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是2001年10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凇。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基本信息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图书目录

一 略说汉代人物画像的艺术形式

二 山东画像石

三 河南画像砖

四 河南画像石

五 四川画像石

六 四川画像砖

七 安徽画像石

八 浙江画像石

九 江苏画像石

十 陕西画像石

十一 山西画像石2100433B

查看详情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艺术天花板

  • 600×1200×6 SBP系列
  • 松本
  • 13%
  • 广东松本绿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办事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彩板(艺术装饰板)

  • 规格(mm)2440×1220×9
  • 菲力绿色
  • 13%
  • 广东菲力绿色板业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艺术天花板

  • 600×600×8 SBP系列
  • 松本
  • 13%
  • 广东松本绿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办事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艺术天花板

  • 600×600×6 SBP系列
  • 松本
  • 13%
  • 广东松本绿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办事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彩板(艺术装饰板)

  • 规格(mm)2440×1220×6
  • 菲力绿色
  • 13%
  • 广东菲力绿色板业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艺术

  • WO473(1) 白色、骨色
  • 珠海市2015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艺术

  • WO423(1) 白色、骨色
  • 珠海市2015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艺术

  • WO043(1) 白色、骨色
  • 珠海市201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艺术

  • WO563 白色、骨色
  • 珠海市201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艺术

  • WO423(1) 白色、骨色
  • 珠海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艺术人物浮雕

  • 艺术人物浮雕艺术家以最终定稿文件为基础制作小泥稿,并报甲方及专家论证小泥稿;艺术家以最终小泥稿为基础制作大泥稿,甲方及专家智艺术浮雕现场论证大泥稿;艺术家以最终认可的大泥稿为基础翻制成品浮雕(并预埋固定件),并处理细部,最终确定艺术效果成品浮雕运输至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安装、调整
  • 1.5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0-12-16
查看价格

定制装饰艺术10厚PVC板雕刻人物

  • 10厚PVC板雕刻任务粘贴,详见图纸T14-1
  • 1组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28
查看价格

解放军英雄人物雕刻

  • 汉白玉雕刻
  • 10个
  • 3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1-01-28
查看价格

竹简雕刻艺术

  • 此品为艺术品,由4个竹简雕刻艺术品组成,大小为1.2×2.0m
  • 1个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4-11
查看价格

人物雕刻(劳务)

  • 900×1800
  • 4个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11-27
查看价格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内容简介

全书图片来自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其内容主要表现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和人物,即从人们的日常积累经验去想象未曾见过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或情景。但仍然符合“人”的特征。

查看详情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汉代人物雕刻艺术文献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雕刻艺术探析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雕刻艺术探析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雕刻艺术探析

格式:pdf

大小:513KB

页数: 3页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的装饰雕刻艺术 ,工艺精湛 ,寓意丰富 ,极具艺术价值。其雕刻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 ,与绘画、图案、书法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 ,体现建筑的美感和性格

清涧石板雕刻艺术研究 清涧石板雕刻艺术研究

清涧石板雕刻艺术研究

格式:pdf

大小:513KB

页数: 1页

清涧石板雕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性及文化特征,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构建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清涧石板雕刻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出发,阐述了其所表现的题材与内容,分析了清涧石板雕刻的审美特性,为现代艺术提供丰富的艺术源泉。

汉代陶瓷艺术特点

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西周至汉早期制瓷业并无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行使用精细的金银器或青铜制品,而一般劳苦大众则多用竹木器或陶器。到了汉代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东南一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釉料也有了大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经对浙江出土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气孔及吸水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方厘米,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文管所的一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有关。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美学思潮,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力求占有和支配广大外部世界的热切渴望、坚毅信心和强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因而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为汉代艺术家所关注、所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推崇一种博大崇高之美,用汉代思想家刘安的话讲就是“画者,谨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作粗轮廓勾划,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气磅礴的汉代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由于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使得它不仅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而且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它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查看详情

浅析汉代瓦当装饰艺术特色

瓦当是中国建筑檐头瓦筒的前端下垂部分,又称做筒瓦头、檐头瓦等。

瓦当上印制的图纹就称作瓦当纹样。瓦当是瓦最出彩的部分,属于中国特有的古代艺术文化遗产。

瓦当一方面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起到防风雨侵蚀、延长建筑寿命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美化建筑装饰屋檐。

瓦当文化是各个朝历代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人伦等诸多方面的代表符号,其早已超出建筑附属的地位,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精品类型,它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作能力,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历史见证。

最早期的瓦当实物见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召陈遗址,约在春秋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模式。初为半圆形,称为半瓦当,战国晚期出现了圆形瓦当,此后多数瓦当都呈圆形,也有诸如倒三角的另类样式。汉代是圆形瓦当发展最为成熟和鼎盛时期,形成历史上所谓的“秦砖汉瓦”时期。

汉代瓦当文化是我国金石学的一座丰碑,它与甲骨文、青铜器等同享盛誉,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别样风景。

汉代瓦当的形制

(一)瓦当的造型

汉代的瓦当继承并发扬了秦及以前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形瓦当流行于汉初,武帝以后的圆瓦当特点才较为明显。

(二)瓦当的纹饰

瓦当纹饰主要分为: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纹瓦当三大类型。

图案纹主要有卷云纹、水纹、植物纹等,这类纹饰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概括、提炼与抽象。图案是对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花草树木的写意,运用简洁的几何线条描写勾勒,赋予线条自身不断成长新的生命力,具有抽象的美感。

经战国(秦)晚期出现至西汉,云纹瓦一直是瓦当的主题纹样,它是从战国以来的葵纹演化而来的。其纹饰带有浓厚的写实寓意,祥云缭绕于建筑之上,似瑶台楼阁、琼楼玉宇,含有吉祥喜庆之意。其花纹特征是:当面中心多为圆钮,或饰以菱形、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

汉代的图像纹饰继承了周秦的风格主要有四神纹、鹿纹、鱼纹、龙凤图腾纹、人物纹等,但不同于周秦狰狞的美,它更为自由、活泼、开放。这类题材的瓦当,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和浪漫的美。例如,鹿纹瓦当就有奔鹿、鸣鹿、双鹿等不同的题材形式。

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出现了文字瓦当,并以此类文字瓦当的保存数量最多。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例如“长乐”、“千秋万岁”、“永受嘉福”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汉代瓦当装饰艺术特色

汉代瓦当集结中国古典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及书法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门类,自秦汉千百年来始终散发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一)瓦当纹饰的取材美

汉代思想及人伦遵行儒学和经学,许多文学及艺术创作倾向功利与职责,但是瓦当的艺术创作没有被这一思想束缚。汉瓦当创作家们艺术嗅觉敏锐,艺术感悟极深远。汉瓦当取材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传说、人类活动各个部分。抽象与纪实、自然与人文、神话与现实共存,其题材丰富、造型优美、结构多变,形神皆备的特点折射出汉代瓦当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美学内涵。

(二)纹饰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除瓦当自身尺寸的造型外,重要的是纹饰的造型。汉代艺术表现的浪漫色彩在瓦当造型上得以诠释。

它以奔放的处理手法,形体姿态的高度夸张,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图像纹瓦当,是不做任何细部处理的以粗线条、粗轮廓直接描绘,看起来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但却赋予了图像力量、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

(三)瓦当纹饰的结构美

瓦当文化的发展兴盛,成熟期的汉瓦当的制作是一次成型,即当面和筒瓦为整体结构,是一种灰色或半灰色的陶制品。半圆瓦筒既是做力学性能的考虑,又具有一种富律动美,圆弧当面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起到增强艺术形象的整体性的美感。

瓦当是兼装饰与实用为一体的建筑配件。这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为建筑服务的功能性,再兼具一定装饰效果。古代瓦当纹饰颇费匠心的是,其不论是中轴对称结构,辐射螺旋结构还是灵活布局结构,都力图做到主题突出,结构均衡,装饰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中轴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汉代大多数瓦当纹饰是讲究对称的。以一或多中轴线或中心点,上下左右处理相同形状、大小的纹样,使整个画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

例如绝大多数卷云纹瓦当都运用对称结构,以当面圆心为中心点,上下左右分作四个界格,每一界格为一单元重复一个连续图案。主次、疏密有致,云纹线条的多般变化,又给这种结构增添一种飞扬流动的美感。

辐射螺旋结构:图案瓦当主要采用这种结构,当心即是中心,向四面伸出辐射线,纹样向左或右旋转,着意追求图案内在联系的结构完整。整个画面朴实美观,活泼洗炼,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和向上的审美情趣。

任意自由结构:动物图像纹饰就是这种任意结构,画面舒展自由,不拘泥于形式。主体图案占去画面绝大部分空间,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形象的动感,以浓重、粗拙的笔法渲染出一种单纯、烂漫的情怀。自由的造型舒展灵动,脱离了对称、比例、节奏等形式规律。布局依形的大小或多少而变,有一种活泼生动的美。如四神瓦当纹样,文字瓦当,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自由布局结构。

(四)文字瓦当的艺术性

文字瓦当的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祥话语,如“万岁富贵”、“千秋长安”、“常生无极”等,这些文字文辞藻丽,书法隽美,其艺术观赏性能与雕琢精致的印章不相上下。有的文字瓦当还将文字与动物纹、云纹等图案组合在一起,附加图形既填补了文字周围的空间,又使得画面充实和谐、生动活泼,增强了纹样的装饰效果。

瓦当文字多为篆书,隶书比较少见,因为篆书“随体诘诎,盘曲纠绕”,线条的可塑性很强,更适合于瓦当特殊的圆形空间。在这特定的范围内,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装饰艺术效果,布局能趋于完满,达到了与印章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瓦当的营造者们根据文字的多少、繁简,精心布置线条,或磅礴雄壮、或古朴敦厚、或凌厉刚健、流畅自然,形成错落有致,粗细适宜,达到饱满酣畅,刚柔并济均衡舒适的艺术效果。

线条的粗细节奏与形态节奏有效地保证了当心和圆形边界的均衡稳定,绘制篆书的线条并非僵硬的模型,而是人工进行雕刻,更多的是想表现一种生命的律动感,并且体现了书法的本体美感,是书法中形神皆备思想的体现。

结语

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工艺美术设计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实用装饰艺术,是各朝历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美学观念融汇于实用化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以此看来那么,瓦当就是中国古建筑华丽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正如路东之先生所说:“秦汉瓦当最直接、最真切地表现了秦汉先民的心思、意愿与才智。”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瓦当还是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的宝贵文物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待我们继续探索与发掘。 (中国论文网 金洁梅 毛志睿 图片为网络配图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详情

汉代陶瓷发展简史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系带,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 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 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

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度到1000度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