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产自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原产我国南方。分布于印度。
常生长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疏被长硬毛。
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厘米,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1-6厘米,具粗钝锯齿,两面疏被长硬毛;叶柄长6-18厘米,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11-1.5厘米。
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毫米,宽4-5毫米,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厘米;雄蕊柱长1.5-2厘米,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
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厘米,直径2.5-3厘米,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
花期8-10月
起批量 ≥25 千克 价格 ¥ 48.00
常用的是播种法 1、播种,播前浸种12小时,后置于25~30℃下催芽,约24小时后开始出芽,待60%~70%"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株,穴深2...
您好,首先很高兴能够为您解答,,黄蜀葵花一般在70-80元吧,中药店都有的。希望您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本种的花大色美,栽培供园林观赏用;根含粘质,可作造纸糊料;种子、根和花作药用。
根:甘、苦,寒。利水,散瘀,解毒。用于水肿,淋证,乳汁不通;外用于痈肿,痄腮,骨折。
茎或茎皮:甘、滑,寒。活血,除邪热。用于产褥热; 茎皮:外用于烫伤。
叶:甘、寒、滑。解毒托疮,排脓生肌;外用于痈疽疔疮,痄腮,烫伤,(研末敷)刀伤出血。
花:甘,寒、滑。通淋,消肿,解毒。用于砂淋;外用于痈疽肿毒,(浸油涂)烫伤,小儿秃疮,(烧存性研末治)小儿口疮。
种子:甘,寒。健胃润肠,利水,通乳,消肿。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利,水肿,淋证,乳汁不通,痈肿,跌打损伤。 2100433B
黄蜀葵种子品质检验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黄蜀葵种子的品质检验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为黄蜀葵种子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种子检验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黄蜀葵种子的品质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蜀葵种子的千粒重、含水率、生活力、发芽率等,并初步制定了黄蜀葵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
黄蜀葵多糖的分子质量测定及单糖组成分析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4种黄蜀葵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选用糖分离柱(CarboPacPA200,3×250 mm),以10 mmol.L-1NaOH溶液为流动相、Au为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的脉冲积分安培离子色谱法分离测定了4种多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4种黄蜀葵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4.23×103、6.11×105、4.47×103、6.01×105Da;离子色谱法检出4种多糖均含有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以及极少量的阿拉伯糖,其中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的物质量之比分别为0.29∶1.00∶0.41、0.56∶0.13∶1.00、0.10∶1.00∶0.11和0.55∶0.17∶1.00;检出限在1.63~2.80μg.L-1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在2.55%~4.67%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8%~107.9%.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叶片,植物形态详"黄蜀葵花"条。
1.黄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m。疏被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6-18cm,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l-1.5cm。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cm,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1-6cm,两面疏被长硬毛,边缘具粗钝锯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mm,宽4-5mm,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cm;雄蕊柱长1.5-2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cm,直径2.5-3cm,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花期8-10月。
2.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滑,无毒。"
②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甘,滑,微寒。"
【功用主治】《福建民间草药》:"托疮解毒,排脓生肌。"
【选方】①治痈疽:鲜黄蜀葵叶一握,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敷患处,月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烧烫伤:鲜黄蜀葵叶,捣敷。(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至30-60g。
中文名:枹栎(原变种)
拉丁名:Quercus serrata Thunb. var. serrata
木材坚硬,供建筑,车辆等用材;种子富含淀粉,供酿酒和作饮料;树皮可提取栲胶,叶可饲养柞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