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土壤环境特点及其功能1
一、土壤环境1
二、土壤环境特点1
三、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2
四、土壤环境功能3
第二节土壤质量及土壤环境问题3
一、土壤质量3
二、土壤环境问题5
第三节环境土壤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6
一、环境土壤学的产生与发展6
二、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7
三、环境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与趋势8
思考题8
第二章土壤组成与基本性质9
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环境生态意义9
一、土壤矿物质10
二、土壤有机质12
三、土壤水溶液19
四、土壤气体22
五、土壤生物24
第二节土壤性质27
一、土壤物理性质27
二、土壤化学性质34
三、土壤生物学性质39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42
一、形成因素43
二、土壤形成过程45
思考题46
第三章土壤污染及其特点48
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48
一、土壤污染定义48
二、土壤污染来源50
三、土壤污染的产生与去向52
第二节土壤污染特点与危害53
一、土壤污染的特点53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54
第三节土壤主要污染物及其特点56
第四节土壤重金属污染57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58
二、土壤主要重金属种类60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61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62
第五节土壤有机污染物63
一、农药64
二、多环芳烃68
三、石油烃69
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72
第六节土壤放射性污染74
一、土壤放射性污染来源74
二、土壤放射性污染特点75
三、土壤放射性污染危害76
思考题77
第四章土壤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78
第一节土壤环境中物质的运移78
一、土壤溶质运移现象78
二、土壤溶质运移机理78
三、土壤溶质运移模型81
第二节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2
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82
二、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6
第三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9
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9
二、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90
思考题94
第五章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与污染土壤风险评估95
第一节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5
一、国外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5
二、中国土壤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9
第二节土壤污染诊断104
一、土壤污染诊断主要方法104
二、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105
三、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研究进展109
第三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110
一、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概念与发展110
二、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类型112
三、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法113
四、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法115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124
思考题127
第六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28
第一节污染土壤修复概念与分类128
第二节物理修复技术130
一、物理分离技术130
二、翻土与客土技术131
三、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131
四、固化/填埋技术134
五、热解吸修复技术136
第三节化学修复技术140
一、化学改良技术140
二、化学氧化技术142
三、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144
四、化学淋洗技术146
五、溶剂浸提技术147
六、电动修复技术149
第四节生物修复技术152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153
二、植物修复技术164
三、动物修复技术169
第五节修复技术集成172
一、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172
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172
三、微生物植物动物联合修复技术172
四、物化(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集成172
五、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案例173
第六节各修复技术的综合比较175
第七节我国的污染土壤修复实践176
思考题176
第七章污染场地环境管理177
第一节概述177
第二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及其主要流程178
一、污染场地筛选与登记179
二、污染场地调查179
三、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与修复目标确定180
四、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与实施182
五、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评价185
第三节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186
一、我国污染场地管理现状186
二、我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88
思考题189
实验部分190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90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0
二、所需材料190
三、步骤190
实验二土壤粒径测定与质地分析192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2
二、仪器设备与所需材料193
三、步骤193
实验三土壤含水率测定193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3
二、所需仪器与设备194
三、测定步骤194
四、计算194
五、记录格式194
六、注意事项195
实验四土壤有机质的测定195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95
二、实验原理195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配制195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96
五、计算196
六、注意事项 196
七、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197
实验五土壤腐殖质的测定197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7
二、方法原理197
三、所需仪器与材料198
四、试剂198
五、操作步骤198
六、结果计算199
七、注意事项199
实验六土壤pH值的测定199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99
二、实验原理200
三、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200
四、实验步骤200
五、注意事项200
实验七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201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1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1
三、试剂配制202
四、实验步骤202
五、计算202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FDA活性的测定203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3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3
三、试剂配制204
四、实验步骤204
实验九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205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5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5
三、实验步骤205
实验十土壤有机污染物含量测定207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207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207
三、实验步骤207
四、结果计算208
参考文献214 2100433B
本书结合土壤学经典内容如土壤的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土壤环境基本问题和污染物种类、特点及其运移出发,论述土壤环境体系中污染的产生和对其进行治理的原理;重点阐述了土壤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的国内外主流技术,分析各修复技术的特点、原理、适用污染物和土壤类型,并选择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各修复技术的现场适用性和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本书共分基础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在原书系统论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针对目 前国际尤其是近 几 年中国关于污染场地管理、监测、风险评价和修复技术的导则与规范快速更新的特点,结合近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特别是现场应用技术比例和种类的改变与不同种类修复技术联用增多等发展趋势,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污染土壤管理体系、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体系等进行补充和更新。实验部分则在原书土壤基本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性质测定,土壤有机与重金属分析实验分类基础之上,根据目 前各高校和单位着重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归纳并补充建立起土壤环境基本性质测定、土壤污染物检测、污染土壤修复模拟等多层次、综合性环境土壤学实验体系。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周??群英,汪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第二版) 环境毒理学孔之命南京大学新闻俱乐部第四版
你好:这是广联达内部的,卖的资料是不会有电子版外露的。只有书籍现在可以到网上去定购有优惠活动。 每个分支客服那里都有,可以与你们当地的联系一下。
龙眼树的生长发育与气候、土壤条件关系密切,长期以来,龙眼已形成了对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1)气候条件 龙眼为亚热带果树,宜栽于夏季气温较高而冬季无霜害的地区。它对低温很敏感,这是限制龙眼地理...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论述了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第二版蒋展鹏
绪论 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 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 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 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 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
《环境土壤学》(第二版)系统阐述了土壤的成因理论,土壤的自然属性,土壤的环境功能,土壤的环境意义和有关化学过程、机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治理中的相关问题等知识,介绍和讨论了当前土壤环境与工程领域污染研究和防治实践中的前沿问题及其动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包括土壤的成因及基本属性、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内容。每章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以及就本章内容的思考讨论题,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学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之有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相关研究以及工程实践中参考。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土壤概述1
一、土壤的概念1
二、土壤的环境意义与环境土壤学1
第二节土壤与人类2
一、土壤的自然属性与功能2
二、土壤与人类的关系4
第三节土壤环境问题5
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5
二、现代农业使土壤环境长期遭受污染5
三、城市及工业对土壤环境的污染5
思考讨论题7
参考文献7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8
第一节风化作用及其产物8
一、岩石圈风化及其表生自然体9
二、物理风化作用14
三、化学风化作用16
四、生物风化作用20
第二节土壤形成的条件和过程23
一、土壤形成的条件23
二、土壤形成的过程29
三、土壤原始形成过程的种类30
思考讨论题32
参考文献33
第三章土壤环境34
第一节土壤的分类34
一、土壤诊断层34
二、土壤分类原则34
三、土壤分类级别35
四、土壤的命名37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37
一、土壤的地带性37
二、土壤的地域性37
三、土壤基层类别的分布规律38
四、我国土壤区划38
第三节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39
一、温带、暖温带土壤39
二、热带、亚热带土壤40
三、特殊地带性土壤41
思考讨论题42
参考文献42
第四章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43
第一节土壤的机械组成和物理性质43
一、土壤的机械组成43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49
第二节土壤的化学组成52
一、土壤矿物质52
二、土壤有机质60
三、土壤微生物73
四、土壤中的水分82
五、土壤中的空气96
六、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含量98
第三节土壤的表面性质99
一、土壤的胶体性质99
二、土壤中的离子吸附与交换108
第四节土壤的酸碱度119
一、土壤的酸度120
二、土壤的碱度121
三、土壤的缓冲作用121
第五节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作用124
一、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概述124
二、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体系125
思考讨论题129
参考文献129
第五章土壤环境污染131
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131
一、土壤环境质量131
二、土壤污染及其特点132
三、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质133
四、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135
第二节土壤痕量金属污染136
一、影响痕量金属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137
二、痕量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累积、迁移及其生物效应138
第三节土壤农药污染167
一、土壤对农药的作用168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和残留173
三、植物对农药的吸收和代谢178
四、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效应179
第四节土壤化肥污染184
一、氮肥对土壤的污染184
二、磷肥对土壤的污染187
三、氮、磷元素对环境的影响189
第五节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以及有毒有机物等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行为193
一、土壤固体废物污染193
二、放射性物质在土壤中的行为194
三、某些有毒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行为204
第六节区域性土壤退化问题212
一、土壤退化现状212
二、土壤圈未来变化预测214
三、土壤退化研究进展与趋势215
思考讨论题216
参考文献217
第六章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和化学形态219
第一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含量219
一、土壤中元素背景含量的根源及其不同认识219
二、土壤中元素背景值与土壤污染和地方病的关系221
三、土壤中元素背景值的研究意义和影响因素225
四、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方法228
五、当前土壤污染研究中元素背景值研究动态讨论230
第二节土壤中元素的化学形态234
一、元素化学形态概念234
二、元素化学形态及其分析方法235
思考讨论题248
参考文献249
第七章土壤环境污染防治251
第一节土壤的自净作用与环境容量251
一、土壤的自净作用251
二、土壤环境容量253
第二节土壤污染防治255
一、土壤痕量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255
二、土壤有机物污染的治理途径262
三、土壤放射性污染的治理途径265
四、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讨论265
五、区域性土壤退化防治267
思考讨论题268
参考文献268
第八章土壤污染修复案例及主要工程措施的重要机理270
第一节土壤痕量金属污染修复270
一、土壤痕量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案例270
二、套种和化学淋洗联合技术修复痕量金属污染土壤案例272
三、磷灰石和氯化钾联用修复铅锌矿区铅镉污染土壤案例277
第二节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修复279
一、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强化微生物修复案例279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两阶段微生物修复案例282
第三节土壤痕量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285
第四节土壤污染修复主要工程案例的重要机理288
一、异位热脱附修复技术288
二、蒸汽浸提修复技术288
三、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氧化-还原修复技术289
四、痕量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289
五、痕量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290
思考讨论题291
参考文献291 2100433B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与生态系统
第二节 环境土壤学的兴起
第三节 环境土壤学的任务与内容
第四节 环境土壤学与相关学科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与功能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土壤的功能
第三节 土粒的功能及原理
一、土粒的矿物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与生物
三、土壤胶体
第四节 土壤结构的功能与原理
一、土壤结构的基本指标
二、土壤结构对空气的调节
三、主壤结籀嚣汞劳静诱爷
四、土壤结构的保持
第五节 土层的功能
一、土壤质地层次
二、土壤结构层... [显示全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