇生中教授被任命为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5月:李元东教授被任命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1年7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
寇生中 男,1962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入选者。1983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铸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2004年5月-2005年4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访问学者,2006年1月16日-3月12日在牛津大学材料系进行访问研究。1996年8月获得机械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优秀奖,2006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主要从事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单晶体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主要参与省级以上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一项,省攻关项目三项,省自然基金项目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在《Materials&Design》、《Intermetallics》、《科学通报》和《金属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 余篇。
2003年4月—2005年8月 郝 远
2005年8月—2010年10月 夏天东
重点实验室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名单
序号 |
项目批准号 |
课题名称 |
项目类别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经费(万元) |
1 |
51035004 |
高强钢三明治板激光焊接制造基础研究 |
重点项目 |
陈剑虹 曹 睿 (第二单位)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00.00 |
2 |
51074084 |
氧与电弧-熔池耦合行为及焊缝成形机理 |
面上项目 |
樊 丁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37.00 |
3 |
51064017 |
过共晶Al-Si合金扩散凝固及初生硅相形态控制研究 |
地区基金 |
马 颖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30.00 |
4 |
51061009 |
FePt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印迹分子的研究 |
地区基金 |
杜雪岩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7.00 |
5 |
51061008 |
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晶化与超塑性流变行为研究 |
地区基金 |
袁子洲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7.00 |
6 |
51061010 |
Zn-Al-Si 系合金羽毛状晶的形成及细化机理的研究 |
地区基金 |
陈体军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7.00 |
7 |
51061011 |
电爆材料合成及喷涂过程中物相演变及控制机理 |
地区基金 |
朱 亮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7.00 |
8 |
21063008 |
La0.8Sr0.2Fe1-xMxO3/Pd复合纳米晶薄膜材料的电化学储氢行为研究 |
地区基金 |
罗永春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7.00 |
9 |
51065016 |
铝合金熔焊对接接头动载大变形及失效机理研究 |
地区基金 |
乔及森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6.00 |
10 |
11004091 |
磁场诱导团簇有序取向排列对快速定向凝固Galfenol合金相结构与磁弹性能的影响 |
青年科学 基金 |
胡 勇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4.00 |
11 |
51001057 |
高强韧Fe3Si-Cu复合材料制备、界面结构及韧化机理研究 |
青年科学 基金 |
贾建刚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20.00 |
12 |
51010105042 |
稀土(Ce)原子在高铝青铜涂层中强化机理研究 |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
李文生 |
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 |
3.00 |
重点实验室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名单
序号 |
资助编号 |
课题名称 |
项目类别 |
负责人 |
所在学院 |
总经费(万元) |
1 |
10902047 |
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的实时受力检测和热力耦合分析 |
青年基金 |
张忠科 |
材料学院 |
22.00 |
2 |
50906037 |
水基ZrB2膏体非连续挤出过程中液相迁移行为研究 |
青年基金 |
刘洪军 |
材料学院 |
20.00 |
3 |
50905081 |
新型980MPa高强钢焊接接头异常断裂行为及增韧机理研究 |
青年基金 |
曹睿 |
材料学院 |
20.00 |
4 |
50962009 |
理想0-3型铁磁/铁电纳米复合材料的创新制备与性能研究 |
地区基金 |
杨华 |
理学院 |
24.00 |
5 |
50965012 |
基于4R的Cu-Al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再制造方法研究地区科学基金教授 |
地区基金 |
夏天东 |
材料学院 |
26.00 |
6 |
10964004 |
微重力环境下Al-Cu-X多元合金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
地区基金 |
王智平 |
材料学院 |
24.00 |
7 |
10964003 |
LaMnO3/SrMnO3超晶格界面局域晶格/电子结构不均匀性对其电磁性质的影响 |
地区基金 |
汤富领 |
材料学院 |
20.00 |
8 |
50964010 |
变形铝、镁合金自孕育凝固近终形铸造过程及机理研究 |
地区基金 |
李元东 |
材料学院 |
24.00 |
9 |
50961008 |
半固态处理对块体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地区基金 |
寇生中 |
材料学院 |
26.00 |
10 |
20974116 |
基于三线性分析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的构效关系及其分离选择性规律研究 |
面上项目 |
陈振斌 (第二单位) |
材料学院 |
36.00 |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0年12月21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了建设验收。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在建设期内紧密围绕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前沿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任务,自主研发的多项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在行业关键技术创新、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日前,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了建设验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7名同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组长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陈蕴博院士担任。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79号),规范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速甘肃科技"para" label-module="para">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省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甘肃省科技发展方针,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甘肃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四条 省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五条 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省科技厅是省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和评估、考核办法,组织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聘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三)批准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销。
(四)组织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和考核。
(五)对条件成熟、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的省重点实验室,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七条 依托单位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主体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优先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解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二)负责推荐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三)对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省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检查工作。
(四)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省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报省科技厅。
第三章 建 设
第八条 申请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的各类实验室。
(二)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健全、管理科学,已形成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
(三)拥有若干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团结进取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四)实验场地相对集中,具备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五)依托单位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能够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六)申请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可以依托一个单位,也可依托多个单位联合申请组建。联合组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单位需达成切实可行的联合协议。
(七)评估合格的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优先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第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设立程序:
(一)依据国家和甘肃省的发展规划和优势学科布局,依托单位提出申请并报送《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依托单位填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
(二)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后即进入建设实施期,其所筹建设经费应根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要求安排,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应采用招标方式购置。
(三)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单位在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应定期向省科技厅报告进展情况。
(四)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成后,应提交验"para" label-module="para">
第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后备队伍。培育期为2—3年,培育期结束后评估合格的,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评估不合格的,自动退出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序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设立程序参照省重点实验室进行。
第十一条 依托企业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第四章 运 行
第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任期为5年,连任不超过2届。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报省科技厅批准聘任,优先考虑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特殊情况要经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管理、人才培养、人员聘任、学术交流、资产和技术管理、环境安全、财务管理、薪酬分配等。
第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
第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10人。学术委员年龄不超过70周岁,其中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超过1/3。学术委员任期5年,每次换届应更换1/3以上委员。学术委员优先聘任甘肃省科技特聘专家和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委员会会议每2年至少召开1次。
第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省重点实验室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研究生培养。
第十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按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由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由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其他人员,受聘人员相关费用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负担。
第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少部分课题可由固定人员或团队自由申请,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要注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并可支持新引进固定人员的科研启动。
第二十条 自主研究课题期限一般为1—3年。省重点实验室按照“鼓励创新、稳定支持、定性评价、宽容失败”的原则,对自主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验收。
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公共研究平台;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国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工作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保障科研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数据共享。
第二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要加强室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要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二十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省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第二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
第二十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的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重组、撤销须经省科技厅审核批准。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上年度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
第三十条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省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省科技厅。
第三十一条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省科技厅根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甘科计〔2009〕16号)每3年对省重点实验室组织1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对评估为优秀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连续支持,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评估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销。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评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企业、转制院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各自的运行特点制定评估细则,进行分类评估。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Gansu Province(依托单位)”。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甘政办发(〔2002〕69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2010年7月立项建设,2013年10月由甘肃省科技厅正式批准挂牌,设有11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科学研究部、技术管理部等部门。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3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人,博士7人,硕士18人,平均年龄40岁。实验设备200多台(套),价值1700多万元,面积2900平方米。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建材原始创新及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综合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绿色化综合技术研究。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EI检索17篇。出版专著5部。编制地方标准、规范、图集10部。获得国家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断热节能复合砌块成套技术等科技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厅局级奖3项。专利成果在山东、甘肃、新疆等北方地区转化10多家,专利产品累计销售6亿元,利润1.8亿元。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共计12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办国内学术会议一次,完成开放研究课题5项。培养研究生3名。实验室正在按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紧紧盯住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产品开发、成果推广。实验室期待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
2010年12月21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对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了建设验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7名同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组长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陈蕴博院士担任。 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熊柏青主任所作的建设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在建设期内紧密围绕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前沿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任务,如973、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防军工等课题79项,获得科研经费1.3亿元,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5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发表论文382篇,自主研发的多项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在行业关键技术创新、辐射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对外开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室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对实验室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