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据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 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和研究室。实验室面积2000m,拥有各类实验设备970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2台(件),设备总值836万元。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规范,部分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党委书记:李辰亮
院长:杨景亮
副书记:李爱军
副院长:郭斌、崔建升
该学院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了“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业废气控制技术与设备”、“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技术”、“绿色分离理论及技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据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 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共发表论文468篇,申报专利21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完成科研成果工程示范30多项,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发表教研、教改文章42篇;教研成果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环境工程初试用的参考书的出版社及作者。。谢谢了。。
808 环境工程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庭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高等教育出版社827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
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有如下专业: 建筑工程学院 室内设计技术(装饰技术方向)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室内设计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路桥方向) 工程测量与监理 工程造价 ...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原河北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化工环保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国内首批设置的环境类专业之一。1981年6月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94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历次评估均取得较好成绩,自第一届至今为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单位,2000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依靠环境工程学科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基础条件优势,与2001年组建了“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4年与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北制药集团环境保护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持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和河北省环境保护局颁发的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据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 该学院坚持“培养、引进、稳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凝炼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有教职工62人,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12名;博士12人,硕士18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有省管优秀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
该学院人才培养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积极开展“四育人工程”,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立体工作网络。创办的“院系领导论坛”、“教授论坛”和社会成功人士“创业史”教育,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创建的“环报”、“环保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单位,连续二届荣获河北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据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 该学院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坚持“选、编”并重,编写出版教材和参考用书13部,其中“十五”、“十一五”教材各1部,建有《环境监测》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院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80%以上;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80%以上为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课题。学院构建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81%;努力探索毕业环节与学生就业“零对接”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注重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专业技能的培养。
据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 该学院曾连续三年毕业生考研分别达到30.29%、40.0%、39.26%;计算机一级通过率分别达到96.43%、97.81%、99.25%;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达到80.25%、89.39%、81.66%;就业率分别达到91.30%、90.90%、95.13%。2004~2007年获挑战杯、创业大赛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在校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历届毕业生以“基础好、技能强、业务精”倍受用人单位的赞誉。
南方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紧密结合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特点,定位于消除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以为社会带来效益、给教师创造机会、为学生带来就业、给企业创造利润为发展宗旨。通过与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联合,将科研成果有效社会化、产业化、公开化,打造国际化的环境保护领域创新平台。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研发关键环保技术,推动关键环保技术的工程化开发和系统集成,推进其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参与我国环保行业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导则的制定,为国家环境管理,监督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广大学生、专业人才和公司技术骨干提供专业培训,建设国际化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平台。
2016年,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与南方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深圳市南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充分利用南科大环境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一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公司在流域环境规划和综合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底泥及固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环境综合监测管理的“智慧平台”搭建等领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为顺应国家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需求,2015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国际地下水环境领域知名专家郑春苗教授担任创院院长,大气化学及空气污染领域知名专家杨新教授为现任院长。学院旨在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壤污染与修复、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工业生态、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学院致力于研发水处理、海水淡化、节能减排和环境遥感等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先进技术。
学院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水污染与水处理、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大气化学、大气污染控制、生态系统评估、环境遥感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我们欢迎这些领域的海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加入,共创一个世界级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环境研究平台,为解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环境污染治理:着眼于全球及区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运用工程、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揭示传统及新型污染物在水、土、气、固等多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同时结合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并应用先进治理技术与修复手段,聚力污染防治攻坚战,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与陆地水循环紧密耦合的生态环境过程,运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水圈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驱动机制和调节策略,为水资源系统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全球环境变化:针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大数据、地球系统模型等多种方法,建立全球环境变化综合观测、系统模拟与大数据平台,完善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产生系统而规范的全球变化数据,厘清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机理,在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并研发面向社会需求的科学管理应对策略及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技术,为解决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和自然解决方案。
无废城市: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形势日渐严峻, “无废城市”建设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必由之路。从组分特征-物相结构-转化规律基础研究出发,围绕固废高效清洁利用、处理处置及资源化过程超低排放、环境功能材料设计等方面,构建新反应体系,开拓新技术,研发新材料,结合产业需求建设先行示范工程,率先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生态修复:针对我国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不完备、技术体系不成熟等问题,构建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完善“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三大模式,研发生态修复实用技术,制定生态修复标准,为我国山水林田湖修复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该方向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并在我国十余个省份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开展了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
智慧环保:开拓环境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服务于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研发工作重点包括:1)创新环境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发新型环境遥感数据产品、数据众包软硬件系统及多源环境大数据融合方法;2)融合人工智能与物理过程模型,实现大数据条件下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近海海水的环境质量精准预报;3)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城市水土和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决策-调控”智慧化管控系统。
环境健康:环境与健康是支撑健康中国的前沿交叉研究方向。通过研发高时空分辨检测技术、基于空天地大数据的精细化模式模拟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与风险管控技术等,揭示暴露途径与暴露剂量,实现污染物健康风险精准诊断、预警和管控。通过与生命健康学科交叉融合,旨在探究环境风险因子与个体生物特征及健康保护行为如何在不同生命阶段影响人群和个人健康,厘清现代疾病风险与环境污染物暴露关系。
大气减碳:“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引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涵盖大气科学、公共管理学、环境工程学和能源科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性科学问题。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基于地面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及其自上而下碳排放核算校验的支撑方法体系研究;2)基于市场机制的大气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研究;3)实现大气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能源技术特征解析、趋势预测和系统优化模型的开发;4)开展工业点源CO2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及装备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