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海水氯度简称"氯度"。早期定义为:一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溴和碘由等当量的氯置换后所含氯的总克数。单位为"克/千克,符号为Cl‰。从定义本身来看,显然它含有氯当量的概念,它将随着参与滴定反应的元素原子量采用值的变更而相应改变,因此同一海水的氯度测定值会失去永恒性。为了使氯度值保持永恒性,便于相互比较, 克努森和雅科布森在1940年提出新的定义:沉淀0.3285233千克海水中全部卤素所需银原子的克数,即为氯度。这样,氯度值就不会因原子量改变而改变。氯度和盐度的关系式为:S‰=1.80655Cl‰。
一般热水域的鱼在18-22度之间较好。
1 简介 水文、海洋、气象、环保仪表,玻璃内标温度计,测温范围:-5℃---+40℃,1/5刻度,主要用于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淡水养殖,海洋气象测试。 1.1  ...
海水倒灌是指的是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海水顶托指河流水位低,被海水的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很明显,海水倒灌使得海水到了陆地上,而海水顶托并没有。
电解海水制氯系统在火电厂循环水处理中的应用
以印尼某海滨火电厂循环水处理为例,介绍了电解海水制氯系统的原理和流程,通过运行实验总结出制氯系统运行参数和控制指标,对于海滨电厂类似项目有一定参考价值。
海水利用排放水中氯酚的测定及环境安全性分析
氯酚是我国水体环境中可能危害较大的有机环境污染物,其毒性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目前,海水利用预处理投放的杀生剂主要为氯、次氯酸钠等,由于氯代作用可将原海水中酚转变为氯酚并随废水排放入海,经过长期的积累
海水电导
表明海水导电能力的物理量。通常以电导率表示。海水的电导率峚 等于长1米、截面积为 1米2的海水的电导,单位是西·米-1。海水电导率与海水中的离子种类、各种离子的浓度(这两者简称为海水的离子组成)、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若以海水的氯度(Cl‰)或盐度(S)近似表示海水的组成,则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海水电导率可表示为温度和氯度(或盐度)的函数。1934年,B.D.托马斯及其同事提供了比较经典的大洋海水电导率的资料。他们精密地测定了温度为0~25°C和Cl为1.476~21.398的天然海水和冲淡的海水的电导率。测定的精度为0.01%,相应的Cl值为0.02。他们所得的经验公式如表1。 P.K.魏尔于1964年利用上述数据归纳出来一个更简单的海水电导率的经验公式:
log峚=0.892log(CI)-0.57627-10-4τ【88.3 0.55τ 0.0107τ2-(CI)(0.145-0.002τ 0.0002τ2)】
式中τ =25-t°C,此公式适用范围为Cl=17~20‰,t为0~25°C。按此公式计算的海水电导率和托马斯等人的实验测定值的偏差小于0.1%。可见,海水电导率显著地随温度而变化,温度每升高1°C,电导率增加2%左右。
压力对海水电导率的影响比温度小得多,压力每升高1分巴,电导率平均约增1×10-5西·米-1。但对深层海水来说,压力的影响仍然不能忽视。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结果,压力对海水电导率的影响可用下列比值函数表示:
式中α为海水电导率增大分数,它相应于将一个大气压条件下,盐度为S、温度为T(°C)的海水在恒温恒盐下将压力增大p分巴后,海水电导率的增大分数;R为现场电导率对标准电导率的比率,它与盐度有关,而式中的系数Ai和Bi(i=1,2,3,…)相应如表2所示: 海洋中海水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是影响海水电性质和海洋电场的重要因素,它和电磁波在海洋中传输时的衰减特性和相位特性密切相关,影响着海洋中的通讯和导航。海水的电导与海水中的离子、分子微观组成及结构等因素有关(表3),因此通过测量电导,可以研究海水中的离子、分子间的平衡过程,探讨海水的微观结构。人们对海水电导的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主要着重于实用方面──利用海水电导测定海水的盐度。近代进一步完善了电导测盐的方法,使其成为测量海水盐度的精确方法,并在海洋调查和研究中发展了多种电导测盐仪器。 参考书目
陈国华,吴葆仁编著:《海水电导》,海洋出版社,北京,1981。J.P.Riley,G.Skirrow,eds,ChemicalOceanography,Vol.1,Academic Press,London,1965.2100433B
海水分析的早期工作,是从建立海水中主要溶存成分的分析方法 及其含量的测定开始的。19世纪80年代,迪特马尔测定了采集自世界各大洋的77个水样的主要溶解成分,进一步证实了海水组成恒定性这一重要规律。
1902年,克努曾提出了氯度和盐度的概念,建立了海水氯度的分析方法,从氯度的测定值计算海水盐度在海水溶解氧、碱度等的分析方法建立之后,就能够研究海水的二氧化碳系统和溶解氧的分布和变化。
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对海洋生物生产力研究的需要,开展了海水中微量营养成分的分析,特别在二十世纪前半期最为活跃。对海水微量元素的分析,从50年代前就已经开始,但直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由于应用了分析化学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海洋环境科学的崛起,促进了海洋中痕量污染物,如有毒金属、农药和烃类等的分析方法的发展。能够分析和必须分析的海水中的元素,几乎涉及了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其浓度范围从常量元素的约每升20克至放射性核素的每升一百亿亿分之一克,有时还要求测定各成分不同形态的含量。为此,已应用了分析化学中大多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1965年,陈国珍和J.P.赖利分别以“海水分析化学”为题,总结了这一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