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适地适树造林决策模型
第三章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生产力预测模型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采伐最优控制模型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地区全面绿化后的生态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地区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林种结构比例与战略布局的优化模型,适地适树决策模型等。
可以按照当地的费用定额来套取,对于超高降效,软件会自动记取的
玉树地区的各个县市不一样,具体可见下图表:
植被减少会造成土地失去植被根系的保护和地表粗糙度的减少,从而增加水土流失与风蚀危害的加重,甚至土地沙漠化。
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研究
植被护坡是公路边坡防护的有效途径,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效果,为道路边坡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植被护坡中,理想植物群落设计组合应该是草-灌混合群落;豆科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是评价护坡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护坡植被覆盖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本土植被侵入和群落演替;护坡群落由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地源热泵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
地源热泵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介绍地源热泵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情况,在土壤换热器设计、循环介质选用等许多方面均有所创新。投运后,各种测试数据均达到预期指标,为以后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该技术提供了参考。
水利规划中现有的大系统优化模型可归纳为3类。
即规划系统分多层组成,其最上层为整个水利规划问题的协调优化模型,以下各层则为暂时割断彼此联系的各子系统的优化模型,上、下层之间各由协调变量联结,通过反复修改协调变量和交替进行上、下层优化模型的迭代计算,以获得整个水利规划的优化决策。这一模型具有降低维数、便于优化运算和仿真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各类水利规划中。
又称模型系统,根据大型复杂水利规划问题建立由一组单一模型(如各种数学规划模型、模拟模型等)构成的组合模型。但模型本身不具有一定的结构模式,而由多个模块组成,如各项工程布局和规模的优选模块、上程排序模块和经济社会和环境评价模块等。这些模块通常都按各项水利规划优化决策要求,以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具有多种决策功能且仿真性能好又能便于求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功地广泛应用于中国水利规划中,如将包括多维随机动态规划、多目标规划和大系统分解协调等模型在内的多目标多层次组合模型用于库群电站优化规划:将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模拟技术以及大系统分解协调等模型在内的组合模型应用于地区水资源优化规划等。
把数学模型和知识模型融合于一体的优化决策模型,可用以求解水利规划中难以定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广义模型的建模途径一般有:①将人的知识和经验,利用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系统等与数学模型结合构成。②将知识和经验组合到不同于一般数学规划模型的模糊决策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③运用交互作用原理,将人的知识和经验,借助专家系统,在计算机上实现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形成一种人机协调的模型。开展广义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既是近1 0年来大系统优化理论中的重要进展之一,也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诚信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评估与路径优化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19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3028330
品牌: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诚信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评估与路径优化》梳理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的背景和特征,通过模型驱动的分析思路,建立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综合评估分析和特征分类分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企业、个人和高校的诚信行为影响机制分析,建立诚信制度建设主体努力程度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多目标优化和多情景分析的诚信建设效果改善方法,并进行诚信制度建设多因素多维度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为我国诚信制度建设提供对策建议。《诚信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评估与路径优化》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据分析与模型驱动相结合、文献分析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的特色。
目录
第1章 我国国家层面的诚信制度调研及国际比较 1
1.1 国外典型国家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分析 1
1.2 我国国家层面诚信制度及其内容评价分析 11
1.3 思考与启示 26
第2章 我国省域诚信制度建设的背景、特点及比较分析——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例 29
2.1 长三角三省一市诚信制度建设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29
2.2 长三角三省一市特色诚信制度分析 37
2.3 长三角三省一市特色诚信制度评价 42
2.4 思考与启示 50
第3章 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的因素与指标设计 54
3.1 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的维度与评估原则分析 54
3.2 典型国家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指标设计 56
3.3 省域视角下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指标设计 68
3.4 地级市视角下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评估指标设计 76
3.5 评价与分析方法 84
第4章 典型国家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的动态综合评估 88
4.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88
4.2 国家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动态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89
4.3 国家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动态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 90
4.4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91
4.5 思考与启示 97
第5章 我国省域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的动态综合评估 99
5.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99
5.2 省域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动态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100
5.3 省域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动态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 101
5.4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102
5.5 思考与启示 108
第6章 江苏省城市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的动态综合评估 110
6.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10
6.2 区域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动态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111
6.3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112
6.4 思考与启示 119
第7章 典型国家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分类及特征 121
7.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21
7.2 国家层面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综合聚类的指标体系 122
7.3 基于阶段时间权重优化的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聚类方法 123
7.4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126
7.5 思考与启示 133
第8章 我国省域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分类及特征 134
8.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34
8.2 省域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综合聚类的指标体系 135
8.3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135
8.4 思考与启示 140
第9章 江苏省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分类及特征 142
9.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42
9.2 区域诚信制度建设实施效果综合聚类的指标体系 143
9.3 基于面板数据综合距离的聚类方法 144
9.4 数据计算及结果分析 146
9.5 思考与启示 151
第10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诚信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152
10.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52
10.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154
10.3 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 156
10.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169
10.5 思考与启示 172
第11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个人诚信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175
11.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75
11.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176
11.3 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 178
11.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192
11.5 思考与启示 194
第12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学生诚信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197
12.1 背景及研究现状描述 197
12.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199
12.3 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 202
12.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219
12.5 思考与启示 221
第13章 “法律-道德”约束下诚信制度建设主体努力程度分析 225
13.1 背景研究及现状描述 225
13.2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226
13.3 道德约束下的Nash博弈均衡 228
13.4 法律约束下的Stackelberg合作博弈均衡 230
13.5 有无法律约束的结果比较分析 233
13.6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240
13.7 思考与启示 241
第14章 诚信制度目标情景设定及多目标路径优化 243
14.1 背景研究及现状描述 243
14.2 诚信制度建设关键指标优选和投入优化模型 245
14.3 多维目标情景下诚信指标预期增长率和目标预期达到年份确定方法 251
14.4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254
14.5 思考与启示 262
第15章 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263
15.1 背景研究及现状描述 263
15.2 诚信制度建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264
15.3 诚信制度建设模型与数值模拟 268
15.4 数值算例及结果分析 282
15.5 思考与启示 284
第16章 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285
16.1 重点落实诚信制度建设规划 285
16.2 实施重点诚信指标改善工程 287
16.3 凸显诚信特征文化 288
16.4 强化社会诚信教育 288
16.5 积极推进企业商务诚信建设 290
16.6 积极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290
16.7 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291
参考文献 293
附录 302
附录1 诚信制度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302
附录2 诚信法律法规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初始值调查问卷 304 2100433B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国防、建筑、通信、政府机关等各部门各领域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求函数的极值或最大值最小值问题,这一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最优化问题。而求解最优化问题建立的模型被称为最优化模型。它主要解决最优生产计划、最优分配、最佳设计、最优决策、最优管理等求函数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最优化问题的目的有两个:①求出满足一定条件下,函数的极值或最大值最小值;②求出取得极值时变量的取值。最优化问题所涉及的内容种类繁多,有的十分复杂,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关键因素: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变量是指最优化问题中所涉及的与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有关的待确定的量。一般来说,它们都有一些限制条件(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紧密关联。
最优化问题中,求目标函数的极值时,变量必须满足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例如,许多实际问题变量要求必须非负,这是一种限制;在研究电路优化设计问题时,变量必须服从电路基本定律,这也是一种限制等等。在研究问题时,这些限制我们必须用数学表达式准确地描述它们 。