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管束式换热器的换热管内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管程,换热管外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壳程。一种工质由封头端的进口接管进入传热管内,其流程可根据工艺要求实现一管程、二管程和四管程结构;另一种工质由壳体一端的进口接管进入壳体内并均匀地分布于传热管外,其流动状态可根据工艺要求在管束中设置不同型式和数量的折流板。2个不一样温度的工质进入换热器内,温度相对高的工质经过换热管壁把热量传递给温度相对低的工质,温度相对高的工质被冷却,温度相对低的工质被加热,进而完成两流体换热工艺的目标。
管壳式换热器一般有3种结构型式: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由于换热器的使用场合、使用目的、换热介质物性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低,往往是管板兼法兰,适用于管、壳程温差不大或管、壳程温差大,但压力不高,壳程介质干净或虽结垢但通过化学清洗能清除的场合。其主要缺点是当壳体与管子的壁温或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时,在壳体与管中将产生很大的温差应力。
浮头式换热器管束一端的管板可以自由移动,不受温差应力的影响,其结构复杂,内浮头密封困难,锻件多,造价高。维修时可拆卸浮头,抽出管束进行检修或更换,适用于管、壳程温差大但工作压力不超过10MPa的工况,缺点是需要抽出管束。还有一种浮头式换热器也成为填料函式换热器,其管束可自由伸缩,壳程和管程都可以拆开清洗,结构简单,适用管、壳程温差大工况,但其耐压、耐温及密封能力差,目前只是在低压与小直径的场合下使用。
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可自由伸缩,只有一块管板,密封面少,管束与壳体分离,消除了温差应力,可抽芯检修更换。适用场合为管、壳程温差大,高温,高压。壳程需抽芯清洗,管内介质干净或虽会结垢但通过化学清洗能清除。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能源等各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单元设备之一。据统计,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换热器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在炼油厂中占全部工艺设备的40%左右,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则几乎全部是由换热器组成的。对国外换热器市场的调查表明,虽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在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约64%。新型换热元件与高效换热器开发研究的结果表明,列管式换热器已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期,无论是换热器传热管件,还是壳程的折流结构都比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了较大的改变,其流体力学性能、换热效率、抗振与防垢效果从理论研究到结构设计等方面也均有了新的进步。
属修配没子目,可套中压锅炉本体管路安装子目以吨计,基价约8000元。更换就是拆下旧管再安新管,子目*1.5。 还要套管道试压以长度计。这些都是借套子目,甲方若不认可就让他说咋算。
套管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适用于高温、高压流体,特别是小容量流体的传热。如果工艺条件变动,只要改变套管的根数,就可以增减热负荷。另外,只要做成内管可以抽出得套管,就可以清...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最简单的是单管程的换热器,如需增加传热面,一般采用增加管数的方法,管数增加后可将管束分程,以防止管数增加后引起管内流速以及传热系数的降低,从制造、安装、操作的角度考虑,一般采用偶数管程且程数不宜太多。
右图1中列出了几种代号的壳程型式。E型是最普通的一种,壳程是单程的,管程可为单程也可59天津建设科技2007增刊建筑技术为多程;F型为二壳程的换热器,是在壳体中装入了一块平行于管子轴线方向的纵向隔板;G型也为二壳程的换热器,纵向隔板从管板的一段移开使壳程流体得以分流;H型与G型相似,但进出口接管与纵向隔板均多一倍。
管束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最常见的有4种:正三角排列、转角正三角形排列、正方形排列和转角正方形排列。
管板是换热器的重要部件之一,用来排布换热管并起着分隔管程、壳程空间的作用。薄管板有着节省材料的优点,是用于中、低压换热器中;椭圆形管板与换热器的壳焊接在一起,受力条件较好,适用于高压、大直径的换热器。
折流板体有助于提高壳程的流速,增强湍动,改善传热,在卧式换热器中起支承管束的作用。常用的折流板有单弓形、双弓形、三重弓形等。折流杆是一种新型支承管子的结构,其优点:在传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其压力降比弓形折流板的换热器降低50%以上,没有传热死区,结垢速率慢,防止了横向流诱发的振动。
提高管束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措施
管束式换热器的传热能力是由壳程换热系数、管程换热系数和换热器冷、热介质的对数平均温差决定的,因此,提高管束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提高管束式换热器冷、热介质的平均对数温差。
冷、热介质平均对数温差除直接受冷、热介质进出口温度影响外,还受到冷、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和换热流程的影响。当换热器冷、热流体的温度沿传热面变化时,两种流体逆流平均温差最大,顺流平均温差最小,在实际换热器设计中,冷、热流体多采用交错流方式,其平均对数温差介于逆流和顺流之间。因此,应尽量增加换热器冷、热流体的逆流比例,提高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
(2)合理确定管程和壳程介质。
在换热器设计中,对于壳程安装折流板的换热器来说,Re>100时,壳程介质即达湍流,因此,对于流量小或粘度大的介质优先考虑作为壳程换热介质;由于管程清洗相对于壳程清洗要容易,因此对于易结垢、有沉淀及杂物的介质宜走管程;从经济性考虑,对于高温、高压或腐蚀性强的介质,作为管程换热介质更加合理;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冷、热介质温差大,因壁面温度与换热系数大的介质温度接近,为减小管束与壳体的膨胀差,换热系数大的介质走壳程更加合理,而冷、热介质温差小,两介质换热系数相差大,换热系数大的介质走管程更加合理。
(3)采用强化管壳式换热器传热的结构措施。
在换热器设计中,通常采用强化传热的措施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能力。强化传热的常用措施有:采用高效能传热面、静电场强化传热、粗糙壁面、搅拌等。
ASME高压U型管换热器管束的设计
介绍了ASME高压U型管换热器管束设计及制造的工艺要点。若按标准设计制造ASME换热器,因为规范中只给出了管板的计算公式,没有管束制造的详细要求及设计参数,这对于高压换热器还远远不够。结合多年的容器设计经验,文中给出了高压U型管管束具体设计及制造方法。
矩形管束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与设计比较
介绍采用矩形管束作为传热管并在管程与壳程采用旋流片作为支撑的矩形管束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与传热强化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不锈钢矩形管束换热器与碳钢旋流网板支撑急扩加速流缩放管管壳式换热器两种设计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矩形管束换热器同时具有管壳式换热器密封性好、操作能耗低和板式换热器金属材料消耗少的优点,长期投资效益显著,为硫酸转化系统气体换热器的抗低温腐蚀和高温氧化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在管束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为提高管外流体给热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量的横向折流档板。折流档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速度,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动程度大为增加。常用的档板有圆缺形和圆盘形两种,前者应用更为广泛.。流体在管内每通过管束一次称为一个管程,每通过壳体一次称为一个壳程。为提高管内流体的速度,可在两端封头内设置适当隔板,将全部管子平均分隔成若干组。这样,流体可每次只通过部分管子而往返管束多次,称为多管程。同样,为提高管外流速,可在壳体内安装纵向档板使流体多次通过壳体空间,称多壳程。在管束式换热器内,由于管内外流体温度不同,壳体和管束的温度也不同。
管束式换热器
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的常见分类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将两端管板直接与壳体焊接在一起。主要由外壳、管板、管束、封头等主要部件组成。壳体中设置有管束,管束两端采用焊接、胀接或胀焊并有的方法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管板外周围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制造容易、管程清洗检修方便,但壳程清洗困难,管束制造后有温差应力存在。当换热管与壳体有较大温差时,壳体上还应设有膨胀节 。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一端管板固定在壳体与管箱之间,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移动,也就是壳体和管束热膨胀可自由。故管束和壳体之间没有温差应力。一般浮头可拆卸,管束可以自由地抽出和装入。浮头式换热器的这种结构可以用在管束和壳体有较大温差的工况。管束和壳体的清洗和检修较为方便,但它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对密封的要求也比较高。
“U”型管式换热器:U形管束式换热器是将换热管炜成U形,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由于壳体和换热管分开,换热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由于介质的温差而产生温差应力。U形管换热器只有一块管板,没有浮头,结构比较简单。管束可以自由的抽出和装入,方便清洗,具有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但由于换热管做成半径不等的U形弯,最外层换热管损坏后可以更换外,其它管子损坏只能堵管。同时,它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比,由于换热管受弯曲半径的限制它的管束中心部分存在空隙,流体很容易走短路,影响了传热效果。
第一篇 管束类型、流路与进展
第二篇 折流杆换热器与孔板式纵向流换热器
第三篇 针翅管管束的传热与针翅温度场
第四篇 高温管束传热
第五篇 管束流体诱导振动2100433B
本书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类型、结构、流体力学与传热以及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其内容围绕“管束”这一结构,这是管壳式换热器的核心,在国内外,无论是理论还是设计方面都还十分薄弱。本书论证了分流工和双壳程管束,纵向流折流杆管束和折流杆冷凝、沸腾,无折流板(杆)针翅管束等这一系列新型结构的管束流体流动和传热;还介绍了高温管束的辐射传热计算和“辐射-对流-导热”传热强化;最后介绍了管束流体再分布弹性不稳定诱导振动的机理和方程。内容新颖,而且结合作者数十年的科研成果编写成,大多数论文已发表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且部分论文已收录入国际三大检索EI和ISTP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